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战略使命

2016-12-17 08:36郭修金冉强辉陈德旭单凤霞
体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体育

郭修金,冉强辉,陈德旭,单凤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战略使命

郭修金1,冉强辉2,陈德旭1,单凤霞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序进阶、社会建设的强烈呼吁、社会治理的适时提出、城镇化里程持续推进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无疑构筑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综合程式。此中,倡导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历史使命在于:担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职责,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五位一体”的目标处默默发力;作为实体内容以扩大参与、鼓励融入、加强治理、传播价值等方式促进社会建设;同时,反映社会治理的基层落实、体现城镇化程度及保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最终关系到民众的体育共享理念,即体有所享,这可谓体育事业发展的终极趋向。

小康社会;进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战略使命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纵观历史,从小康提出到总体小康,由“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逐步深化[3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2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换言之,即是一个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的有序达成。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行程中国家相继出台举措,概括起来有:经济新常态下着重强调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论述);持续推进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适时颁发)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并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核心议题)等。在此综合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是一条贯穿主线,各领域发展是其整体行进的前提,体育于其中亦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25]”就已达共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依然在农村,重难之点亦是如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确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课题,从2004年始截至2016年,连续1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由中共中央发布,多次提到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其中,2009年将农村公共服务视为是年重点工作,凸显了公共产品供给在“三农”问题中“重中之重”的地位[9]。农村体育按地域特征划分而成,多指县域及其以下的农村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参与主体为广大村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指为满足村民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物品的总称,它是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的一项民生工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仅能促进农村体育持续、协调发展,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改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层社区综合治理及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3]。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使命何为就值得深探,旨为“体育与社会发展”这一永恒命题辅以明证。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战略使命

1.1 体育发展镶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历程

小康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其社会向往寓意极深,可解释为:1)小安。《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儒家理想中所谓比“大同”之世较低级的一种政教清明、人民安乐的社会局面。《礼记·礼运》:“如有不由此者,……是谓小康”;3)指家庭略有资财不愁温饱。洪迈《夷坚甲志·五郎君》:“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32]”。现代小康则“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41]”。通俗言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即吃穿有余、闲暇倍增的生活状态。这就为体育走进民众视野奠定物质与时间基础,也只有在“钱、闲”均备情形下体育行进之步伐方能更加稳健,即是说,小康的期许与体育的渴求于人类发展史进程具有某种天然的契合。

“小康社会”源出《礼记》,是儒家所言的“天下为家”的社会,其设想特征有三:一是私有制社会;二是封建世袭,国家安定的社会;三是礼治文明的社会[11]。与古代理想的预设相较,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小康社会赋予了新解:“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0]”。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用于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1]。在温饱-富裕这一区间内小康社会完成了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一纵向发展的历史演进谱系(表1)。体育于其中伴随经济的增长可谓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乃至到达国家战略高度的巅峰阶段,此间小康体育蔚然而生,带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充分反映出体育于当下及未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我国为防止中等收入陷阱(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 126~12 735美元之间,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 463亿元,按照“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1美元兑6.142 8元人民币”的标准换算可知,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7 575美元,恰在其间的危机而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为了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维持经济中高速水平增长,体育恰能充当一种绿色GDP以促社会建设,这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使命奠基。

1.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亦能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实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明显提升,且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理论上符合联合国关于相对富裕阶段的描述。物质财富的积聚可激发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追求,有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达到1 000美元时,人们开始产生体育需求[16],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 895.9元(表2),超过1 400美元。农民的体育需求促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断供给,村民在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后,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定会高涨,现实中的广场舞、健身走等活动已是愈演愈烈,正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有利于村民切实的体育需求表达,是体现民主的重要举措。以往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投放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即使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亦摆脱不掉此种运行方式,政府决定派送项目,至于是否符合村民真正需要则难以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尤其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未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将会注重“自下而上”的意愿,供给主体应在村民体育需求调研基础上再决定提供具体的服务内容,以体现民众享受体育的权利和参与基层体育治理的权力。

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繁荣,如,物质层面的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可点缀乡村总体格局、制度层面的体育活动组织可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精神层面的意志品质塑造确保民众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补充更为积极、健康的动力要素。

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持续推行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体育是村落的重要整合工具,任何人都可因体育聚集在一起,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以冲突形式达至融合目的,最终走向和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还可结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并行,借体育将废弃之地变为运动之所以改造新农村环境。

