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毅,吕晶红
我国备战2022年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马 毅1,吕晶红2
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工作的关键问题。基于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背景,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进程和获奖情况认为: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9个奥运项目应作为我国参加2022年冬奥会的重点项目;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存在后备人才数量不足、项目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建议通过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扩建冬奥会项目重点业余体校,调动社会资源创建冬奥会项目青少年运动俱乐部,建立国家级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冬奥会项目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增加青少年各类赛事活动,尽早组建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青少年国家集训队等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来解决上述问题。
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们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不仅代表着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更为我国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和体育事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注入新的动力,北京冬奥会必将是奥运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我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的竞赛成绩将受到国人的极大关注,更会受到世界瞩目。未来6年将是我国筹备北京冬奥会的关键时期,除做好场馆设施建设、社会氛围营造、赛事运营等方面的筹备工作外,冬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以下简称“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将是筹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规律,未来6年时间将成为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我国必须确定冬奥会重点项目,围绕项目布局、培养体系、培养措施、政策导向等方面加强战略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确保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2.1 我国优势冬奥会项目
从1980年至今,我国在连续参加的10届冬奥会上共获得53枚奖牌,其中金牌12枚、银牌22枚、铜牌19枚,主要分布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项目上(表1)。
表1 1980—2014年我国冬奥会获奖项目统计一览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Awarded Events in Winter Olympics from 1980 to 2014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竞争力最强的项目,男队和女队在近几届冬奥会中均有上佳表现,总计获得奖牌30枚,占据我国历届冬奥会奖牌榜的半壁江山。目前,运动员整体实力较高,梯队均衡,其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短道速滑必将成为我国在北京冬奥会争金夺银的最重要项目。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我国冬奥会项目中竞争力较强的项目,在近几届世界杯比赛、世界锦标赛和冬奥会上形成一定的集团优势,共获得8枚冬奥会奖牌,男队、女队实力均衡,都处于该项目的第一梯队。该项目竞争十分激烈,女队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男队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应该成为我国在北京冬奥会争金夺银的重要项目之一。
速度滑冰是我国冬奥会传统参赛项目,在我国开展较早,普及程度较高,在近几届冬奥会上共夺得7枚奖牌,全部由女运动员获得,其中女子运动员张虹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夺金,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实力。统计发现,在历届冬奥会上,我国所获奖牌都是由女运动员在短距离项目500 m或1 000 m中夺得的,长距离项目相对较弱;男子运动员整体实力与世界强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上升空间较大。在近几届冬奥会上,速度滑冰比赛通常设12个小项,金牌和奖牌数较多,是各国竞相争夺的大项。目前,速度滑冰中,长距离项目强队大部分来自欧洲和北美。
花样滑冰项目在近几届冬奥会中获得了1枚金牌、2枚银牌和4枚铜牌,是我国竞争力比较强的冬奥会项目,但随着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等几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先后退役,我国花样滑冰项目进入了一个“新老交替”的时期,索契冬奥会最好成绩为第4名,与花样滑冰传统强国俄罗斯、加拿大等相比,我国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队伍仍然比较单薄。近两年,双人滑项目和男子、女子单人滑项目均出现了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运动员,如果在未来6年里培养措施得当,一定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有所收获。
可以看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4个项目虽然存在竞争对手众多、后备人才匮乏等问题,但已经在冬奥会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应被列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点项目。
2.2 我国潜优势冬奥会项目
盘点我国已经开展的冬奥会项目,除优势项目之外,还有些在世界杯比赛、世界锦标赛和冬奥会上崭露头角,显示出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潜优势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有冰壶、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女子冰球等。
冰壶项目在加拿大、北欧等开展得非常普及,项目竞技水平很高。我国引进和开展冰壶项目虽然较晚,但发展较快。2003年我国组建女子冰壶队后,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在世界锦标赛和冬奥会取得突破,中国男子冰壶队也进步很快。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女子冰壶队夺得铜牌;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男子冰壶项目获得第4名,女子获得第7名,虽与传统强队尚有一定差距,但已经具备继续冲击奖牌的竞技水平。
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在美国、加拿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广泛开展,运动水平很高,近10多年日本进步较快。我国引进该项目较晚,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首次参赛的我国女子运动员获得了第28名和第31名,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升到第4名和第7名,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赛场上,6人参赛5人进入决赛,女子取得第6、8、9、15名,男子取得第6、7名,参赛人数和整体竞技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越野滑雪盛行于欧洲和北美,该项目下设12个小项、36枚奖牌,是世界冰雪运动强国必争的项目。我国开展越野滑雪项目比较早,20世纪90年代曾经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虽与挪威和俄罗斯等该项目的传统强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现代冬季两项运动是1960年首先在解放军滑雪队中开展的。1980年,我国运动员首次参加第13届冬季奥运会时就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比赛。在1999年韩国举办的第4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我国运动员共夺得女子7.5 km、10 km,男子10 km和20 km项目4项冠军;2001年,在冬季两项世界杯总决赛中获得12.5 km项目的冠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事这个项目的运动员较少。
