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洁
摘要:2011版《生物课程标准》基于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注重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全面展示生物科技最新进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新课改将教学过程定义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向互动过程。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了初中生物学情感教学的探索,改教教材为用教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个性思维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 高效课堂
生物课堂实施情感化教学,师生完全处在真诚和相互理解的情感氛围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不是直接将知识从一个人的脑中装到另一个脑中,而是需要师生之间全程的心灵上的接触与碰撞。当学生处于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享受情感体验,就能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中获取新知。学生在情知并茂的氛围中借趣促知、依知引德,智能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效果才更显著。
一、借趣促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探究利用相关的教学素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初中生对于学科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投入程度,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成正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巧妙地充分利用所学内容,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对于新奇的教学内容,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依托学生尚有的常识人手,将案例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做好铺垫。
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以生物圈为主线,基于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生物的作用,而这部分内容涉及了些物理化学知识,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讲显得有些抽象,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但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帮助学生解释常见的生物现象。笔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导入,根据小的生活体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化、便于理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潜能。
二、知趣同行。便于学生的理解吸收
生物教学中,从兴趣过渡到知识教学与知识要点的讲授,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越感兴趣,对于知识的学习就会更投入。知识教学与兴趣是同样重要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注意力较集中,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后,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新知识逐步展开,会使教学内容有便于学生的吸收掌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笔者在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18章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时,学生大脑中对微生物仅有简单模糊的概念。新知内容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因为抽象加大了理解难度。笔者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展示一组常见的微生物的图片并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学生归纳: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笔者接着出示简短视频:土壤——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有微生物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动植物体表、体内——很适宜微生物的生活,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营养贫乏的岩石、矿上、荒漠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借助媒体与图片,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及分布极广,激发学生探究实践的好奇心,引导增强学生探究的科学性。出示细菌、真菌、病毒等图片和资料,介绍微生物主要的三大类群。知趣同行,立体全方位地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三、依知引德。挖掘利用德育资源
生物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阵地,在生物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生态意识——生物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价值。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是生物学科的本质,也是教育方针的方向。充分认识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的因素,帮助学生从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给自己的生存环境增加负担。
如,笔者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时,始终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基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导人新课,笔者让学生朗诵“林德曼描述的场景”根据文字描述绘制食物网,加深对食物网的认识。有人非常喜欢吃蛇,不法商人大量捕杀野蛇,对几种生物有影响?会带来什么后果?出示新闻视频节选,得出自然界的生命是普遍联系的,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应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就是在尊重我们自己,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的德育教育。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在课堂上需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所学内容精心设计,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走进学生内心,关爱学生,科学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艺术,实施情感教学,以情动人,课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