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艳,付 沫,徐 琴,陈 宇,陈红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中心医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护理研究
管道固定缺陷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武 艳,付 沫,徐 琴,陈 宇,陈红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中心医院,湖北 荆州 434020)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管道固定患者发生固定缺陷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提供最佳管道固定护理方案。方法 选取住院留置管道患者17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发生管道固定缺陷的影响因素按客观特性分为Ⅰ类不可干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置管部位、置管数目、置管天数、是否有意识障碍、医疗费用来源、文化程度),Ⅱ类可干预影响因素(固定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评估、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是否正确选择材质、固定前是否清洁皮肤、治疗负荷是否过重)两个类别,使用管道固定缺陷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管道固定缺陷,采用二分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管道固定患者发生管道固定缺陷与固定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评估、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等因素有关,并受患者的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数目、置管时间、是否有意识障碍、文化程度及外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结论 早期重视管道固定缺陷患者影响的关键因素,可有效预防不良因素影响,为患者提供最佳管道固定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
管道;固定缺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临床护理诊疗过程中由于技术服务管理及人为的过失等方面所造成的缺陷,统称为护理缺陷[1]。危重及手术患者常留置多种管道,管道固定作为临床上患者护理最常应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其护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疾病康复,故可作为护理治疗观察的手段及判断预后的依据,一旦操作失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护理缺陷,将给患者带来痛苦,并延误病情愈合及预后,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2]。管道固定常要求管道系统密闭,保持通畅,避免污染、扭曲、受压、打折、脱出等,妥善固定,防滑脱是管道固定护理的首要问题[3]。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不可不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管道固定护理缺陷,其发生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为干预、材料选择、环境影响、操作方法等各项主、客观的可控及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然而,临床护理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影响因素证据,来对患者进行优化选择性护理,临床护理实践和循证文献证据研究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因此,为了提高管道固定的有效性,更好地对留置管道的患者进行合理地、科学地、规范地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优质服务,本文拟采用多元统计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7月外科系统留置有管道固定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来初步探讨与揭示出管道固定缺陷的发生及影响其产生的一些因素,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管道护理工作提供客观指标,规避可控因素,降低管道缺陷的发生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管道固定护理方案。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在我院外科系统(包括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骨科、肝胆外科)住院留置管道的176例(212根管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鼻插入管道(包括胃管、十二指肠管、鼻胆管)42例,尿管35例,腔隙引流管(包括T管、胸腹盆腔引流管、切口引流管、造瘘管)56例,给氧管43例;其中男98例,女78例;年龄7~78(54.85±12.83)岁;采用患者是否发生管道固定缺陷标准统计患者管道固定缺陷结果。176例患者中,发生管道固定缺陷患者76例占43.18%,未发生管道固定缺陷患者100例占56.82%。纳入研究均符合纳入标准。
1.2 纳入标准 参照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之管道类护理和文献循证[4-6],对管道固定缺陷作如下定义:①未行二次固定,外露管道未固定在皮肤或敷料上;②胶布浸湿或松脱,胶布被分泌物、油渍、汗渍浸湿未更换,胶布与管道或皮肤贴合不紧密;③管道致皮肤压痕,管道与皮肤分离后,皮肤压痕5 min内不能还原或皮肤破损;④管道牵拉或移位,患者活动或被动运动时,管道牵拉致疼痛或管道脱出或置入长度与标识的长度不符;⑤引流袋未固定,引流袋放于便盆内或地面;⑥管道打折、受压或扭曲致管道阻塞或引流不畅。符合上述1项或1项以上,即认为发生管道固定缺陷,便可纳入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及在管道固定过程中死亡患者;②重大手术后因麻醉、疼痛等所致患者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床上剧烈运动、翻身患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有其他严重合并症;⑤痴呆。
1.4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护理病案管理系统,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调取176例置管患者记录单信息及发生管道缺陷事件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包含的管道缺陷事件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包括管道缺陷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原因、患者年龄、管道名称、置管时间、患者当时意识及约束状况、患者文化程度、当班护士情况及处理情况等,记录所有存在的可能影响因素,将影响因素按照客观特性分为可干预、不可干预因素2个类别并逐项进行分类记录。以住院置管患者是否发生管道固定缺陷作为结局,将两类影响因素分别归类。Ⅰ类是不可干预影响因素: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环境温度(≤30 ℃,>30 ℃)、置管部位(≤1个,>1个)、管道数目(≤1根,>1根)、置管时间(≤7 d,>7 d)、是否有意识障碍(有,无)、医疗费用来源(医保,农合,自费)、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至大专、大学以上);Ⅱ类是可干预影响因素:固定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评估(是,否)、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是,否)、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是,否)、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知晓、不知晓)、是否正确选择材质(是,否)、固定前是否清洁皮肤(是,否)、治疗负荷是否过重(是,否)。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0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引入数值型自变量的二分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向后逐步法筛选自变量,指定变量进入模型和变量留在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1;计算标准化回归系数,将患者发生管道固定缺陷(发生,未发生)作为因变量,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检验水准a=0.05。
2.1 Ⅰ类是不可干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Ⅰ类管道固定是否发生固定缺陷不可干预影响因素中,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医保费用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年龄、环境温度、置管部位、置管数目、置管时间、意识障碍、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Ⅱ类是可干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Ⅱ类管道固定是否发生固定缺陷可干预影响因素中,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固定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评估、管道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是否正确选择材质、固定前是否清洁皮肤、治疗负荷是否过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 多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Ⅰ、Ⅱ类影响因素中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P<0.05或在0.05左右的变量引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标准为SLE=0.05,排除标准SLS=0.10。结果表明,Ⅱ类可干预影响因素中:管道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是否正确选择材质是发生管道固定缺陷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892,5.420,1.185和2.172。见表3。
