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效果和DSA的应用

2016-12-17 13:55李国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佛山528300
北方药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检查和脑血管溶栓

李国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 佛山 5283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效果和DSA的应用

李国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MRV、MRI检查确诊,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DSA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应用机械性溶栓和静脉接触溶栓方法对经DSA确诊患者20例进行治疗,应用支架形成术对经DSA确诊且静脉窦狭窄的患者3例进行治疗,分析DSA在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合理选择造影方法、图像采集方式、设置高压注射器参数、应用路径图有利于提高诊治成功率。结论:在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科学地使用DSA技术有利于提高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

CVST主要是患者出现免疫性疾病、感染后,颅内血流循环出现障碍。该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人群,多为急性起病和亚急性起病,少数患者为慢性起病[1]。患者患病后,容易出现癫痫、运动障碍、颅内高压征、意识改变等临床症状,由于颅内静脉窦的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2]。诱发该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外伤、感染、围产期等[3]。临床上主要应用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对症治疗方法对CVST进行治疗。相关研究指出,患者无抗凝禁忌症时,应进行静脉注射肝素或予以皮下低分子肝素尽早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恶化且抗凝治疗无效时,应用溶栓治疗方法治疗CVST[4]。现对DSA对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方法进行探讨,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24例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5~46岁,平均年龄(33.59±10.27)岁,病程1d~2年,平均病程(5.25±0.37)d,3例为慢性起病,15例为急性起病,6例为亚急性起病。所有患者经MRV、MRI检查确诊为CVST。

1.2方法:患者局麻后,施术者在患者左股静脉、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穿刺,将动脉鞘置入其中,初次肝素钠剂量为0.67mg/kg,每小时追加一次,追加剂量为前次使用剂量的一半。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并应用机械性溶栓、静脉接触溶栓、经动脉溶栓、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方法,其中,机械性溶栓:经股静脉、颈静脉穿刺后置入导引管、微导管,并在导丝的引导下至上矢状窦、窦汇、横窦和乙状窦,注入造影剂1~3mL,并使用微导丝绞碎血栓并抽吸出来,将导管置于血栓部位,泵入尿激酶,推进微导管直至溶栓结束,静脉窦压力显著下降,症状改善,治疗后前3d给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之后给患者服用华法林。静脉接触溶栓、经动脉溶栓、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均使用尿激酶。

2 结果

经DSA确诊为CVST的患者共有20例,医师使用机械性破栓和静脉接触溶栓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联合应用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和静脉接触溶栓的3例,联合应用机械性破栓和静脉接触溶栓的11例,联合应用静脉和动脉溶栓的6例。医师应用常规正侧位和双斜位图像采集方法进行图像采集。

3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较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并不高,但是诱发该疾病的原因仍处于研究当中,发病机制较复杂。该疾病并没有特别典型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呈多元化形式,早起诊断的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情况较差,致死率较高[5]。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上逐渐使用神经影像学技术诊治CVST,应用效果较好。但是如何合理地应用DSA介入检查和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对诊治成功率有重要影响。临床上,医师使用动脉法DSA对CVST患者进行介入检查和治疗时,是在患者椎动脉起始端或颈内动脉第二颈椎水平部位置入导管并进行颅内血管造影,并对患者颅内血流情况进行观察,是临床上判断脑部静脉窦疾病的重要诊断方式,超选择性静脉窦直接造影获得的静脉血栓和静脉狭窄等病变影像的清晰度最高[6]。静脉造影是在CVST患者静脉窦中置入导管进行血管造影,可以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血流循环的情况,在静脉窦狭窄、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1合理选择使用动脉法DSA和静脉法DSA:通常情况下,临床使用动脉法DSA全脑血管造影诊断CVST,简要步骤为:医师对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在双侧椎动脉起始段、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均放入导管进行脑血管造影,选择适宜的曝光时间以扩大采集图像的数量,从而获得颅内血管窦期、静脉期的影像。使用动脉法DSA诊断CVST时,能够有效观察颅内血流实质期、动脉期、静脉窦期、静脉期经历的时间,对血流是否存在障碍进行判断,进而对脑部静脉窦疾病进行判断,并对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患者造影经颅内动脉确诊为CVST时,可直接实施静脉法DSA,并在DSA下进行机械性溶栓、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静脉窦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等治疗,简要步骤为:医师根据路径图穿刺患者的颈静脉,在静脉窦中放入导管,并利用DSA对患者实施超选择性静脉窦检查,待患者整个脑部静脉回流系统完全显示出来,医师直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静脉窦狭窄或血栓。