表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历程一览表Table 1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表2 2004—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情况一览表Table 2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and the Engel’s Coefficient from 2004 to 2013

2 社会建设: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体内容指向

2.1 社会建设时代的到来:体育如影随形

新中国现代化探索和实践历经3次重大转折。第1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8],此一阶段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2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健康第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政治口号为社会凝聚发挥了巨大作用。第2次则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通过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让人民“活跃起来”,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进程,“重返国际体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举措与改革开放的宗旨相吻合,为社会发展增贮活力。从党的十六大始,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第3大时期,实行社会与经济运行并重的战略方针,遵循社会规律,解决二者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让社会更加“和谐起来”[36],迎来以社会建设推动全面现代化的新阶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为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提出转型要求,可以说,二者的共生成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构成。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百年行程已走过60余年。如果说第1个30年是国家建设的艰辛探索,第2个30年是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那么,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则是第3个30年中国发展的主题[26]。如此,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昭示:中国社会建设时代已然到来。从以往体育的政治功能、经济价值来看,其参与社会建设亦属历史当然。

2.2 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体育蓄势待发

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随处可见,改革开放后尤为突出。经济体制变革促使我国社会转型,深层思想观念转变、中层社会结构变动及表层利益格局调整等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基于此,国家对社会建设展开了全方位探索。具体表现有:“社会管理”作为政府四大职能之一于党的十六大上提出;随后,“社会建设和管理”被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纳入到“五个统筹”之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5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8]”;随之,“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倡议成为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继而对四位一体的建设内容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自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的政治话语和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继续推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足见中国社会建设的理念更变之决绝。在此宏观背景下,体育不仅反映民主意愿表达,增强民众体育消费意识,丰富新农村体育文化外延,更是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自治与共治)的积极方式。社会建设的实践历程为体育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如政策保障),而体育亦为社会建设贮存能量,随时奉献,且以服务形式呈现,可谓符合时代要求。

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建设重要内容

社会建设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关系可从内容角度进行考察。社会建设内涵包括:1)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等;2)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和谐[30]。显然,公共体育服务属于社会建设的实体部分。从具体构成来看,社会建设领域主要包括民生事业、社会事业、收入分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社会管理、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9块,其中,社会事业包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19],可谓组成公共服务的项目集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亦然在列。从民生视角来看,社会建设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生问题联系最密切、最直接。如作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38]。由此,公共服务当属社会建设的内在要素,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更是其内容之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有利于社会建设的行稳致远,这是由体育自身的社会功能所决定,它可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融入、改善社会治理、传播社会价值以推动社会建设[25]。之所以于社会建设这一宏观背景下论及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微观话题,意在凸显其隐含的价值和强调它应有的担当。诚如沈原所言:“完成社会建设的事业是社会学的天职,因为社会学是社会的理论表现[26]”。因此,寻求上位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思想基础以展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学术探究实有必要。

3 社会治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层实践反馈

3.1 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何以可能

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观点为:治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结成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上下互动的过程;主旨在于:注重多元主体共同管理,寻求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12]。于此,“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既是我党立足于基本国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不断探索的实践总结,亦是我党以开放的态度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必然结果[12]。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标题下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全面强调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亦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42]”,这标志着中国治理时代的到来。所以,“社会治理”正以一种理论视域的方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此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是社会治理最贴切的表达与说明。

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统治-管理-治理的解读

从统治-管理-治理的思路解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具有独特的社会学意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虽为现代性词汇,但其形早已存有。根据郑杭生的概括,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亦遵循统治、管理和治理3个阶段(表3)。在统治时期,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仅政府1家,形成垄断,权威来源唯一;运作环节自上而下单向推进,此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第2部门的市场无从谈起,而政社合一的现实根本不能发挥第3部门(社会)的力量;政府完全发号施令,凌驾于其他两大部门之上,自然表现出非民主性,民众的体育需求既不能表达也得不到满足。在管理阶段,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主体开始多元,政府的权威以“为主性”而体现,从过往的自上而下逐步辅以自下而上两种形式,此时,政府虽有民主观念的转变,但因其主导惯性,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民主落实仅停留在“为民做主”的层面,仍行管控之举。在治理进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选择更加多样,三大部门均有融入,运行方面强调上下互动的双向行使,以合作、协调等方式对农村公共体育事务联合治理,以体现平等性。农村的乡土特色更加凸显出社会治理的自治与共治之性,而公共体育服务正是良好反馈途径。

