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以《诗经》三个英译本为例

2016-12-16 06:10
关键词:译本代词原创

高 博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 天津 300270)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以《诗经》三个英译本为例

高 博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 天津 300270)

通过自建《诗经》英译本平行-可比复合语料库,验证显化、简化以及范化三种翻译特征在诗歌体裁译本中的表现程度,并从历时性角度对其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方面,三个译本均呈现出明显的语际显化趋势;但比较形合度后,发现三个译本的语内显化倾向不明显。此外,分析结果并未完全支持简化与范化假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汉英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诗歌源语特征等言内因素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译者的政治伦理观点等言外因素。

中国诗歌典籍;翻译语言特征;历时性研究;《诗经》英译本;复合语料库

诗歌典籍英译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已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把中国优秀诗歌翻译成英语,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和保持中国固有文化身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对诗歌英译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对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也变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诗歌英译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薄弱之处:“一是综述性研究多,定性研究为主,有宏观把握,却缺少数据支持;二是译本研究、译者研究、翻译策略研究等个别现象较多,普遍联系较少。”[1]本文以诗歌典籍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历时性角度探索诗歌翻译语言特征的共性与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一、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综述

“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翻译受到源语文本、译者、译语读者、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和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翻译文本因而呈现出与原创文本不同的语言特征,即翻译语言特征。”[2]早期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主要通过人工采集源语文本并对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人工对比、分析和统计。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应运而生。Baker[3]利用翻译英语语料库,首次提出了翻译共性假说。她的学生Laviosa[4]继承了Baker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翻译共性在翻译文本中的量化特征。我国学者黄立波[5]、胡显耀[6]和肖忠华、戴光荣[7]等使用语料库方法,对汉语译文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尽管如此,翻译语言特征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尚未涉及,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翻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研究[1]。此外,目前的研究还仅限于以小说体裁为主的文学文体,针对诗歌体裁的研究非常罕见。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笔者发现,只有高博[8]通过建立单语可比语料库分析了翻译诗歌的语言特征。但该研究没有突破共时性限制,并未考虑源语特征对译文的影响,也未涉及语言层面以外的历时性因素,因此,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诗经》的英译本为例,通过构建《诗经》平行-可比复合语料库,试图挖掘中国诗歌典籍翻译语言的历时性特征。

二、译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一)译本选择

目前情况下把所有的诗歌译本都纳入系统研究的范围不太现实,这就涉及到对译本的选择,而译本的选择与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密切相关。本文明确研究性质为历时性研究,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译者对翻译语言的操纵。据此,笔者在考虑了译本特征、译者国籍、译本所处年代和译本地位等因素之后,确定选取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三个译本均为全译本,没有节译本和合译本;译者均为男性;译者国籍分别为英国、美国和中国;三个译本的年代分别是1876年(19世纪)、1986年(20世纪)和2009年(21世纪);三个译本都有重要影响力。表1描述了《诗经》的三个英译本的详细信息:

表1 《诗经》三个英译本的信息描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建立《诗经》译本复合语料库,验证显化(explicitation)、简化(simplification)以及范化(normalization)三种翻译特征在诗歌体裁译本中的表现程度并试图从历时性角度对其内在动因进行分析。该复合语料库由《诗经》译本平行库和可比库组成。平行库旨在探索源语文本对译本的影响;可比库可以反映不同译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特征,还可以分析译本特征的总体趋势。平行库中语料包括《诗经》汉语源文本、汉语白话文本以及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以下简称为理译、庞译和许译);可比库包括三个子库,它们分别是与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译本同时期的英语原创诗歌(以下分别称之为原创诗歌A、原创诗歌B和原创诗歌C)。本复合语料库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诗经》英译复合语料库结构

三、《诗经》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一)显化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显化的概念最早由Vinay和Darbelnet作为一种文体翻译技巧提出,是指将源语中隐含的信息在目标语中加以明示,此类信息在源语文本中可以根据语境或情景获得[9]。由于形成原因不同,显化又可分为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前者是指译文中对源语文本隐含信息的明示;后者是指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10]。以下我们将从人称代词主语和形合度两个方面对这两种显化特征分别进行检验。

1.人称代词主语

王克非[9]将英汉翻译过程中的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应、明示、添加和隐去。其中,明示与添加可以反映出译本的语际显化程度。所谓明示是指“将原文中的逻辑主语在译文中以人称代词主语的形式译出;添加即原文中没有出现主语,但在译文中却根据上下文添加了人称代词作为主语。”[9]表2对《诗经》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类型进行了统计:

表2 《诗经》译本平行语料库人称代词主语转换类型

由表2可知,理译、庞译和许译的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总比例分别为34.29%、24.45%和26.96%,语际显化倾向明显。这个结果说明,三个译本虽然完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句法重构方面,它们都倾向于将源语中隐含的、不明确的交际主体明晰化。可以说,代词主语显化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和规范,始终贯穿于汉诗英译的实践之中。笔者认为,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汉英语言差异以及诗歌自身的体裁特点。汉诗,尤其是古典汉诗,很少或几乎不出现人称代词,多为“无我之境”;而英语作为一种“法治语言”,句子不可没有主语,这便导致英诗中人称代词的大量出现,多为“有我之境”[11]。因此,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势必通过增补主语的方法以符合英语语法规范。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王克非[9]曾经对以翻译小说为体裁的文学文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翻译小说在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语际显化倾向②,但是,其显化程度远远低于翻译诗歌。这个结果的出现是因为古典汉语诗歌的语言形式化程度低于现代汉语小说。这说明,翻译语言特征不仅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有关,同时也与源语自身的体裁差异密切相关。

2.形合度

英语属形合语言,汉语属意合语言。形合是指“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是指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12]。由此可见,由汉语转换为英语,功能连接词势必增加。功能词的频数在总词频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形合度。形合度可以用来反映文本的语内显化程度,形合度越高,功能词使用比例越大,句法的显化程度就越高[9]。本文采用缪佳、邵斌[13]的研究方法,对《诗经》三个英译本以及与其相应的同时代英文原创诗歌的形合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诗经》译本可比语料库形合度对比

由表3数据可见,原创诗歌A、B和C的形合度分别为29.80%、30.39%和30.98%,它们的平均形合度为30.29%,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诗歌创作上,英美诗人用句状态稳定,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差异。再看三个《诗经》译本,庞译的形合度虽略高于同期原创诗歌,但差异并不显著;而理译和许译的形合度均低于同期原创诗歌。该研究结果并未支持显化假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三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不无关系。理译《诗经》出版时间(1876年)正值理雅各受聘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其翻译目的在于向他的西方学生展示传统的中国文化[14],因此,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理雅各更加倾向于将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相结合,注重“形神兼似”,在不失内容的同时,适当地保留源语结构,突出汉诗本色,所以,其译本的形合度低于原创诗歌。庞译《诗经》时值美国诗坛“诗歌革命”,即以反对浪漫主义诗学为目的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在此期间,庞译《诗经》在本质上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翻译范畴,在文化上成了西方意象派诗歌运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用翻译言说事实,改造诗歌[15]。庞德将诗歌翻译视为“新诗创作”,在翻译策略上,他以交际翻译法为主,其译文的呈现更加接近原创诗歌,因此,庞译形合度与原创诗歌最为相似。许氏翻译旨在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之美,其译作无不时刻地传递着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具体到诗歌翻译,许渊冲[16]指出:“至于诗歌,尤其是格律体的诗歌,我提出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许译《诗经》中,译者采用韵律体形式对源语文本进行诠释以表现原诗的形式之美,而这与大多以散文体形式表意的英美原创诗歌有很大不同。由于受到韵体的限制,与原创诗歌相比,许译《诗经》在句法使用上相对保守,这导致了其形合度低于原创诗歌。

(二)简化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简化特征是Baker提出的翻译共性之一。她认为,简化是指译者在目的语文本中对源语文本语言信息下意识地简单化处理的倾向[17]。在目的语文本中,简化最主要的表现为,用词范围缩小,语篇难度降低等。据此,本文通过对比《诗经》译本与原创诗歌在形符类符比、词汇密度以及傅莱区指数上的差异,探讨诗歌译本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简化趋势。

1.形符类符比与词汇密度

形符类符比可以用来检验文本的简化程度。其比值越低说明文本用词的变化程度越小,文本难度越低,反之越高[18]。由于本研究所使用语料库含词数量不同,因此,采用标准化形符类符比(Std.TTR)作为考察依据,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诗经》译本可比语料库标准化形符类符比

通过表4数据可知,理译、庞译和许译的标准化形符类符比值分别为46.57、50.31和42.06,三者差异明显。其中,庞译的Std.TTR最高,并且高于同期原创诗歌,说明相较于庞德同时期的英美原创诗歌,庞译《诗经》在词语选择上更富变化,辞藻使用更加华丽。理译和许译的Std.TTR都低于同期原创诗歌,但理译与同期原创诗歌的Std.TTR差异并不明显。以上结果没有完全支持简化假说。值得注意地是,Std.TTR统计的类符包括实义词和功能词,过度修饰的篇章由于功能词的过多使用也可能导致Std.TTR数值的升高,而并不意味着文本信息量的增加[19]。因此,为了更加严格地考察文本的用词变化,本研究通过测算文本的词汇密度进一步分析三个译本的简化特征。三个译本及参照文本的词汇密度对比情况,见表5。