女子冰球项目也曾于1998年长野冬奥会获得第4名,两次获得世锦赛第4名,虽然一直在甲级B组中徘徊,但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子冰球项目与世界强队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只能参加乙级B组的比赛。
以上5个项目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有可能形成我国在冬奥会上新的奖牌点,也应被列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点项目。
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仍然属于冬奥会项目较弱的国家,仅有1次进入冬奥会奖牌榜前10名,冬奥会项目的发展还不均衡,距离冬奥会项目强国尚有较大差距。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备战工作中,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女子冰球等9个项目应列为冬奥会重点项目优先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稳步提升竞技能力,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我国冬奥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1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运动员数量分析
根据2015年数据统计,我国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壶、冰球项目的运动员数量较多,分别为895人、1 187人、676人、1 101人。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的运动员数量较少,分别为61人、300人、120人、285人、103人(表2)。
表2 2015年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运动员数量统计一览表Table 2 Statistics of Athletes of Key Events of Winter Olympics in China in 2015
我国在历届冬奥会上共获得53枚奖牌,研究者统计后发现,这些奖牌共涉及运动员46人(76人次)。虽然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成长规律不同,但根据对我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获得奖牌时年龄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运动员的巅峰时期一般出现在20~30岁。到2022年举办冬奥会时,1992—2002年出生的运动员将成为我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代表团的主力军团(图1)。
从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1992—2002年出生的运动员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壶、冰球等项目的运动员数量较多,1992年以后出生的年轻运动员占队伍的多数,年龄梯队相对比较合理,未来发展态势良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的运动员数量较少,如在这个年龄段的自由式滑雪项目男运动员只有23人,女运动员只有16人,后备人才储备明显不足,急需补充(图2、图3)。
图1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运动员获奖年龄分布示意图Figure 1.Age Distribution of Awarded Athletes of Key Winter Olympic Events in China
图2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1992—2002年(含)出生的男运动员数量示意图Figure 2.Male Athletes of Key Winter Olympic Events born between 1992—2002 in China
图3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1992—2002年(含)出生的女运动员数量示意图Figure 3.Female Athletes of Key Winter Olympic Events born between 1992—2002 in China
3.2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运动员分布区域分析
以运动员数量较多的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两个项目为例,可以看出,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运动员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注册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这两个省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和气候优势,具有较长时间开展冬奥会项目的经验积淀,冬奥会项目的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文化氛围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规模。未来几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应该是我国培养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的重点省份(图4、图5)。
图4 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分布区域统计示意图Figure 4.Statistic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hletes in China
图5 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分布区域统计示意图Figure 5.Statistic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peed Skating Athletes in China
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山东省等也具备开展冬奥会项目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今后几年,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如果有更多利好政策加以引领,增加冬奥会项目国内赛事,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证明,只有认真分析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奋斗目标,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完善政策层面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冬奥会项目竞技水平。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冬奥会项目人才培养一直由国家统筹发展。冬奥会项目运动员采用“三级训练网”培养体系,即市、区、县业余体育学校→市(省)级专业队(冬奥会项目以市为单位参加全国比赛)→国家队。历经30多年,这样的培养模式支撑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几个冬奥会项目形成集团优势,造就了一批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为我国冬奥会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项目的发展需要,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的近20年间,冰雪运动是我国北方一些城市中、小学比较普及的校园体育项目,特别是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几乎每个具备条件的学校,在冬季都会开展冰雪项目的体育课教学和业余训练活动,大多以冰上项目为主,但是,这种校园冰雪运动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未延续至今。21世纪初,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体育工作逐渐被弱化,冬季校园冰雪运动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大部分学校已经不再浇建冰场了,学生对冬季体育项目的兴趣也逐渐减弱。
1987年,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定》文件,沈阳体育学院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等冬奥会项目作为学校竞技体育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我国高等学校试办冬奥会项目高水平运动队。
