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研究述评

2016-12-17 11:33佟斯文王景泽
关键词:东路张学良研究

佟斯文 王景泽

中东路事件研究述评

佟斯文 王景泽

中东路事件一直是学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按时间划分经历了数个时期。经过前期“以论带史”式的讨论及学术反思,研究在上世纪80—90年代迈上正轨,并于近年达到高峰。虽然以往研究成果已堪称丰富,但其中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评析以往研究,在促进现存问题解决之余,也将推动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前苏联;中东路事件;研究述评

我国学界的中东路事件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依其时间早晚及内容变迁可分为三期,即前期(20世纪30—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和近期(21世纪初至今)。前期中苏两国对事件经过和性质各执一词,观点冲突明显。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术环境改善,研究逐步走向正轨。近10余年来研究深化,大量学术成果涌现。早期研究重点在于事件经过及定性,近年则转为对中方决策层评价,其他拓展研究同样涉及广泛,包括前苏联对中国的非法侵害、事件与列强的关联和因应、中国共产党在事件中的策略与行动等问题都得到了讨论。

一、前、中期研究成果评析

1.前期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

中东路事件自爆发起即引起广泛关注,一批专著随即出版,是为我国学界早期研究。该批著作大多以事件相关史事为线索,梳理了上起清末俄国骗建铁路,下至事件爆发的史实脉络,强调中方收回路权的正当性,指责前苏联侵略,如董显光《东路中俄决裂之真相》[1]、曾志陵《中东路交涉史》[2]等皆属此类。与此相对,前苏联方面著述大多主张事件是中国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的反苏行动,苏联动用武力是自卫,且保持克制。支持此种观点的著作有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3-4]、茹科夫主编《远东国际关系史》[5]等。此外尚有美、日一些学者基于局外视角对事件进行了研究。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6]作为国际关系史著作,将事件放到了中、苏、日三角斗争中讨论,其立场中立,视野宏观,但对事件一些重要因素有忽略,且有记述讹误。岛田俊彦《围绕中东铁路展开的中苏纷争》[7]以电报、公文等日本政府档案为基础论述了事件前因、经过和后果及从局外角度观察到的势力纠葛。是文开日本学界相关研究之先。其缺点在于史料运用范围过窄,视野较为狭小,也未对日本在事件中的位置加以讨论。

我国早期研究固然有民族情绪过强、宣传性质浓厚等缺点,但该时期研究是全部研究的起点和根基,此后研究大都派生于此,可惜新中国成立后学界一度对中东路事件避而不谈,相关研究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方有所改观。苏方观点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帝国主义反苏论”,它完全从前苏联视角出发,不直面苏联自身责任,无视战争暴行。相比之下,美、日学者虽只有零星研究,却因立场中立显得客观。虽然外国学者对事件关注度并不算高,研究深度及史实论证也略有不足,但这些外来观点在我国学界研究中断期间起到了填补空白,提供参考的作用,其学术价值值得肯定。

2.中期研究成果评析(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20世纪80年代后,中东路事件得到了再探讨。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事件定性上。一些学者奉苏方观点为圭皋,秉持“帝国主义反苏论”,指责张学良和国民政府反苏反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常城等主编《现代东北史》[8],是著“中东路事件的爆发与〈伯力协定〉的签订”一节主张事件起因是蒋介石反苏反共,但论述不具备坚实根据,且有臆断成分。同期另有部分学者继承民国时期相关研究思路,主张中方收回路权有保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性,批评前苏联在事件中的大国沙文主义。这类文章较早者有冯国民《评“中东路事件”》[9]、吕明军《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10]、刘萍华《重评“中东路事件”》[11]等,均主张事件本质是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类似观点还见于潘喜廷主编《东北近现代史研究》[12-13]。上述研究在事件定性上与“帝国主义反苏论”形成了争论,虽尚有少数文章,如王宏《也谈中东路事件的是非观——与刘萍华同志商榷》[14]、李宗玲《也谈中东路事件》[15]等支持“帝国主义反苏论”,但该说仍在2000年左右匿迹。“帝国主义反苏论”本身是以论带史式的研究,其研究视角偏颇,缺乏史料支撑,论点、论据客观性和可靠性都无从保证,也没能做到推陈出新,学术价值较低。反观与之观点相对的文章大多论述有据,史料详实。这一时期的争鸣一方面为此后研究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让研究逐渐脱离了以论带史的窠臼。

