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充 郑朝霞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徐 充 郑朝霞
近年来,流通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目前,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信息化水平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流通企业竞争力差、流通秩序混乱等制约因素。因此,为促进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从优化流通产业空间网络结构、借助产业集群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流通技术创新、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着手进行。
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差异化竞争
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即指流通业发展从传统转向现代、从粗放转向集约、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和行业结构得以优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未把商品流通作为具有独立行业特征的产业来看待,影响了流通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对流通产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施层面一直存在“重工轻商”的政策歧视等。因此,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任务和要求,澄清对流通产业的认识误区,促进流通产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是消除流通产业发展障碍的关键所在。
流通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特有的范畴,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商品流通是商品(服务)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产业应运而生。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同,流通产业可作两种不同划分。广义的流通产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狭义的流通产业仅仅指批发、零售和物流三个产业。[1]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在于:
(一)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演化。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要素资源主要集中于农业部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为适应制造业规模的扩张,流通规模也逐步扩大,以商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通开始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流通决定生产;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跃升为主导产业,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流通产业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壮大的,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是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现代化的需要。
(二)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性环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决定生产,同时流通也实现消费、刺激消费,流通产业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这就为流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流通产业还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既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又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还将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三)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经济日益融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2004年我国流通产业全面对外开放,这既意味着新的机遇又意味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外资的进入为我国流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有利于实现流通业态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形成加剧了市场竞争,外商进入中国流通产业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控制了一些流通渠道。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流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提升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四)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是发挥产业就业效应的重要基础
流通产业包括批发、零售、物流和餐饮行业等,具有吸纳劳动力范围广等特点,尤其是零售业,点多面广。近些年,我国流通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批发和零售所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已经由2004年的4 257.9万增长到2011年的8 072.8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4.7%,加上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整个商贸流通业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将近50%。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能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需要。
(一)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流通产业信息化是指流通产业利用通信技术开发各种信息资源,促进流通产业的规范化和效率的提升,进而提升流通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流通产品信息化、经营方式信息化和流通组织信息化。目前,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流通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流通技术还比较落后,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流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以冷链物流为例,发达国家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冷藏冷冻措施,可将农产品采后损失率控制在1.7%~5%之间,而我国的损失率则高达26%~30%,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 200万吨,蔬菜1.3亿吨,按每公斤1元计算,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2]美国有近3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性系统,政府也定期发布农产品物流的权威信息,以指导全国的农户进行生产。[3]我国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判断产业组织化程度高低的标准在于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销售企业之间、销售企业与消费主体之间是否形成长期的、密切的、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迅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总体呈现“小、散、乱、差”的特征。目前,我国流通产业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国内1 750多万个流通主体当中93.28%属于个体商户,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仅有210多家。2010年我国入围世界百强企业的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三家,整体销售额仅仅是沃尔玛的62.07%,[4]并且流通产业组织结构松散,企业之间关联度低,只是局限于简单的供求关系。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既不适应国际化市场要求,也不利于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流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是空间结构失衡。从全国看,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60%,但该地区拥有的零售业网点和人员却不到全国的一半,每万人拥有的零售业网点和人员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分别低34%和36%。[5]二是组织结构失衡。我国流通产业内部大中小企业比例不协调,企业组织结构松散。以零售业为例,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商业网点的连锁化程度平均为5%,即使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市也只有10%,而发达国家的连锁度超过20%,日本为40%,美国更是高达60%。[6]专业化分工水平低,组织方式落后,这不利于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大流通,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三是技术结构失衡。流通技术发展滞后,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电子商务技术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行业结构失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日益专业化和批量化,批发商业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发展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以及连锁企业的发展等,批发行业日渐萎缩。
(四)流通企业竞争力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相对于国外流通企业而言,无论在营销技术、成本控制能力还是在品牌价值方面,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差。首先,我国流通企业的规模向两极化方向发展。一些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其结果是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规模不经济。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向小规模方向发展,并且是主流方向。其次,我国流通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千店一面,缺乏特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国外的企业都具有鲜明的商业运作模式,如沃尔玛的仓储式卖场、家乐福的综合超市等。最后,我国流通产业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各自为政,无法形成集群经济,企业运行成本高,不利于市场的开拓和竞争力的提升。
(五)流通产业流通秩序混乱
目前,我国流通产业流通秩序混乱。一方面,不正当竞争普遍存在。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为了牟取利润,不惜采取虚假、欺骗、损人利己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违反诚实信用等原则,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例如,在市场流通中大量存在着制作虚假广告、制假售假、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恶性价格战、强买强卖、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流通产业市场进入门槛较低、投资较少、回报率较高等特点,流通主体对该行业并不是很了解,具有很高的盲目性,不具有专业性,出现经营主体混乱的局面。混乱的流通秩序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进而不利于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优化流通产业空间网络结构和行业结构