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自治的函数解析

以函数关系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可从社会治理角度发轫。人类社会治理的实践表明,“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将“社会管理”在社会治理中所占的比重(x)与“社会自治”在社会治理中所占的比重(y)之间抽象为一种函数关系,则y=f(x)。在极端情况下,当x=0时,社会治理完全是社会自治;当y=0时,社会治理完全是社会管理;一般而言,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33],即社会治理的共治模式。这种函数关系亦可用来解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流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政社合一,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所有事项均由政府操办,社会力量难以参与,此时几乎接近统治状态,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垄断性,忽视民众对体育的切实需求。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范围依然较大,乡村自治表现不足,呈现出“大政府、小社会”的整体格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呈现管理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慢慢趋向治理之道,其主体集政府、乡镇企业、体育社团、村委组织及乡村精英等而成,达成一种共治思维,而当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落归至村落一域,于村集体这种自治组织中时将更多地展现出与社会自治相吻合的线路。此时,政府管理减少,村落自治能力渐强,期许“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格局。对于这两种现象可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自治的坐标函数关系形象反映(图1),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曲线M上,越往上表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自治能力越强;下行则表示管理作用越大。处于M2时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自治不够成熟,致使管理缺位(A部分);M3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自治已经强大,出现管理越位(B部分)。因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不但具有自上而下的管理套路,更具备自下而上的自治优势,同时亦不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实践,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较好的诠释。

表3 政府统治、政社管理及公共治理的比较一览表[37]Table 3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Government Rule,the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and Society,and the Public Governance

图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与自治之关系示意图Figure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and Autonomy of the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4 城镇化进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思想浮现

4.1 城镇化速度加快带动农村体育繁荣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进而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20]。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有两件事情深刻地影响着21世纪的进程:1)美国的高科技;2)中国的城镇化[23]。确被其言中。城镇化可谓社会建设的实践反映,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必然,亦是中国现代化自觉的战略选择。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40]。之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了城镇化问题。200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研讨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城镇化道路,显示出中央高层对城镇化问题的高度重视。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首次单独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项主要任务[29]。于此,中国在改革开放30余年时间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两倍有余,由1982年的21%增长到2014年的54.77%(表4)。期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继出台,为日后城镇化发展指明方向,亦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提供了更大可能,而均等思想的倡导和城镇体育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农村区域,为农村体育的繁荣起到联动效应。

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是城乡均等化的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充分体现出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如一的均等思想,更显出国家要求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坚定决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明: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39]。……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如体育福利人人有所分享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连接,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等[39]。可见,农村公共服务伴随城镇化进程而提上日程。在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将更加强烈,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固有的观念受到挑战,对于新式的体育参与开始接受,如此,国家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应认清城乡差异,促其均等运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可谓城乡均等化实现的重要指标,在城镇化率不断增加的实践中,这一指标的完成更是显得珍贵。

表4 2000—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汇总一览表Table 4 Summar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from 2000 to 2014

5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目标

5.1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实践逻辑

全民健身计划是指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群众体育发展计划[2]。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与《全民健身条例》(2009年)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等文件,2014年10月20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到:“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31]”(表5),同时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31]”,这意味着回归于人的现实思考提上议程。农村作为全民涉及的区域对此宏大目标的实现起到助推作用,而借助公共体育服务形式无疑将是有效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时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的同时,社会问题不断滋生,经济发展转向迫在眉睫。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理所当然,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应备受重视,体育是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2015年12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对《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情况介绍时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体育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63%;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大约占GDP的1%~3%,美国为3%。拉动经济的方式也需转变,依靠投资、出口的传统思路显然不再应时,扩大内需亟待执行,鼓励消费成为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体育消费是村民用于体育事项的花销,包括购买体育服装、器材、报刊等实物型支出,观看体育赛事、表演等观赏型及体育健身、训练等参与型消费。因此,转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式,培育农村农民体育新需求,以体育参与观念的转变带动体育消费,这正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逻辑诉求。