此后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权赫秀《1929年中苏边界之战与交涉》[16]一文是此前少有的将东北军对苏抗战过程及成败因素加以详细分析的文章。王春良《论中东路事件与黑瞎子岛问题》[17]集中讨论了中东路事件中苏联侵占黑瞎子岛的问题。杨琪《略析中东路事件的起因与影响》[18]一文在探讨事件前因和影响的同时还提出了中苏争斗使日本得利的观点。崔萍《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19]一文结合苏联中东路政策变迁,指出苏联在对华政策上存在大国沙文主义和利己主义表现。其另一篇文章《中东路事件中的两国四方》[20]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事件中的作用,将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张学良、苏联并列为事件四方,并指出了各方在事件中的特殊位置。佟冬《中国东北史》[21-22]中以1924年苏联取代白俄罗斯接管中东路为起始,对中东路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等问题做了充分论述,较此前同类著述更加客观有据。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23]将事件放入国际关系史范畴论述,是著“中东路事件与伯力协定”一节中还提出了以往关注较少的日、美两国在事件中的争斗问题。

二、近期研究成果评析

1.事件评析研究

2000年后,随着学界研究视角愈发拓宽,部分以往被忽略或研究较少的问题得到重视。经过对以往研究的批判继承,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方决策层在事件中的表现。近年来,在事件评价方面,主流观点是在认同张学良收回中东路的爱国情怀为实的同时,对发动中东路事件的决策持否定态度,其中,一些学者更关注蒋介石的援助许诺和国民政府指示对张学良决策的影响,例如崔萍《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24]即在批评张学良决策幼稚的同时,又强调蒋介石的“怂恿”作用。也有观点主张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张学良的影响有限。左双文《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25]、《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26]等文章列举了东北当局在事件期间的一系列独断行动,证明东北当局在事件中始终保有自主。肖建杰、毕万闻《张学良蒋介石与中东路事件——错误决策给国家带来了恶果》[27]更指出了“东北军少壮派”对张学良决策的影响。杨奎松《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28]一文也有此类表述,该文详细梳理了事件经过,同时对“白俄鼓动”、蒋介石的援助许诺真假等问题做了详细考证,研究价值较高。除上述研究外,还有部分研究仍强调收回路权的正当性,如王春良《应该准确评述“中东路事件”》[29]、张文魁《1929年中苏中东路之战性质探析》[30]等皆属此类。类似观点还见于王景泽主编的《中国东北边疆史》[31]。是著“中东路事件与中苏东部的边境交涉”一节指出,中苏矛盾的爆发根源在于苏联继承前俄遗产的野心,中方保卫主权具有正义性。近年研究中最具分量的当属郭俊胜主编《中东路与中东路事件》[32]。这部专题论文集收录了一批此前并未单独发表过的与事件相关的论文。其最大价值是史料运用的突破,例如书中刘东社《中东路事件的实像与幻象》一文就充分利用此前学者较少使用的台湾馆藏蒋档等中文史料,杨景华《张学良将军与中东路事件》则运用到了一些以往研究中少见的日文史料。虽然这些文章没有凭借新史料提出更新的观点,但是著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2.其他问题研究