流通产业空间网络结构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渠道、环节、网点所形成的网络体系、分布状态及其比例关系。我国流通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具有不合理性和不平衡性,东西部之间和农村与城市之间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因此,国家应重点支持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物流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先进的流通技术等流通生产要素投入到这些地区,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加快发展边境贸易,开拓边境市场。流通产业行业结构是指流通产业内部各种经营对象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包括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住宿与餐饮业等。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出现的批发业萎缩、物流业发展不足的行业结构失衡现象值得关注。因此,应扩大批发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提高经营档次,改善经营方式和交易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恢复并壮大批发业的发展。物流业在流通产业内部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潜力,且与其他行业关联度较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7]所以,只有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完善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现代流通技术,培养专业型人才,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平台,才能促进物流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二)借助产业集群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具有分工合作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复杂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集聚体,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认为,流通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使该产业的发展在获取雇员和供应商、专业化信息、互补性、公共产品方面具有优势,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刺激当地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这种向心力的作用使新企业趋向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空间集聚。[8]因此,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一要促进企业兼并、联合和重组。通过兼并和联合减少我国流通企业的数量,扩大企业的规模,促进企业实力的迅速增强,提高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优化流通产业组织结构,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积极培育有竞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连锁化经营,打造集群区域的企业品牌,创建承载力强、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扶植中小流通企业,在政策上给予相关支持,提高其规模化水平,形成大、中、小流通企业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
(三)大力推进流通产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和核心要素,是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手段。推进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推动流通产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连锁化经营和电子商务平台。如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O2O(商贸和外贸企业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等。通过实现贸易便利化、物流配送化、结算电子化、管理网络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和自动化,促进流通产业信息化、集约化,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率的商贸流通体系。沃尔玛之所以能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管理反应进行全球运作就是流通产业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结果。第二,通过培养专业型和科技型人才推动流通产业技术创新。随着我国流通产业不断向现代流通业的方向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流通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解决流通产业人才短缺的可行对策是:一方面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高技能人才实施激励政策,实现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强化企业与高校合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第三,为流通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政策支持。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重大的技术平台等;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加大对流通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给予其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和规范流通领域的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四)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均GDP逐年增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人们转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加注重健康、环境、文化、教育等,追求个性化、私人订制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力、迈向新台阶,首先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做与别人不同的东西,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其次,企业生产要进一步专业化。改变以往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小规模多样化经营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生产要进一步专业化,做精做细,致力于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经济。
(五)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由于流通领域部分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流通产业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还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规范流通产业市场秩序迫在眉睫。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流通产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竞争机制,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强化执法和监管力度,引导流通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制定合理的壁垒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为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的监督作用。消费者组织即消费者保护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从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总称。现存的消费者组织如消费者协会,应加大向消费者普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对市场违法行为形成有效监督。最后,“诚招千里客,信得万人心”,流通企业应提高道德规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自觉遵守和维护流通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进而实现流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提高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日益结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联系日益紧密。我国流通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一方面,把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另一方面,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优势产品竞争力,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同时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1]彭晖.流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7.
[2]杨志青.物流行业深度分析报告[R/OL].(2010-10-13)[2015-01-16].http://www.doc88.com/p-675121162882.html
[3]郭震.中国农产品价格与CPI关系分析——基于投入产出价格模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2):78-88.
[4]王力平.浅谈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J].商贸流通,2015(10):10-11.
[5]余厚康,王建华.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4):27-32.
[6]李海舰.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39-47.
[7]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8]孙君.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产业集群视角[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114-116.
【责任编辑 于蓬蓬】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China
Xu Chong1,Zheng Zhaoxia2
(1.Chinese State-owned Economy Research Center,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Institute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In recent years,circulation industry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the foundational and original industry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y.At present,our country’s circulati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facing the lower information level,low organizational degree,seriou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poor competitiveness,disordered circulation and so on.Thu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irculation industry,we need optimize the space network layout,industry cluster,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echnology innovation,implement differentiation competitive strategy,improve th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nd raise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so on.
Circulation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Technology innovation;Differentiation competition
F062.9
A
1009-5101(2016)03-0100-05
2016-05-1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地区制造业创新及发展模式转型研究”(09BJL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徐充,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研究;郑朝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长春 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