3.2应用DSA采集图像的方式:科学地选择图像采集方式有利于提高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效率。临床上应用DSA对CVST患者进行介入检查和治疗时,主要依据患者脑部静脉窦血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确定图像采集方式,以降低照射次数,提高诊治效率。动脉期图像采集帧数与普通脑血管造影并不相同,动脉期图像采集帧数可为1帧/s。与普通健康人相比,CVST患者颅内血液流动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通常将图像采集帧数设置为1帧/s,并延长图像连续采集的时间,待静脉窦晚期图像显示出来后即可停止。采用这种图像采集方式能够完全显示患者颅内的血液循环情况,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3.3合理使用路径图:医师可根据路径图对CVST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如介入治疗静脉窦狭窄和静脉窦血栓等。路径图可以完整且清晰地呈现出背景图像,直接为医师的介入治疗操作提供指引。医师在采集颈静脉路径图时,注射颈动脉造影剂后,可设定恰当的路径图采集时间,获取应用价值较高的路径图,便于医师实施静脉窦溶栓、静脉窦超选择造影和静脉窦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疗措施。医师应用机械破栓、拉栓的方式处理CVST患者静脉窦内血栓时,必须在路径图的指引下使用可塑形导丝和保护滤过伞等器械。医师实施静脉窦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时,同样必须使用路径图。因此,合理地使用路径图对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有重要影响。

3.4合理调整高压注射器参数:医师使用高压注射器对CVST患者进行介入检查和治疗时,应当合理地调整高压注射器的参数,为介入检查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合理地调高高压注射器的参数主要目的是提高静脉窦病变影像和正常影像的清晰度。医师对患者进行普通全脑血管造影时,椎动脉单次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7mL,速率为7mL/s,颈内动脉单次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10mL,速率为7mL/s。但是与应用普通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相比,CVST患者的颅内血液循环存在障碍,因此,医师不可对CVST患者应用普通的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医师对CVST患者进行动脉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时,应适宜地提高单次注射造影剂的速率和剂量。通常情况下,椎动脉单次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10mL,速率为7mL/s,颈内动脉单次注射造影剂的剂量为15mL,速率为7mL/s,以便获得清晰的颅内静脉窦的病变影像和正常影像。医师对CVST患者实施静脉法造影时,应在不损伤患者静脉窦和邻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颅内静脉窦的病变影像和正常影像的清晰度,因此,必须加强注意设置高压注射器的参数。相关研究指出,部分学者认为较为恰当的高压注射器的参数为:自动压力保护限制设置为200PSI,单次注射剂量为7~10mL,速率为4~6mL/s。

3.5合理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诱发CVST的原因中,静脉窦狭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合理地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有利于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医师对静脉窦狭窄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时,可合理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以获取CVST患者病变的准确数据,进而为医师选择适宜的介入治疗材料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医师实施静脉窦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时,可在尽量靠近静脉窦狭窄位置的统一平面上放置10mm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根据参照物调整DSA图像测量参数,之后使用该图像测量技术准确地测量CVST患者静脉窦狭窄位置的狭窄百分比、宽度、长度等数据,为医师实施介入治疗提供科学数据。

3.6小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不常见,属于脑血管静脉系统疾病。应用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检查在减少误诊和提高诊断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SA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对CVST患者进行介入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手段,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静脉窦充盈缺损、吻合静脉扩张迂曲等情况,能够确定CVST患者的颅内静脉循环系统中的静脉期、静脉窦期、毛细血管期、动脉期的时间,且可对血流循环延长的时间和具体延长时间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贾爱英.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影像诊断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1,22(27):3-4.

[2]杨志华,刘磊,李少明,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MRI及DSA不同影像征象的比较分析[J].广东医学,2011,20(24):3230-3232.

[3]陈顺强.MRA(TOF法和PC法)与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对照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郝绍江.磁共振成像联合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1.

[5]胡俊,史树贵,陈康宁.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9 (4):188-191.

[6]封浑.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4-0190-02

猜你喜欢
检查和脑血管溶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庸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