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视角下中韩组建自贸区的动因分析

2016-12-16 20:10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上海20043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韩主义区域

王 健(复旦大学 世界经济系,上海 200433)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中韩组建自贸区的动因分析

王 健
(复旦大学 世界经济系,上海 200433)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已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本文从“新区域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FTA)的动机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中韩FTA的建立和发展在三个层面上体现了“新区域主义”的特征。首先,生产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加剧最终促成中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新区域主义折衷性的表现;其次,新区域主义的复合性所强调的新型的“安全与发展共同体”是中韩政治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力;再次,中韩两国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新区域主义建构理论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一种全新尝试。文章还就中韩FTA对亚洲地区以及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剖析,进而指出,中国应当在做实中韩FTA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中日FTA、中日韩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亚太自贸区(FTAAP)的建设和发展。

新区域主义 中韩FTA 中国 韩国

备受瞩目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于2015年6月1日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一部分。此前,中国在贸易开放领域已经开始发力:加速双边自贸谈判、推动多边贸易协议,并倡导统筹式而非碎片化的自由贸易整体架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中国倡导的自由贸易蓝图正在绘就。

从经济规模和总量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韩国是世界第十二大经济体,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14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为2904.9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6%。进入新千年后,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利益的中心。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出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图:一条是美国主导的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为代表的“美国路线图”,这对原有东亚一体化模式带来冲击;另一条则是亚太地区共同发展的“亚洲路线图”。2012年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十国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谈判,同时中日韩三国宣布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亚洲路线图”由此形成。对于原本就错综复杂的东亚政治经济关系来说,在中韩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对该地区乃至整个亚洲格局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的背后,不仅反映出中韩两国在亚太地区政策上的显著变化,而且从“新区域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中韩组建FTA事件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出区域合作和新区域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征。

一、新区域主义及其核心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治理兴起以及美国新霸权全球战略初具形态,新区域主义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比约恩·赫特纳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正是建立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互动基础上的一种分析区域合作的理论框架。与传统区域主义相比,新区域主义更加强调从全球化视角理解国际与地区、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安全与发展关系。根据新区域主义的观点,作为区域运动核心要素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国家之间冲突、纷争及其解决机制等方面,而发展是指区域内国家通过合作与竞争来实现资源互补、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过程。

围绕着安全与发展等区域运动和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性”基础上的区域层次。赫特纳最早给出了“区域性”的定义,他提出了建立在区域性基础上的不同区域层次的概念。不同于“国家性”和“民族性”,“区域性”是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进程。赫特纳提供了一系列从历史和空间角度理解区域的构建、巩固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的工具。他认为,“区域性”程度越高,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就越相互依赖;文化渊源同质性越强,国家和民族间的内聚力就越强。由此,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集体行动能力,尤其是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就越强。随着“区域性”的进一步增强,该区域将逐渐“人格化”,最终演变成为代表内部各成员共同利益的行为主体。参照自然进化理论,“区域性”可由低到高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即“区域空间”、“区域复合体”、“区域社会”、“区域共同体”和“区域国家”。①郑先武:《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国际观察》2004年第4期。

第二,安全区域主义与发展区域主义。新区域主义者建立了安全区域主义和发展区域主义的分析框架。安全区域主义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一个建设中的区域,将包含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冲突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包含对外合作关系和内部和平的安全共同体的努力”;发展区域主义则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的一组国家通过谋求功能和领土之间的合理平衡来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互补性,它可以通过增强和平的环境和消除暴力的因素来预防不测事件发生”。②郑先武:《安全区域主义:一种批判IPE——比约恩·赫特纳“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欧洲研究》2005年第2期。安全区域主义关切的是:区域从包含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安全简单体”走向合作关系的“安全共同体”的过程;发展区域主义则通过合作与竞争来统一、协调区域内各成员国经济活动及相关政策,增强区域集团在世界体系中的经济地位。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决定了安全区域主义和发展区域主义的演变进程。“新区域主义”关于发展和安全区域化次序的论述表明了作为区域形式的行为主体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评价,并通过区域层次的行动来实现该区域的社会安全和利益分配等议题。