在对报刊时评的利用和研究上,以往学者多采用《东方杂志》和《申报》的时评文章。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大公报》《盛京时报》等报刊在事件中的价值,如李志学、谢清明《〈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33],王倩《〈大公报〉与1929年中东路危机》[34]等。中东路事件与日本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热度较高的问题之一,相关文章大多以事件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为中心,如高荣《中东路事件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35],刘全顺《中东路事件后的东北局势与日本侵占东北》[36],张洪军、于之伟《中东路事件与日本的因应》[37]等皆属此列。日本学者种稻秀司《第二次币原外交初期的日中交涉》[38]一文以事件中的日本斡旋为中心,考证了事件中日本的外交参与与此后中日关系迅速恶化的联系,指出日本参与事件调停中暗藏压制中国“革命外交”的意图。除了日本,也有一些学者对美国对中东路事件的态度进行过探讨,相关文章如段永富《美国在中东路事件中的表现探析》[39]等。薛衔天《中东路战争再研究》[40]、何立波《1929年的中苏海军之战》[41]等文章进一步梳理了战事史实。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国际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些关注,相关文章大多主张中东路事件对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造成了深远影响。试举其要,有慕向斌《中东路事件中共产国际的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2]、马寒梅《试析中东路事件对中共第二次“左”倾错误的影响》[43]等。刘显忠《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44],该文充分利用了俄文史料,对以往研究较少的冷门问题做了深度探究。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地方史视角探讨中东路事件,如管秀廷《中东路事件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45]一文即属此类。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以往研究中虽产生了丰硕成果,却也存在严重不足。最严重的问题是以往研究缺乏全面的、深入的探讨。此外,过去学界主要关注中东路事件的政治层面,其中事件定性、评价,关键人物评析等问题研究已属透彻,这些课题成果繁多之余,也存在照搬前人成果,以至形成重复研究,难寻新意和突破。这不仅浪费学术资源,也导致研究热度走低。近年相关研究新热点是事件与中国共产党、日本等势力之间关系的探析。前者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中东路事件中的策略,与事件本身探究关联不大,后者文章数量虽较多,论述焦点却单纯集中在事件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上,且普遍过度依赖中文史料,偶有文章运用外文材料,也多与事件无深刻联系,甚至仅能代替中文史料做背景介绍,不足以探究深层问题。更大的缺憾是,几乎没有学者尝试过以日本公文档案来探讨日本对中东路事件的真实态度和影响,在列强之外尚有其他势力对中东路事件产生过重要影响。日本学者曾指出,苏联在中东路事件中利用了冯玉祥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政府以缓解自身压力,这在我国学界是尚未讨论过的盲点。对作为整体的白俄罗斯在事件中活动的探究也相当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研究过度关注政治层面的同时,又片面集中于国民政府、张学良等因素,这导致一些关键问题至今没有说清。例如中东路事件爆发的经济因素,即是一个从来没得到专门讨论的问题。虽然中东路战事在以往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却极少有人能对苏联进攻给东北各地方造成的各方面损失,特别是东北平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做深入探究。而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对待事件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从中日关系史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往往主张“九·一八”事变与中东路事件有直接联系,较少留意其间“中原大战”的作用。从近代史角度进行探究的文章大多着眼于蒋介石、张学良,乃至“东北军少壮派”,却往往将日本对事件的作用一笔带过。此类情况在以往研究中比比皆是,以致事件研究缺乏关联和贯通,研究热度明显不均,有类于前文所述的研究盲点还有许多,本文不能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学界以往研究成果丰富的同时,也遗留下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故而今后在研究中最大的急务应是对中东路事件相关研究做整体的重审,找出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问题加以解决,逐步完善上述缺陷。例如,地方史视野中的中东路事件就足以成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当然,扩大视角的同时也要时刻防止研究偏离正轨。同时,要推动研究深入,最根本的是要注重史料。在发掘新史料的同时,也要善于对已有史料做再利用。寻找中文史料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外文史料。以往研究对中文史料的片面依赖是研究难以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而能否充分利用中外文史料,将是今后研究能否进一步深入的关键。

本文仅略举以往学术脉络之大端,或有以偏概全、议论不周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1]董显光.东路中俄决裂之真相[M].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

[2]曾志陵.中东路交涉史[M].北京:北平建设图书馆,1931.

