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娟,刘莉莉,林 平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心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心理卫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振娟1,刘莉莉2,林 平2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心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应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对29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为(57.79±12.39)分,坚韧与控制维度(30.10±7.03)分,力量维度(19.44±4.49)分,乐观维度(8.24±2.02)分;(2)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人均月收入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较低者、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及经济状况差者的心理弹性值得重点关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据报道,我国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达250万余人[1]。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但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威胁,还给患者的心理造成重大创伤,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2]。心理弹性是国际心理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是指个体能够从逆境中恢复并能够积极调整和适应的能力[3],良好的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干预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4-9],能够促进疾病的恢复和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10]。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对于个体是一项重大应激事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反应剧烈,影响预后[2]。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帮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找到适当的途径提升心理弹性,使其更好地应对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采用目的抽样法,2014年5月—2015年3月,选取在哈尔滨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1];自愿参与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无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如肝、肺、肾)功能的严重损害、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的患者;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患者。本研究已通过伦理批准。
296例研究对象中,男209例,女87例,年龄(58.36±10.30)岁。 文化程度:初中以下 93例,初中121例,初中以上84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78例,无配偶18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次数:首次发病255例,2次及以上41例;合并慢性病145例,未合并慢性病151例。
2.1 研究工具
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家庭居住地、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等;疾病相关资料,如心肌梗死次数、病变血管数、治疗方式等。
2.1.2 心理弹性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于2003年编制而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0.87[3]。本研究使用的是由于肖楠等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由坚韧和控制、力量和乐观3个维度构成,仍包含原量表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从0(很不符合)~4分(非常符合),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好。中文版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91,该量表适合用于监测临床患者的心理弹性[11]。
2.2 调查方法 征得资料收集单位和科室的同意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前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承诺量表及个人资料保密,一般资料调查表中的有关内容经查阅研究对象的病历及本人证实后由研究者填写;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由研究者逐条阅读,患者独立做出选择,研究者逐一准确记录。当场收回问卷,并检查有无遗漏,若发现有遗漏及时补充。共发放问卷296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人录入的方法将数据录入SPSS 17.0建立数据库,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状况 本组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57.79±12.40)分(满分 100 分),其他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力量、坚韧与控制、乐观,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量表得分情况(±S,分)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量表得分情况(±S,分)
项目 条目 得分 条目均分总分 25 57.79±12.39 2.31±0.49坚韧与控制 13 30.10±7.03 2.32±0.54力量 8 19.44±4.49 2.43±0.56乐观 4 8.24±2.02 2.06±0.50
3.2 不同特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总分比较 经单因素分析,本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学历、人均月收入、家庭居住地各组内的心理弹性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心肌梗死次数、病变血管数、不同治疗方式分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特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总分比较(n=296)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水平、家庭居住地为自变量,心理弹性总分为因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及人均月收入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的39.4%,见表3。各变量赋值见表4。
表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n=296)
表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指标的赋值
4.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为(57.79±12.40)分,低于于肖楠报道的中国社区人群(65.4±13.9)分[12],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差,应予以关注和重视。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危及生命,常伴有濒死感,给患者带来强大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证实,患者对疾病和创伤的恐惧、自理能力下降、经济负担沉重、丧失工作及各种社会角色缺失等,导致产生诸多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不仅对疾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13],还使患者应对疾病、压力等危机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14-15]。从表2可见,本组患者的乐观维度得分最低。李曼等研究表明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弹性中,乐观得分较低[16],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疾病的看法并不乐观,这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剧烈疼痛,患者具有恐惧心理,另外也可能与患者担心并发症和疾病复发有关。
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能够减少应激源带来的负面影响,Chan等研究结果证实,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冠心病患者预后较好,面对疾病能够更积极的调整和适应[17],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心理弹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保护性作用[18],且心理弹性可通过学习和培训而增强[19-20]。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心理弹性水平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及疾病恢复。
4.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析表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主要受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人均月收入的影响,共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的39.4%。目前人口学因素对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针对本研究结果,对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及人均月收入水平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的原因分析如下。
4.2.1 文化程度 不同的文化程度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与赵雯雯[21]研究结果一致,较文化程度低者,文化程度高者工作较稳定,经济收入相对较好,其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可以更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因此其心理弹性较好。
4.2.2 年龄 研究指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性别、年龄有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2]。本研究中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最高,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最低,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思想负担越重,担心因疾病预后不佳而拖累家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其心理弹性降低。
4.2.3 性别 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且为心理弹性独立影响因素,以往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的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效果、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均较差[23],女性往往承担一个家庭的照顾者角色,不愿因自己的健康问题打扰别人,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关怀较少,从而导致其心理弹性水平较男性低。
4.2.4 人均月收入 患者入院,其能否安心接受治疗,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本研究中人均月收入低的患者的心理弹性低于收入高的患者,这可能由于低收入的患者承受了更重的心理负担以及对家庭的负罪感,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困境适应不良,心理弹性水平低。
4.3 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对患者身心健康有较大危害,良好的心理弹性能使患者在疾病的威胁下积极适应,克服逆境,进而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较差,提示医护工作者应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心理弹性具有在逆境中激发、开发、培养的属性,医护人员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疾病,协调社区和家庭加强外部社会支持和生理心理陪伴、鼓励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弹性,促进疾病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4》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7):617-622.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07.001.