第三,“核心—中间—外围”的区域间结构。二战后,源于拉美的发展经济理论曾经提出关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中心—外围”结构学说。20世纪8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建立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体系理论”。90年代后,新区域主义则将世界体系分为“核心—中间—外围”的区域结构。新区域主义之世界新秩序的核心观点是:“核心区域”在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是帮助他们在世界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外围区域”的经济不发达、政治和社会动荡往往导致无效的或者脆弱的区域安排;“中间区域”介于两者之间。③李向阳:《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尽管强调“和平、发展和民主”的全球价值观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但在现实情况中,来自世界体系中不同层次和地位的区域对于世界新秩序的具体理解和实际追求往往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新区域主义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归纳如下:全球化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导致安全、金融、贸易、文化、社会等因素被嵌入到不同层次的全球网络体系中。传统意义上源自于地缘政治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逐步被区域性或者跨区域性的国家间合作与安全关系所取代。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下形成的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安全依赖模式也出现了一种向以区域安全为基础的发展与安全集合体模式转变的趋势。双边或多边区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现实基础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特征。最后,跨区域、多区域等概念的提出也显示了区域化和区域主义在纬度和空间上的扩展和延伸。传统区域理论强调的地缘因素在不断增强的安全和利益面前显得越来越不重要,跨区域合作方式开始成为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寻求共同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一种新尝试。

二、中韩组建自贸区的深度解析

从中韩建立自贸区(FTA)的实践来看,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

首先,从区域层次来看,中韩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社会、经济同质性较强。中韩两国又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经济依赖度较高。最近几年中韩关系更加趋于和谐,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而中韩FTA的建立进一步拉近了两国关系,共同利益逐步明确,区域性层次由区域空间向区域复合体演进,这有助于提升两国分享利益、共担风险的信心和能力。

其次,从安全区域主义和发展区域主义来看,不管是区域内的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都需要区域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中韩FTA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由贸易区,而是包含安全与发展目标在内的“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一旦“东亚一体化”完成,不仅在区域安全上可以增强整体的互补性,减少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和争端,而且在区域发展上也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而极大地提升东亚地区在亚洲乃至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从区域间结构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韩国则是完成工业化不久后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和韩国都处于一个宽泛的“中间区域”的范畴。在整体实力与国际影响上同美国、英国、德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随着中国和韩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两国都希望进入“富豪俱乐部”,成为世界体系的核心国家。而中韩FTA的建立在一定形式上表现为中韩两国联手合作,共谋由“中间区域”向“核心区域”进军的行动。

中韩FTA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验证了新区域主义的观点,而且至少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新区域主义”对传统区域主义的一种本质上的超越。在此我们用折衷性区域主义、复合性区域主义和建构性区域主义这三个概念来表述。折衷性区域主义表达了从传统区域概念向区域性内涵的一种延伸。通过区域性基础上不同区域层次的划分、地缘意义上跨区域或者区域间关系的提出,新区域主义为我们引入了全球化与区域化矛盾运动中的第三条道路。复合性区域主义描述了发展、安全等传统区域观念和行为目标复杂化、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过程。新的安全区域主义和发展区域主义的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区域一体化主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建构性区域主义则揭示了在区域体系之间的平衡和均势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世界体系中的“核心—中间—外围”区域间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一,从新区域主义的折衷特性来看,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一辩证矛盾体中的对立性和冲突性不断增强是新区域主义折衷道路形成的催化剂。

就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言,生产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加剧是促成双方最终达成合作的经济动因。一方面,全球化大生产借助跨国公司平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中国和韩国的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中韩彼此都是对方十分重要的经贸伙伴。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运行支柱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却日趋走上区域化发展的道路,带有浓厚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为世界贸易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于2001年启动的WTO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进展相当不顺,并在2006年被迫无限期全面中止,这对进入21世纪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运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韩FTA的建立意味着可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对峙僵局中找寻一条新的合作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顺利,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走了不少弯路,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才走上正轨。也正因如此,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对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慢了“半拍”。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全球化生产不可或缺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产业刚刚起步,还无法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通过贸易保护的手段来发展相关产业。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现在已经是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应地,中国可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推动亚太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亚洲的共同繁荣,让其他亚洲国家搭上中国经济的快车。除了众所周知的金砖合作机制、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之外,中韩FTA的达成正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同样是后起之秀的韩国而言,一方面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借助美国的力量,签订美韩FTA,加入TPP;另一方面搭上中国经济的快车,积极组建中韩FTA,加入亚投行,希望借此良机赶超日本。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韩国而言,这种合作形式都是所谓“中间道路”或者说“第三条道路”的折衷性区域主义的充分体现。