表1 Ⅰ类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2 Ⅱ类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当是管道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妥善固定各条引流管是确保引流管道的通畅及避免受压、扭曲、脱落的有效措施,管道护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7-8]。 目前已有的数据文献大多数聚焦于如何改进管道固定护理的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引及统一的效果评价机制,往往也比较片面,鲜有关注发生管道固定缺陷的影响因素及如何规避这些可调控因素的影响,更好地指导管道固定患者的优质护理[9-11]。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影响管道固定缺陷的主、客观因素,发现早期影响管道固定的这些关键因素,在以后护理过程中可有效预防和改善不良因素影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及最佳管道固定操作方案及技术,从而达到优质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表3 管道固定缺陷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管道固定缺陷与固定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评估、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是否正确选择材质、固定前是否清洁皮肤、治疗负荷是否过重因素有关,此外还受患者的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数目、置管天数、是否有意识障碍、文化程度及外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在Ⅰ类不可干预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是影响管道固定缺陷的重要因素,即合并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发生固定缺陷的例数明显高于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年龄也是影响管道固定的重要因素,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管道固定缺陷风险要比小于60岁的患者发生管道固定缺陷风险高。其次,置管部位、置管数目、置管天数也影响管道固定缺陷的发生率,一般与这三项指标呈正相关。环境温度也可能影响管道固定缺陷结局,环境温度显示,当外界温度大于30 ℃时管道固定缺陷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就会引起人体汗液分泌过多,影响了管道固定所使用的胶布等材质有关,降低了与皮肤的黏合性。此外文化程度也可能影响管道固定缺陷发生率,文化程度越高,显示管道固定缺陷发生率越小,这可能与患者的文化程度高,较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因素有关。分析还显示性别、费用来源对管道固定缺陷因素影响可能关系不大,但尚不能认为这些因素对管道固定缺陷就一定无影响,费用来源与患者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管道固定材质的选用上面,另外男女性别不同,如果单一考虑某种管道固定也可能会造成影响,但在本研究中置管类别选择较为广泛,观察样本却较少,后期需进一步精确结果及扩大样本量的研究。在Ⅱ类可干预影响因素中,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固定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评估、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护患沟通是否充足、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是否正确选择材质、固定前是否清洁皮肤、治疗负荷是否过重是管道固定缺陷的重要影响因素。既往文献[12-13]也有过类似报道,一般固定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如自拔导管的高危因素、患者的神志等一般情况,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和实施有效的约束管理,将直接影响管道固定缺陷率。管道固定方法操作越规范及有标准的管道固定指引,发生缺陷的例数就越小,我们在开展管道护理过程中发现,通过对全员护士进行标准化培训及改良传统交叉固定法固定引流管道,使引流管固定更加牢固,降低了患者更换体位时管道滑脱的几率,也减少了导管对患者皮肤产生压疮的风险。护患沟通越充足,发生管道固定缺陷越少,如制作管道护理风险提示卡,留置管道患者人手一份,根据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要求,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等这些措施,明显降低了发生管道固定缺陷的例数。另外,患者对管道知识掌握的越好,正确的选择管道固定材质,固定前清洁皮肤,治疗负荷相当这些对于管道固定来说都是有必要也有益处的。在多因素调整后,管道固定方法是否规范系统、患者对管道固定知识、护患沟通是否充足和是否正确选择材质,仍然是发生管道固定缺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管道固定护理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愈合及疾病的转归,甚至能影响到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14]。在倡导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如何降低发生管道患者固定缺陷率,已受到护理界的普遍关注[15]。良好的管道固定护理过程,应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转变观念和标准学习为重点,制定管道固定标准指引,加强留置管道患者的健康教育,重视管道固定材质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从细节入手,关爱、尊重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本研究由于样本量过少,评价指标也不是十分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认为文中P值>0.05的这些指标因素对管道固定缺陷没有影响。由于本文研究的条件及水平有限,笔者暂时只能将可规避因素指标考虑到以后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并指导采取对策并持续改进我们的管道固定护理方法。
[1] 吴惠芳,韦柳珍. 管道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797-2498
[2] 林珊瑚,刘巧珍,陈燕. 54例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 中国病案,2012,13(9):79-80
[3] 刘薇,沈姜津,陈娟. 两种伤口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2013,27(10):909-910
[4] 郁新,许超丽,李谨,等. 管道护理中安全管理策略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2014,29(20):13-14
[5] 曾晓琴,何燕,伍淑文,等. 规范化管道固定培训在神经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4,12(30):2829-2830
[6] 韦武艳,邓春华. 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0,25(18):20-21
[7] 钟梅. 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措施落实在神经内科卒中单元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96-97[8] 赵美剑,李灵丽,麻晓丽. 神经外科患者发生管道意外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12,11(3):258-259
[9] 凡国华,张玲芳. 保护型管道固定胶布的研制与应用[J]. 护理研究,2015,29(3):1025
[10] 李俊花. 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816-818
[11] 邓洁英,李艳芳,何务晶,等. 波板式与传统式手套约束在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96-97
[12] 许翠花,张玉侠,顾莺,等. 新生儿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除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41-243
[13] 方英英,孔小雪.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东南国防医药,2014,16(6):652-653
[14] 顾志英. 胃癌术后患者留置管道的风险管理[J]. 护理学杂志,2013,28(18):45-46
[15] 储梅. 我国实施优质护理中的热点问题及思考[J]. 中华护理教育,2012,9(4):45-47
陈红宇,E-mail: 839581516 @qq.com
2016年湖北省卫生计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WJ2016-Y-16)
10.3969/j.issn.1008-8849.2016.35.038
R47
B
1008-8849(2016)35-3981-04
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