[3]B·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东北近百年史讲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耶·马·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6]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M]姚曾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7]岛田俊彦.東支鉄道をめぐる中ソ紛争——柳条溝事件直前の満洲情勢[J].国际政治,1970(1):25-50.

[8]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9]冯国民.评“中东路事件”[J].世界历史,1986(12):59-61.

[10]吕明军.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44-47.

[11]刘萍华.重评“中东路事件”[J].理论探讨,1989(4):96-97.

[12]潘喜廷.东北近现代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3]杨闯,高飞,冯玉军.百年中俄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4]王宏.也谈中东路事件的是非观——与刘萍华同志商榷[J]理论探讨,1990(4):87-89.

[15]李宗玲.也谈中东路事件[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 (4):104-106.

[16]权赫秀.1929年中苏边界之战与交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50-53.

[17]王春良.论中东路事件与黑瞎子岛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77-82.

[18]杨琪.略析中东路事件的起因和影响[J].求是学刊,1997(6):120-122.

[19]崔萍.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50-57.

[20]崔萍.中东路事件中的两国四方[J].北京党史研究,1998(2):27-30.

[21]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2]薛衔天.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3]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4]崔萍.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J].史学月刊,2005(7):125-128.

[25]左双文.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J].民国档案,2004(2):120-127.

[26]左双文.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J].民国档案,2005(4):66-78.

[27]肖建杰,毕万闻.张学良蒋介石与中东路事件——错误决策给国家带来了恶果[J].社会科学战线,2005 (1):181-186.

[28]杨奎松.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J].近代史研究,2005(1):137-187.

[29]王春良.应该准确评述“中东路事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36.

[30]张文魁.1929年中苏中东路之战性质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5):81-83.

[31]王景泽,李德山.中国东北边疆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32]郭俊胜.中东路与中东路事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33]李志学,谢清明.《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J].日本问题研究,2013(1):77-83.

[34]王倩.《大公报》与1929年中东路危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71-72.

[35]高荣.中东路事件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0-112.

[36]刘全顺.中东路事件后的东北局势与日本侵占东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168-170.

[37]张洪军,于之伟.中东路事件与日本的因应[J].理论学刊,2009(10):100-103.

[38]种稻秀司.第二次幣原外交初期の日中交渉——一九二九年中ソ紛争の影響を中心として[J].国际政治,2008(总152):98-114.

[39]段永富.美国在中东路事件中的表现探析[J]世纪桥,2013(11):66-67.

[40]薛衔天.中东路战争再研究[J].百年潮,2008(4):61 -64.

[41]何立波.1929年的中苏海军之战[J].钟山风雨,2012 (3).

[42]慕向斌.中东路事件中共产国际的策略对中东路事件的影响[J].理论学刊,2003(3):104-108.

[43]马寒梅.试析中东路事件对中共第二次“左”倾错误的影响[J].阴山学刊,2004(5):97-100.

[44]刘显忠.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2009(6):79-100.

[45]管秀廷.中东路事件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6):51-52.

【责任编辑 李 丽】

Study Commentary on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Tong Siwen1,W ang Jingze2
(1.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its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time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the academic reflection in the early times,the research has got on the track in the 80s-90s last century,and finally researched the peak in the recent years.However,there we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olved.During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er research,it will not only help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but also could promote a new development for further research.

China;Soviet Union;Sino-Soviet Conflict;Research review

K205

A

1009-5101(2016)03-0080-04

2016-03-08

佟斯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史研究(长春 130024);王景泽,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史研究。(吉林 132013)

猜你喜欢
东路张学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北京东路的歌谣
教师作品选登
崇文尚德学子路 仁信智恒杏坛诗——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