1993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必须改变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既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从事冰雪运动项目推广和普及的企业参与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逐渐提高,经过努力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如创建于1999年的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套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俱乐部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有的已输送到各省、市专业队乃至国家队,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助力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有能力的大型企业也开始通过赞助多个项目的国家队涉足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一些企业把握市场动态,提前布局冰雪运动产业,为我国快速推进冰雪项目普及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如万达集团在全国多地布局的冰雪项目已经陆续落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创新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提出的冬奥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远期设想是,由“政府为主体”逐步过渡到 “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含各级体育行政机构培养、体教结合培养、政企联合培养、企业自主培养、体育社团培养、个人培养等多个渠道。
目前,我国冬奥会项目尚未开启职业化进程,距2022年北京冬奥会仅剩6年,时间紧迫,以政府为主体的培养模式仍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不能完全被其他的培养模式所替代。因此,基于备战北京冬奥会紧迫的现实需求,未来6年的备战工作还应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培养模式,政府主体作用主要通过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行政主管部门来发挥,社会辅助力量则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共同构成。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扶持,优化资源配置,尽快提高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综合竞技水平,满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备战需要。
本研究提出了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自下而上,逐级培养,衔接紧密,阶梯渐进”的梯形培养训练体系,通过完善“向下”的选材机制和“向上”的推荐机制,经过从基层的选材到各级队伍的渐进式培养,最后输送到备战冬奥会国家队(图6)。
图6 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系构想示意图Figure 6.A Conceived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Backup Athletes for Winter Olympic Events in China
4.1 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
学校体育是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竞技体育的根基和源头。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体育强国,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形成了涵盖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州立高中校际体育联盟。为了防止早期专业化训练,在前9年教育过程中(相当于小学和初中阶段),专项体育比赛较少,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高中阶段,学生可参与的各种体育赛事较多且水平很高。美国这种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许多优秀运动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有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科比和田径运动员卡尔·刘易斯等。
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工作运行机制,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以中、小学校为主的“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是夯实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
我国人口众多,中、小学校数量也非常可观,仅以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为例,截止2014年底的普查结果显示,3省都拥有超过5 000所中、小学校,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表3)。
建议教育部在2016年底前,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600所中、小学校开展冰雪教学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形成人数众多的青少年冰雪运动爱好者群体,既可从中为冬奥会项目发掘和培养有天赋的后备人才,又可助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表4)。
表3 2014年东北3省中、小学校数统计一览表Table 3 Stat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14
表4 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学校区域分布设想一览表Table 4 A Conceived Layout of Schools Involving in the Program of Introducing Winter Sports to Schools
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校中划分科学的结构比例,建议小学、初中、高中的分布比例为6:3:1,确保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得以均衡、健康地发展。针对不同层级学校,要提出不同学习训练的任务和要求。在小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冰雪运动兴趣,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之中学会冰雪运动规范的初级技能;在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基础和规范的冰雪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逐渐将冰雪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手段相结合,不要过早地追求运动量和强度,使学生们在“乐学”中逐渐提高竞技能力;在高中阶段,应注重提高全面的身体素质基础,提高冬奥会项目专项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提高学生冰雪运动的竞技能力。在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时,还要注重发现和选拔有天赋的运动员,给予重点培养或向上一级专业队伍选送。
4.2 充分发挥业余体校在冬奥会重点项目优秀运动员选拔和培养中的作用
4.2.1 扩建冬奥会项目重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俄罗斯获得2014年索契冬奥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第1名。俄罗斯冬奥会项目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从儿童、少年、青年体育训练到成年职业化的全过程都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机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专业化训练三级训练网系统”,一直沿用到现在,青少年体育学校、寄宿体育学校和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专项少年体育学校不但没有衰退还在不断发展,选拔并培养了许多有天赋的优秀运动员,并逐级向上输送,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纵观我国情况,自从开展冬奥会项目以来,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我国北方各市、区、县建立了许多冬奥会项目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对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业余体校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是青少年冬奥会项目业余训练的排头兵,是培养和输送高水平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但是,从20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业余体校的发展开始“降温”。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长大,受计划生育政策、应试教育和家长观念转变的影响,业余体校的生源普遍下降;一些县、区体育局与文化局或教育局合并,出现行政管理机制不够顺畅,专项经费短缺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冬奥会项目业余体育学校的发展,原有冬奥会项目的发展水平出现了滑坡,一些新兴项目更是难以落地推广。