表5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实践逻辑一览表Table 5 The Practice Logic of National Fitness Ris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5.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关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目标达成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有利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大目标(经济贡献5万亿元;人均场地2 m2;体育人口5亿人)的实现。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面积19.92亿m2,按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得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其中分布在乡村的体育场地面积 6.12亿m2,占31.39%[7]。可见,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数值上还不够理想,而农村区域场地面积不足1/3的事实更能凸显出其可塑空间,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多以农民健身工程展开,明显具有一定局限性,自上而下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百姓未必喜欢。当村民真正自主地拿出“公地”进行体育场地规划、设施安置时,全民健身的基础才能牢固。除此,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方面,农村具有大量潜在的体育人口,《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含儿童青少年),在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城镇居民为19.5%,乡村居民为10.4%。与2007年相比,城镇增加了48.0%,乡村增加了154.0%,乡村增幅明显高于城镇。伴随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农村将成为体育人口的重要阵地,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与其直接相关。此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有利于增强村民体质,目前,我国农村人群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率为87.2%,还落后于城镇(91.1%);农村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99.71,仅次于城镇的100.60(图2)。未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推进定能在身体维度达到真正民强。

图2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人群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及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示意图Figure 2.The Percentage above “Qualified” Rank of Rural People among Nationwide Provinces and Regions and the Synthetical Index of National Physique

2013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情况间接反映了农村体育消费的能力与诉求(图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杠杆,它能够为体育产业撬开巨大空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的体育消费观念,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带动体育消费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是如此,现代农村生活的改善为我国在体育领域迎来大众消费时代提供可能。

那么,未来体育消费的潜在人群在哪里?农村确是值得关注的一块,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多、健康意识的增强,借助体育以投资身体将是大趋势。目前,虽然全国农村村民在花钱参加体育锻炼方面表现并不积极(表6),但可看出农村体育消费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如何将其有效激发无疑是未来一大课题,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为此课题突破打开一条通道。

图3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情况(2013年)示意图Figure 3.The Case of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the Rural Residen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ntertainment fome all Provinces (Districts/Cities) in 2013

表6 全国农村各年龄组是否花钱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一览表Table 6 The Case of National Rural Population among all Age Groups Who Spend money Taking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or Not(%)

6 体有所享: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基本理念

6.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轨迹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目标,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这恰是民众体有所享以达共享体育理念的政策依据。2011年1月11日,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致信强调:“全面谋划‘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的新要求[13]”;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提出“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推动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为抓手,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全国群众工作会议上强调“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要以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为核心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认为,创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要充分惠及广大百姓,这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及惠民行动密切紧联。

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17]。1996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指出:农村体育是县级体育工作的重点,要把发展农村体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7]。从中看出:体育于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及其要素构成(如组织、活动等)。通过“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共8批,1 891个)极大地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图4)。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做到,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14]。《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部达到C类以上标准。其中,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A类(80%以上),占全国的39%;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B类(50%~80%),占全国的32%;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C类(30%~50%),占全国的29%。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率达到50%以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覆盖率为70%(图5),很好地完成预设目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亦提及“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条件[3]”。在城乡二元格局长期并存的现实情形下,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态势,田雨普教授认为:“群众体育还局限在城市、局限在城镇、局限在发达的地区,局限在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27]”。达到全民共享体育的福利并不在于城市的完美,应由农村这根短板决定,这是民众“体有所享”充分实现的前提。

图5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标情况示意图Figure 5.The Eligible Case of the Coverage Rate of Farmers’ Sports Fitness Project from all the Provincial Area (City)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6.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34]”。于体育领域,如何促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完成“体育福利人人分享、共同享受”既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命题,亦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共享”理念的呈现。共享发展理念应贯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始终,体育运动是每个人必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个体也有权力去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执行及监督,它不是某一主体就能全部承担的,必须要多元化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与国家提出的绿色理念不谋而合,它可通过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布局,间接带动村落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依托山水地貌优化乡村形态和功能,充分打造、挖掘贴近自然状态的体育项目,将其融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体现绿色概念。村落是传统体育的根基,聚集着大量的优秀体育项目,它们曾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被记录,这在静态传承方面基本得到保证,但是,对于更多的未被纳入非物质文化系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该如何发展呢?以服务视角进行传扬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断开放引进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以达标准的形势下,如何增强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这亦是今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创新、协调发展所必需考虑的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流行运动元素将其不断充实。如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能对接现实,融入到社会治理当中,朝向“体有所享”的目标行进,塑造一个文明健康的国度,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学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7 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升华与实践呈现是其不断变化的结果,从一种简易存在逐渐演进为社会事实,足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自身的内力,亦显示出人们对它的关注,无论是需求主体还是供给主体都能验证此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五位一体”的目标具有促进作用,无论是刺激消费、表达意愿、激发活力、增进和谐、优化环境,还是作为社会建设的实体内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于民生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从扩大社会参与、鼓励社会融入、加强社会治理、传播社会价值以带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语境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将从管理逻辑走向自治道路,更多地体现农民享有的体育权益和参与体育决策的权力,从一种垄断思维转向共治模式,倡导多元主体共建共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公民享受体育服务的联动格局。在城镇化不断加快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城乡均等议题的反映,是农村向城镇迈进的指标保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形势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利于其经济贡献、体育人口数量及人均场地面积等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增强村民体质提供保障。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终究落归于人,体育的共享理念促使其完成“体有所享”的梦想,充分体现其本质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事关我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城镇化、全民健身计划国家战略等诸多目标的实现,因此,应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