[2]刘 雯,卢惠娟,胡 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预测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70-73.DOI:10.3870/hlxzz.2011.01.070.
[3]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DOI:10.1002/da.10113.
[4]Souri H,Hasanirad T.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Optimism and PsychologicalWell-Beingin Studentsof Medicine[J].Procedia Soc Behav Sci,2011,30(4):1541-1544.DOI:10.1016/j.sbspro.2011.10.299.
[5]张 璠,孟 鑫,叶 萍.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9):1087-1090.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5.09.014.
[6]Wagnild G.Resilience and Successful Aging:Comparison A-mong Low and High Income Older Adults[J].J Gerontol Nues,2003,99(12):42-49.DOI.org/10.3928/0098-9134-2003 1201-09.
[7]Beasley M,Thompson T,Davidson J.Resilience in Response to Life Stress:The Effects of Coping Style and Cognitive Hardiness[J].Pers Indiv Differ,2003,34(1):77-95.DOI:S0191-8869(02)00027-2.
[8]赵 明,王 玉.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方式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1):3847-3849.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3.31.010.
[9]黄 昆,许 勤,蒋 明,等.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89-91.DOI:10.3870/hlxzz.2013.02.089.
[10]Meister R E,Weber T,Princip M,et al.Resilience as A Correlate of Acute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Open Heart,2015,2(1):e000261.DOI:10.1136/openhrt-2015-000261.
[11]王福军,罗亚雄.2012年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更新解读[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1):498-499.DOI:10.13308/j.issn.1008-0740.2013.01.012.
[12]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7.05.035.
[13]杨燕飞,张 敏,郭 涛.慢性压力对冠心病发生、进展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4(2):238-240.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3.02.020.
[15]严丽萍.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心理弹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15):1449-1450.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15.017.
[16]李 曼,李新辉,林陶玉,等.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C):817-820.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07.015.
[17]Chan I S,Lei J C,Wong K N.Resil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Recovery in Chinese People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Health Psychol,2006,21(3):335-349.DOI:10.1080/14768320500215137.
[18]Elliott A M,Burton C D,Hannaford P C.Resilience Does Matter:Evidence from a 10-year Cohort Record Linkage Study[J].BMJ Open,2014,4(1):e003917.DOI:10.1136/bmjopen-2013-003917.
[19]Meister R E,Princip M,Schnyder U,et al.Association of Trait Resilience with Peritraumatic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Psychosom Med,2016,78(3):327-334.DOI:10.1097/PSY.0000000000000 278.
[20]Loprinz C E,Prasad K,Schroeder D,et al.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Training(SMART) Program to Decrease Stress and Enhance Resilience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lin Breast Cancer,2011,11(6):364-368.DOI:10.1016/j.clbc.2011.06.008.
[21]赵雯雯,郑珊红,张爱华.癌症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3):22-25.DOI:10.3870/hlxzz.2015.03.022.
[22]Sull A,Harland N,Moore A.Resilience of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UK:A Cross-sectional Survey[J].J Occup Med Toxicol,2015,10(1):1-8.DOI:10.1186/s12995-015-0061-x.
[23]李 娟,刘善铭,黄凌云,等.不同性别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社会功能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3,13(7):100-102.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3.07.040.
R395.6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4.067
2016-03-07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180)
赵振娟(1981-),女,山东成武人,硕士,主管护师。
刘莉莉(1992-),女,山东成武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10.7666/d.y2110994.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