文/本刊记者 王 芳 王志飞
甘肃:创新金融扶贫 提升金融保障
文/本刊记者 王 芳 王志飞
近年来,甘肃省聚焦扶贫攻坚主战场,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着力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难题,探索走出了“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障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政府责任联动”的金融扶贫新路子。“十二五”期间,甘肃贫困地区贷款年均增速27%,高于甘肃贷款2.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由842万人减少到288.5万人,连续5年每年减贫过百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3%降至13.9%,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25元提高到6936元。这是扶贫开发史上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时期。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金融机构的战略性合作,先后与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6家银行、3家保险公司、5家证券公司入驻甘肃。扶贫再贷款使用量全国第一,极大地提升了金融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有效满足了贫困地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资金需求。各级坚持把经营性与公益性、精准性与普遍性、应急性与长远性有机结合,政银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精心打造出“五大金融模式”。
一是特惠性金融模式。实施40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甘肃建档立卡的101万户、417万贫困人口量身定做了每户5万元以内、期限3年以内、银行免抵押担保、执行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成为广大贫困群众获得感最强、欢迎程度最高的贷款项目,被称为“穷人贷款”。
二是开发性金融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进一步优化扶贫开发融资模式,通过与融资平台公司合作,给予长期限、低利率信贷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棚户区改造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三是合作性金融模式。坚持产业扶贫和普惠发展,实施政银合作,创新推出“双联”贷款、“双业”贷款等合作性金融产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农行开发建设的“四融”平台、建行的“善融商务”、兰州银行的农村产权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开辟了依托网络金融扶贫的新领域。农信社推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行的“联村联户助农贷”、中行的“益农贷”、建行的“农耕文明贷”等,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多渠道的信贷支持。
四是互助性金融模式。采取“财政补助、农户自缴、社会帮扶”方式,每个贫困村由省财政安排20万元、市县财政安排30万元、农户自缴一部分,组成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以村为单位成立互助资金协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乡镇设立管理站,由市县共同监管,互助资金“不出村、不吸储、不分红”,封闭运行,滚动发展,有效满足了贫困群众的资金需求。临夏州、白银市、天水市坚持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参与、资金互助协会主办的原则,在所有贫困村建立资金互助协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是混合型金融模式。积极探索“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建立三方风险分担机制,推出了甘肃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担保互助贷款,采取“政府风险补偿金+企业互助担保金+银行承担部分风险损失+保险”的模式,带动银行贷款353笔、15.97亿元。推出了畜草产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使种养大户和小微企业通过保单增信,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快速获得贷款。秦安县开展了“两保一孤”大病保险试点,对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和孤儿大病救治实行商业保险,解决了特困群众事前筹不到钱、看不起病的难题,弥补了现行医保政策只能事后结报的不足。目前此项改革已经推广到天水全市五县两区,扩展为“三户一孤”大病保险,覆盖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被老百姓称为“救命险”。
甘肃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率仅为25%,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资金需求,这是打赢精准扶贫大决战最难攻的壁垒。近年来,各级坚持把脱贫解困作为金融工作的重要职责,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精准发力,攻城拔寨,在3个方面实施了重点突破。
一是突破抵押担保瓶颈。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领域金融需求,从政策支持、配套环境、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筹措42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资金,覆盖了甘肃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探索农业保险“精准滴灌”扶贫模式,在全国首推中药材产值保险,大力发展藏区养殖种植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房保险,探索开发蔬菜价格保险和苹果种植综合保险等特色险种,帮助贫困农户有效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二是补齐金融服务短板。针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薄弱的实际,建立了省级相关部门牵头抓总、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统贷统还、代理发放等方式,组织县乡村干部5万人次,直接介入贷款调查、审定、发放、回收、管理等工作,引导、组织和督促贷款农户合理有效使用资金,确保贷款贷得出、用得好、能收回,提高了贷款运行管理效率。
三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按照政府和银行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了十亿元补偿基金,实现了银行对贫困户的免抵押、免担保,增强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防风险能力。建立反担保机制,引导贫困农户采取农村产权抵押、多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等多种方式向乡村两级提供抵押担保,对确保贫困农户按期还款形成有效约束。建立目标责任管理机制,省级相关部门与县级政府签订责任书、与承贷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承贷银行与县级政府签订贷款协议,县乡政府、村级组织层层签订贷款管理责任书,把金融风险始终置于可控范围。目前,甘肃各类涉农贷款回收率已达到97.9%,特别是双联惠农贷款实现了“0”不良贷款。清水县健全责任共担、风险共管机制,实行“三户联保”、证件抵押、工资担保等方式,使所有涉农贷款回收率都达到了100%。
今后,要立足于将金融的服务支点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扶贫最前沿,就一定会撬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广阔天地里展现出新的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