建议国家体育总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安排有关省、市体育局采取有效措施,在现有各级业余体育学校的基础上,新扩建80所以上冬奥会项目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加强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1992—2002年期间出生的有天赋、有发展前途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各级专业队和国家级培养基地输送高水平的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近期可先在我国有较好基础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进此项工作(表5)。
表5 建设冬奥会项目重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区域分布设想一览表Table 5 A Conceived Layou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Key Amateur Sports Schools for Winter Olympic Events
4.2.2 加强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优秀运动员6年周期选材和培养
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备战工作需求,研究者建议,所有冬奥会项目重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力度,尤其要注重对1992—2002年期间出生运动员的选拔,建立合理的运动员年龄梯队,夯实后备人才厚度基础。
从上述民间武术拳种的继承者——民间武术家们对上代宗师的技艺传承来看,武术套路成为其把玩身体的工具,在精神上,他们没有全部投入武术的发展中;表面上他们被关注,实际上仍不被重视而处于底层,这就是民间武术的现实也是民间武术家的现状。作为民间武术家中的流浪者,他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看似可以四处流动,却无法逃离穷困潦倒的现实,武术在他们手中并没有成为产品而发挥出应有的意义[11]。
1.短道速滑项目是夺牌大项,必须全力保障该项目的后备人才选拔。按照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受未来 6年培养周期的限制,选拔后备人才首先要求必须具备较好的速度滑冰基本技术基础,其中,扎实的弯道滑行技术是重要条件之一。其次,在身体素质方面要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2.自由式滑雪虽然具备一定的集团优势,但后备力量薄弱,团队总体实力不够坚实,急需补充后备人才。根据项目特点的要求,受培养时间所限,选拔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后备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空中翻转和旋转项目的训练经历,其次,在身体素质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力量、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建议从蹦床、技巧、竞技体操等夏季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中选拔人才。
3.速度滑冰女队实力较强,男队实力较弱,在未来6年的培养周期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希望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国获得金牌和奖牌新的增长点。建议速度滑冰后备人才选拔时侧重对女子短距离项目、男子短距离项目和中距离项目的培养,后备运动员要兼具较好的滑行技术、速度素质、速度耐力和爆发力素质。
4.在未来6年的训练中,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的年轻教练员要大胆创新、传承和发展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让我国的几对新秀尽快成熟起来。男子、女子单人滑项目要尽可能聘请欧洲、北美高水平的教练员执教,或安排我国青年运动员到欧、美高水平私人俱乐部训练,在外教先进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指导下,与国外俱乐部的高水平单人滑运动员共同训练,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有望取得我国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新的突破。
5.冰壶项目的男、女运动员从20~50岁都可能训练成为优秀运动员,并且场地建设比较容易,受南、北方气候和地域影响不大,已经建成的滑冰馆均可开展冰壶运动。研究者建议,立即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冰壶运动,从广大冰壶运动爱好者中发现有运动天赋的男、女运动员组成若干支冰壶队,进行逐级选拔,安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到加拿大著名私人俱乐部聘请外籍教练员进行训练和比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运动员数量较少,后备人才缺乏,急需补充。运动员腾起在空中横向旋转能力是评价该项目运动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项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建议从武术和蹦床项目旋转能力强、爆发力好的青少年运动员中选拔后备人才。
7.我国田径体能耐力性项目曾经在夏季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越野滑雪等冬奥体能耐力性项目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体能好、耐力强、上下肢体力量发展均衡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参加越野滑雪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学习和借鉴田径体能类中、长距离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4.3 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创建青少年冬奥会项目体育俱乐部
美国是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较早又是涵盖运动项目比较多的国家,美国单项体育协会(NGB)和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AAU) 都设有青少年体育运动俱乐部。美国单项体育协会下设28个奥运项目,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分管39个运动项目,据统计,全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超过21 000个。其中,大部分俱乐部是以对广大青少年培养兴趣、普及项目、锻炼身体为主,一部分是为了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例如,美国北加州拥有的120个游泳俱乐部中有15个开展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不断壮大,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多,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体育俱乐部在竞技体育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冬奥会项目青少年俱乐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创建青少年冬奥会项目体育俱乐部,加强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随着各种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冬奥会项目青少年俱乐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必然应运而生,走职业化的道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建议首先以冰球、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等项目作为试点,这几个项目具有可观赏性较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场地建设相对简单等特点,易于推广。
