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457000)
胃萎安散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
王 晶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457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萎安散;穴位埋线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萎缩性改变。主要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常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每年的癌变率为0.5%~1%,具有易癌变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病变。我科2013年11月—2015年3月采用胃萎安散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经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9~71岁,平均50.8岁;病程3~19年,平均10.5年;伴有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者36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72岁,平均51.6岁;病程3~18年,平均9.6年;伴有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者3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均口服胃萎安散合穴位埋线。
(1)胃萎安散组成:党参30 g,太子参15 g,半夏10 g,陈皮15 g,黄连10 g,吴茱萸3 g,莱菔子15 g,预知子15 g ,天葵子10 g,婆罗子10 g,莪术15 g,蒲黄10 g,三七粉(冲服)3 g,蒲公英18 g,红藤18 g,降香10 g,炙甘草10 g等。该方为院内协定方,由濮阳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每次10 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早晚餐后1 h各服1次。
(2)穴位埋线。取穴: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操作方法:选取5~7个穴位,穴位局部消毒后,用无菌7号注射针装入1号羊肠线1.5~2 cm,快速刺入穴内,深1寸左右,有针感后,推入羊肠线,退出针管,针孔处无菌棉签按压后覆盖创可贴。15 d埋线1次,可左右交替取穴。
2.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杭州胡庆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YBZ00032004),每次4片,饭后30 min服用,每日3次。
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疼痛、痞满、嗳气等)、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变化情况。
纳入标准:参照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纳入标准[1]。①症状: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反酸等;②体征:上腹部可有压痛或无明显阳性体征;③内镜检查: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样或结节状表现;④内镜组织病理活检示腺体萎缩。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年龄> 75岁者;④过敏体质者除外;⑤对本研究药物及针灸治疗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者。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治疗后复查胃镜,黏膜慢性炎症消失或明显减轻至轻度,病理组织活检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复查胃镜,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减轻,病理组织活检证实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或好转2个级别。有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复查胃镜,黏膜腺体萎缩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活检证实慢性炎症至少减轻1个级别,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恶化者,胃镜复查未见明显好转。
结果: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对比显示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表2。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胃镜及病理改善情况对比表(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
西医学对于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体机制并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色泽变淡、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减弱等病理改变。临床以长期反复发作或间断发作上腹部隐痛、腹胀,进食后加重为主要表现,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被西医学列为癌前疾病,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的可能性更大,高达9%~10%。因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西医药治疗没有好的办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多有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胆汁反流入胃;或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以致湿热内蕴,灼伤胃膜;或气机阻滞,血流不畅,胃失濡养,致黏膜灰白,黏膜下血管显露。其病机为脾胃虚弱,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失畅,痰湿内蕴,久之气虚及阴,胃络自痹,气血运行受阻,胃失荣养,渐而黏膜萎缩。其病位在脾胃肝,以脾胃虚弱为本,瘀血湿热气滞为标。脾胃气虚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的主要环节。因此,益气健脾、清热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胃萎安散正是以此为治则组方,方中党参、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陈皮、半夏、黄连、莱菔子、天葵子、蒲公英清热解毒;预知子、婆罗子、降香、吴茱萸、莪术、蒲黄、三七、红藤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养阴化瘀、清热解毒之功。实验研究表明,健脾有改善并加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2];益气活血能增强微循环,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能够增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功能,促进胃黏膜的癌前病变向正常细胞转化[3];清热解毒能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散和吸收,抑制清除幽门螺杆菌(HP)。总之,胃萎安散能加速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新生,又可促进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再生,从而使肠上皮化生、萎缩改善,功能恢复。临床观察证明,胃萎安散能够通过多途径改善病情,阻断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穴位埋线是以《灵枢·终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创技术将生物可降解蛋白线体埋入人体相应穴位,对机体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样一种机械、物理、化学的综合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机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调整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埋线处方中,中脘穴乃任脉经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除满之功;脾俞、胃俞为脾胃之背俞穴,是脾胃之经气汇聚和输注之部位,俞募相配,以通经活络和胃降逆,治胃腑之疾;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经络之气由此入里与脏腑之气结合之处,针刺该穴既能激发经络之气,又能调动胃腑之气,起到健脾和胃、扶正培本、降逆止呕及强身健体之效;内关为心经之要穴,心主血脉,取其穴可治全身血脉之疾;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功能疏肝益肾、健脾和胃、通经活络。埋线疗法以线代针,肠线在穴内分解、液化、吸收的过程中,对穴位形成长久的良性刺激,功能增强,因此能显著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结论
胃复春片是目前治疗CAG疗效较好的中成药,故本观察以胃复春片作对照。本研究表明,胃萎安散合穴位埋线治疗,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CAG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征象和病理表现,对胃黏膜多种病变均有显著的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119-128.
[2]陈苑玲,潘一滨,蔡淦.胃二方加减治疗胃癌前病变30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2,43(4):275-276.
[3]王茵萍,范刚启,吴旭.健脾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壁屏障作用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10):601-603.
[4]徐艺,叶柏,单兆伟,等.中草药单味与复方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292-293.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