[1]百度百科.恩格尔系数[EB/OL].http://baike.baidu.com.

[2]百度百科.全民健身计划[EB/OL].http://baike.baidu.com.

[3]陈德旭,郭修金.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瞻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5):64-70.

[4]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82.

[5]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68.

[6]邓小平文选(2)[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6.

[7]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003).

[8]方晓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J].人民教育,2010(7):2-5.

[9]冯华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

[10]何爱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安徽史学,2008(5):62-68.

[11]贺铿.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10-12.

[12]金立槟.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公众参与[J].企业导报,2014(17):79-81.

[13]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32(4):66-71.

[14]李孔文.论后奥运时代的安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2):133-135.

[15]李楠,周建华.9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J].学术论坛,2011(5):1-5.

[16]黎青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N].杭州日报,2011-12-12.

[17]刘红建,孙庆祝,陈家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体育政策法规的变迁与启示——兼谈政策法规视角下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2):144-149.

[1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

[19]陆学艺.加快社会建设: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战略任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1-6.

[20]马德浩,季浏.城镇化进程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国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11-16.

[21]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Z].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

[22]廖盖隆,庄浦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41.

[2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4]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名单[EB/OL].http://www.docin.com/p1258918110.html.

[25]任海.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1-9.

[26]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28(3):15-23.

[27]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13(5):6-9.

[28]王德蓉.“小康”目标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7(2):80-85.

[29]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5.

[30]王俊秀.从社会心态培育到社会心理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6.

[31]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0/c_1112900852.htm.

[32]杨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577.

[33]殷昭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51.

[34]岳宗福.中国住房保障研究:一个初步的文献述评[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5(1):96-100.

[35]张晖.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J].山东社会科学,2015,(7):24-29.

[36]郑必坚.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N].人民日报,2012-11-23.

[37]郑杭生.“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4,(3):3-11.

[38]郑杭生,徐晓军,彭扬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J].社会主义研究,2013,(3):1-9.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3-16.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81.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85.

[42]周勇.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背景的解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6-19.

The Strategic Miss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GUO Xiu-jin1,RAN Qiang-hui2,CHEN De-xu1,SHAN Feng-xia3

Some social factors,such as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an orderly way,urg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putting forward the social governance timely,propelling the mileage urbanization continuously and rising the national fitness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y etc,build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our country’s sports development undoubtedly.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initiating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is to perform the duties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realize the “five-in- one” goal of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to promot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in the way of amplifying participation,encouraging into,strengthening management,communicating value;at the same time,to reflect the social governance carried out in the basic level,to embody the urbanization degree and to guarantee the national fitness national strategy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are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people’s,which is the ultimat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areer.

well-offsociety;process;ruralpublicsportsservice;development;strategicmission

2016-01-11;

2016-03-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TY013)。

郭修金(1972-),男,山东费县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体育服务与休闲体育,Tel:(021)51253449,E-mail:gxj@sus.edu.cn;冉强辉(1957-),男,安徽阜阳人,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Tel:(021)51253132,E-mail:rqh6650@sina.com;陈德旭(1986-),男,山东莒县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体育服务,E-mail:chendexu1986@126.com;单凤霞(1980-),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体育,E-mail:Shanfengxia2004@163.com。

1.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 期刊社,上海 200438;3.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3.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G80-05

A

10.16469/j.css.201604005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 新一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