表5 《诗经》译本可比语料库词汇密度对比④

续表5

词汇密度可以反映文本信息的承载容量。词汇密度越大,实词使用频率越高,文本信息量越大,阅读难度也就越高[20]。通过对比表5数据可以看出,三个译本都未表现出明显的简化倾向。从历时性角度来讲,英美原创诗歌在用词复杂程度方面呈递增趋势(56.22%<58.04%<60.84%)。其中,原创诗歌A(19世纪英美诗歌)实词使用比例最小。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浪漫主义盛行,维多利亚诗风已经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的风格,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诗歌内容空洞,用词浮夸[21]。理雅各生活在英国,势必受到当时诗风的影响,他在译诗过程中会无意识地遵从维多利亚时期的诗学规范,注重对译文的修饰,因此导致了理译在三个《诗经》译本中,词汇密度最低。同理,许译符合了现代英美诗歌的诗学规范,在实词使用方面与原创诗歌C(21世纪英美诗歌)非常接近。再看庞译,从20世纪开始,维多利亚诗歌传统开始遭到质疑,时代开始呼唤一种“明晰简约之作,刚健朴实之作”[22]。在这种背景下,意象派应运而生。“意象派反对诗人介入诗歌抒发感慨,他们借助意象的叠加和并置等近似于绘画的手段,将读者作为诠释的主体而非教导或倾诉的对象纳入诗歌理解的过程,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22]庞德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其译本《诗经》中大量使用实词对意象进行建构,进而导致了词汇密度的提高。

2.傅莱区指数

傅莱区易读指数(Flesch Reading Ease)和难度系数(Text Difficulty)可以用来评定语篇的难易程度。Readability Analyzer1.0⑤运行下的傅莱区易读指数对文本可读性测量的标准是,以百分制为单位,分数越高,文本越简单,可读性越强;傅莱区难度系数越高,文本越难,可读性越低。傅莱区易读指数的计算公式为:Flesch Reading Ease=206.835—(1.015×ASL)—(84.6×ASW)。其中,ASL表示平均句子长度,ASW指的是平均单词音节数。傅莱区难度系数计算公式为:Text Difficulty=100—Flesch Reading Ease Score。傅莱区指数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诗经》译本可比语料库傅莱区指数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理译和许译的傅莱区易读指数高于同期原创诗歌,它们的难度系数低于原创诗歌。这说明,理译和许译的文本可读性高于同时期的英语源语诗歌,语篇简化特征在这两个译本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验证。庞译傅莱区指数没有证实简化假设,相反,与同期原创诗歌相比,庞译语篇阅读难度更高,表现出繁复化倾向。具体来看,导致庞译傅莱区指数偏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庞译的用句指征。表6数据显示,庞译平均句长为10.40,这个数值不仅高于其它两个译本,而且高于英语原创诗歌。这个结果的产生与庞德自身的政治观和伦理观有关。早在20世纪初,庞德开始怀疑和厌恶基督教说教,称所有的教堂都是暴力。他开始在儒学中为西方寻找基督教的代替物。二战爆发之后,庞德的这种想法更加迫切,通过儒经翻译,他试图建立新的西方道德伦理,宣传儒家的集权思想,抑制基督教义[15]。具体到《诗经》翻译,“庞德常常超越译者的身份而成为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愿景和伦理观念阐释其中,以古喻今”[15]。由此可见,庞译《诗经》在内容上涵盖的信息量更多,这直接导致了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对长句使用的偏好。

(三)范化特征的历时性考察

范化,又称规范化或保守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遵从甚至夸大目的语典型特征和做法的趋势”[17]。根据这个定义,翻译语言的范化意味着目的语典型特征在译文中的表现程度比原创语言更加显著。因此,我们假设《诗经》的三个英译本中反映英语诗歌典型特征的变量在数量上高于同期原创英语诗歌且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诗经》译本所考察的语言特征比原创诗歌更加显著,从而验证《诗经》译本的范化趋势。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高频词的使用方面对《诗经》译本的范化趋势进行考察。

王克非、胡显耀[23]认为,高频词的分布规律可以用来验证翻译语言的范化假设,即常用高频词增加,文本的独特性减少,文本保守化程度提高,范化倾向明显。表7对《诗经》译本可比语料库中各文本前十位的高频词进行了统计:

表7 《诗经》译本可比语料库高频词对比

由表7数据可见,《诗经》三个英译本前十位高频词的使用比例分别为 20.18%、20.33%和20.79%,三者无显著性差异,但都明显低于同期原创诗歌,说明三个译本均未出现范化倾向。这与我们的假设相左。笔者认为,导致这个结果出现的原因在于源语特征对译本的渗透作用。“《诗经》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璀璨明珠,重章复唱是其结构上的突出特点。”[24]所谓重章复唱是指“大多数诗篇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24]由于词语的大量重复稀释了原文中高频词的使用频率,因此,与英美原创诗歌相比,《诗经》源语在高频词的使用方面比例偏低。(《诗经》源语文本高频词统计见表8)。