4.4 加强国家级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建设国家级训练基地是加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早在21世纪初期,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都相继建立了国家训练中心(或基地),日本提出“把国家训练中心建成硬件(体育训练设施)、软件(体育科研相匹配)两方面机能都过硬的真正的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与我国北方的一些省、市和专业体育院校共建了一批冬奥会重点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为我国备战冬奥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等大型国际比赛提供了优质的训练和比赛场地,为我国在冬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目前国家队训练基地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我国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高水平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强建设。本研究提出的“国家级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是指由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基地建设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承担的责任、义务的规定,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部分资金投入,联合地方体育部门、专业体育院校、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建设我国高水平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针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点项目开展备战工作。高水平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主要为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服务,是国家队的“预备队”,基地建设时限为2016—2021年。
基地建设单位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1)要具备冬奥会重点项目所需要的特定场地设施—滑冰馆或滑雪场;2)要具有良好的科研、医疗和后勤保障服务能力;3)要拥有冬奥会重点项目成绩比较突出的三级运动队和优秀教练员队伍。
共建单位主要有3类:1)各有关省、市体育局;2)专业体育院校;3)大型企业。这些单位拥有大型滑冰馆、滑雪场和较高水平的运动队资源,国家体育总局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就可以整合资源。
4.5 增加资金投入
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运行投入和场地器材投入两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投入为主体,教育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入积极参与的新局面。根据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需要,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1.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牵头,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设立冬奥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从2016—2021年,每年投入10亿元,共计60亿元,专门用于加强我国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其中不包含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经费。
2.各省、市、区、县地方政府、体育局和教育局集中专项资金加大投入,与发改委专项资金相配套,共同保障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
3.政府可通过适当减免税收等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合理方式赞助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
4.6 加强冬奥会项目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教练员是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队。可以说,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的调研了解到,目前东北3省的中、小学校和各级业余体育运动学校都缺乏具有较高运动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冬奥会项目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急需补充。研究者建议从以下3方面加强冬奥会项目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
1.建议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已经开设冬奥会项目教学与训练的体育专业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速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运动技能、扎实理论知识的冬奥会项目体育教师、教练员,尽快充实到将要开展冬奥会项目进校园活动的中、小学校和冬奥会项目重点业余体校。
2.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业余体校现有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应涵盖现代冬奥会项目运动技术特点、冬奥会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全面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冬奥会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常见伤病及其预防的方法等。
3.组织若干专家组和讲师团,对有关地区的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开展业务指导工作。专家组和讲师团不仅聘请国内专家学者,还要争取从冬奥会项目开展得好的发达国家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使我国冬奥会项目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能够及时把握现代冬奥会项目运动发展的脉搏,了解前沿知识,掌握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
4.7 扩大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营活动覆盖面
随着冬奥会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各级体育局以及专业协会、企业陆续开展了一些冬奥会项目的训练营活动,主要项目包括花样滑冰、冰壶、短道速滑、冰球、滑雪、单板滑雪等,训练营对冬奥会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目前情况看,冬奥会项目训练营开展的频次和覆盖的人群相对较少。
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一方面增加投入,减免训练营各项费用,扩大各级各类训练营的覆盖人群;另一方面,号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行政部门面向开展冬奥会项目进校园的中、小学校开展省级冬奥会项目训练营,依托现有的大型滑雪场、滑冰馆等基础设施,扩大训练营的开办规模,使更多的青少年运动员得到参加训练营集训的机会。训练营内容包括:聘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教练员进行理论专题讲学和交流活动,围绕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开展训练理论与实践讲座、陆上模拟训练、陆上辅助训练、雪上训练、冰上训练等营训活动。
4.8 增加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竞赛活动
体育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是两个非常紧密的系统。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参加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竞技能力只有通过各种专门组织的竞赛活动才能表现出来,竞赛成绩是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成功举行多种冬奥会项目的竞赛活动还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能够激发广大冰雪爱好者积极投身冬奥会项目运动,为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为冬奥会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因此,建议增加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竞赛活动,进一步发挥国内、外的赛事对冬奥会项目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增加冬奥会项目青少年后备人才竞赛可以从3个层面着手:
1.在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生中开展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的比赛。比赛设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5~6年级学生),分为分站赛和年度总决赛两个阶段。
2.在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业余体校开展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的比赛,比赛分为分站赛和年度总决赛两个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的比赛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年龄组别,各组均需有严格的年龄限制,社会俱乐部组织的队员可以报名参赛。
3.在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原有赛制的基础上,增设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青年大奖赛,设置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运动员积极参赛。可以借鉴冬奥会项目国际冰、雪联合会的比赛形式,根据冰、雪项目不同比赛环境的要求,每年设置多个分站进行比赛,最终进行年度总排名。
以上3类冬奥会重点项目竞赛,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与企业联合办赛,可以接受企业资金和物资的赞助,允许企业冠名。这样既宣传了企业,又补充了赛事所需的资金和物资。还可以与电视台联合办赛,电视台用广告费所得赞助各类竞赛。这不仅补充了办赛经费,还会为冬奥会重点项目扩大观众群体,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4.9 尽快组建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青少年国家集训队
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从2016年开始着手选拔冬奥会重点项目优秀后备人才,组建各冬奥会重点项目的青少年国家集训队,为组建国家队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做准备。集训队采取队伍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方式开展,每年进行冬季和夏季两次集训,每次不少于3个月。期间组织方将从国内、外聘请优秀教练员执教,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学习。
1.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女子冰球应作为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点项目。
2.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存在后备人才数量不足、项目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应采取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扩建冰雪项目重点体校、创建冬奥会重点项目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国家级冬奥会重点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4.我国冬奥非重点项目,应选择一些难度低、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进行学习和推广,力争有运动员参加北京冬奥会并取得较好成绩。
[1]胡安义,吴希林,蔡开明.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9):67-70.
[2]姜龙江,张卫新,姜馨.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3,(1):79-83.
[3]李荣,徐勤儿,于楼成.中、荷、澳三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27-30.
[4]李秋晶,对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匮乏问题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0,(1):75-76.
[5]林艳冰.哈尔滨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6]王宁.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7]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44-49;74.
[8]许益芳.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人才资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859-861.
[9]赵孟君,吴希林.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4,(6):51-54.
[10]郑援朝.关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1):39-41.
[11]ZIBUNG M,CONZELMANN A.The role of specializ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young football talents:A person-oriented study[J].Eur J Sport Sci,2013,13(5):452-460.
Study on Training of National Reserve Elites for Key Events of 2022 Winter Olympics
MA Yi1,LV Jing-hong2
Training reserve elites for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is vital for China’s preparation for 2022 Winter Olympics.This paper,based o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s,makes analysis and summary on history and awards that China has mad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Winter Olympics.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peed skating and freestyle aerials and other nine Olympics events should be the more important events for China participating in the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Realistically,China is lack of reserve talents in key events of Winter Olymp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loping events is unbalanced.The author observes that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winter sports on campus,and expand important sports schools on Winter Olympics events.Moreover,various social resources should be mobilized to establish teenagers sports club for Winter Olympics events,meanwhile the national training base for high-level athletes of key events in Winter Olympics should be set up.Additionally,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s,reinforcing the team of sports teachers and coaches,encouraging teenagers to join in various sports games as well as setting up a pluralistic elite training mode for national teenagers to compete in key events in Winter Olympics will all contribute to solve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WinterOlympicGames;keyevents;reserveelites;training
2016-01-12;
2016-03-06
马毅(1955-),男,辽宁鞍山人,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冬奥会项目训练方法与手段,Tel:(024)89162238,E-mail:903305683@qq.com;吕晶红(1977-),女,内蒙古通辽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Tel:(024)88487062,E-mail:903376849@qq.com。
1.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2.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66 1.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China;2.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G80-05
A
10.16469/j.css.2016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