通过表8数据可以看出,《诗经》源文本前十位高频词使用比例总计为16.37%,远低于英美原创诗歌。《诗经》的源语特征在三个译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即译文中词语的重复,这种重复同样稀释了译文中的高频词,尤其是功能词的密度,进而导致三个译本高频词使用比例低于原创诗歌。这个结果说明,三个译本虽处不同时期,但它们都遵从了相同的翻译规范,即保持“重章复唱”的源语特征。利用平行语料库对比《诗经》源语和英美原创诗歌的差异,证实了源语特征对译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范式弥补了基于单语可比语料库研究的不足,增强了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的效度[9]。

结语

本研究通过自建《诗经》英译本可比-平行复合语料库,从历时性角度探索以诗歌为体裁的英译语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方面,三个译本均呈现出明显的语际显化趋势;但比较形合度发现,三个译本的语内显化倾向不明显。此外,《诗经》源语文本、英语译本和同时期的英语原创诗歌的标准化形符类符比、词汇密度、傅莱区指数以及高频词的对比结果并未完全支持简化与范化假说。导致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包括:汉英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诗歌源语特征等言内因素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译者的政治伦理观点等言外因素。

注释:

① 原创诗歌A语料库包括Bryant, Emerson和Poe等13位19世纪英美诗人作品,共计63748词;原创诗歌B语料库包括Frost, Wallance和Bishop等10位20世纪英美诗人作品,共计39662词;原创诗歌C语料库包括Ginsberg, Hughes和Snyder等10位21世纪英美诗人作品,共计37912词。

② 王克非(2012)对翻译小说人称代词主语转换类型的统计:人际对应比例为94.13%,明示人称比例为3.64%,添加人称比例为2.05%,语际显化总比例为5.69%。

③ 缪佳、邵斌(2014)用来统计形合度的功能词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介词、人称代词、所有格代词、动词不定式to以及疑问代词。

④ 本研究采用的词汇密度计算公式是由Ure[25]年提出的“词汇密度=实词数/总词数×100%”。

⑤ Readability Analyzer1.0软件是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许家金教授和贾云龙先生于2009年研制发布的语篇可读性分析软件。

[1] 霍跃红.译者研究——典籍英译译者的文体分析与文体译者识别[M].上海:中西书局, 2014.

[2] 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 Baker 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C]// Baker M., Francis G.and Tognini-Bonelli E..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Philadelphia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4] Laviosa S..Corpus-basedTranslationStudies:Theory,Findings,Application[M].Amsterdam: Rodopi, 2002.

[5] 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 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214-220.

[7] 肖忠华,戴光荣.寻求“第三语码”——基于汉语译文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52-58.

[8] 高博.中国诗歌英译语言特征探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文研究,2015(3):86-92.

[9] 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10] 黄立波.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的主语显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54-459.

[11] 张智中.汉诗英译中的主语与人称[J].外语教学, 2014(4):99-104.

[12]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3] 缪佳,邵斌.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译本语言特征与翻译共性研究——以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为个案[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43-49.

[14] 姜燕.理雅各翻译《诗经》初探[J].东岳论丛,2011(9):85-89.

[15] 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7.

[16]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17] Baker M..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C]// H.Somers.Terminology,LSP,andTranslatio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

[18] Laviosa S..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s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 [J].Meta, 1998(4): 43-47.

[19] 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20] Baker M..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Target, 1995(7): 223-243.

[21] 飞白.略论维多利亚时代的诗[J].外国文学研究,1985(2):81-88.

[22] 张强.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J].外国文学研究,2001(1):38-44.

[23] 王克非,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词汇特征研究[J].中国翻译,2008(6):16-21.

[24] 马志林,刘生良.《诗经·国风》重章复唱结构分析[J].唐都学刊,2011(4):78-83.

[25] Ure Jean N..Lexical Density and Register Differentiation [C]// G. E., TRIM, J.L.M..SelectedPapersof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ppliedLinguis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责任编辑 肖 晗]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Poems—Three Case Studies ofTheBookofPoetry

GAO Bo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Education,BinhaiCollegeofNankai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lational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from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by means of compilingTheBookofPoetrymuti-corpora which include a parallel corpus as well as a comparable corpus. The results prove the feature of extra-explicitation, but the feature of intra-explicitation is not well proved.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are not totally available in poem translations. The reasons for that include both intralingua and extralingual factors such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the features of poems,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attitude to politics and ethic of the translators.

Chinese poems;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diachronic study;TheBookofPoetry; multi-corpora

2016-02-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15YJC740102)。

高博(1986—),男,回族,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英语教学。

H315.9;I046

A

1672-8505(2016)06-0079-07

猜你喜欢
译本代词原创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代词(一)
代词(二)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原创地带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