第二,从新区域主义的复合特性来看,从强调区域安全转向寻求一种新型的“安全与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的前提和共识。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出于国家安全角度的考虑,中国一直坚持不结盟的原则,因此在冷战时期中国在亚洲处于被孤立的局面。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尊重和接受中国不结盟的对外战略。2014年5月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公共、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该观点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肯定。2015年4月在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的活动上,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十原则”更是奠定了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主线。相对于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无论是对于亚洲的地区安全还是经济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而中韩FTA的建立正是中国推进亚洲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重要一步。中韩FTA尽管在表面上只是一种初级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但其实际影响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实不容忽视。中韩FTA、中澳FTA以及未来可能达成的中日韩FTA,毋庸置疑地将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中韩FTA的建立对韩国的意义同样重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成功以后,韩国一直在努力谋求与之相对称的国际地位。要想摆脱以往对大国的过度依赖,就必须实现经济上独立与平等发展的地位。而与中国的合作无疑是在向世人发布一个信号:韩国并不是美国的附庸,韩国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因此,且不论中韩组建FTA涉及何种政治和经济动机,作为亚洲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此类协定的发达国家,韩国的确让同为美国盟友的日本感触良深。另外,中韩组建FTA的事实也对始终困扰朴槿惠总统的“亚洲悖论”——亚洲国家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做出了部分解答。亚洲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所有亚洲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从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特性来看,美苏两极对抗格局终结后的安全与发展问题日益呈现出区域化趋势,对原有世界体系的重新认识与整合极大地推动了建构理论在新的安全议题和经济合作问题中的应用力度和范围。

从巴瑞·布赞到卡尔·多伊奇再到伊曼纽尔·奥特勒,由“安全复合体”向“安全共同体”的发展和延伸彰显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区域安全与合作问题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而中韩FTA的建立则是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问题上对新区域主义建构特性的一次大胆实践。根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或者是新区域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建构的“核心—中间—外围”结构既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起点,又是其本身的终点,只不过这个起点走向终点的道路是螺旋上升的。作为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希望获得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然而多年来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头号假想敌,处处打压。2009年美国开始全方位主导TPP谈判,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试图通过TPP介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展开“美国路线图”。如果任由美国插手亚洲的经济事务而不作为,中国将陷入不利的局面。中国所倡导的是亚洲地区的共同繁荣,而不是像美国霸权主义那样的一家独大。同样,很多亚洲国家也并不希望完全由美国来掌控亚洲事务,由此推出了不同于“美国路线图”的“亚洲路线图”。中韩FTA成为“亚洲路线图”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有助于推动中日韩FTA以及RCEP谈判走向成功。

就韩国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动机来说,除了能够更多地获取经济利益这一重要原因外,还包括扩大在该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有效地贯彻韩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等目的。事实上,面对两条路线图,韩国一直摇摆不定。实际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早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就已经提出,但当时日本和韩国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处在甜蜜期,日韩凡事以美国马首是瞻,在美国的刻意安排下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在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韩国积极加入TPP框架。如今,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韩关系的升温,韩国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对于韩国经贸发展的重要性,也见识到中国消费者惊人的消费能力。当前中国已经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有意愿和动力去积极推进中韩FTA谈判。由此不难看出,韩国其实在做两手准备,不论最后结果如何,韩国都将在亚洲事务中拥有一席之地。而就韩国自身而言,韩国更希望推进“亚洲路线图”。韩国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如果“亚洲路线图”达成,那么韩国将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韩国更希望的是在亚太地区独当一面,而不是跟在美国后面听美国发号施令。

三、中韩FTA的影响及借鉴

前文从新区域主义视角对中韩FTA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新区域主义核心观点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从折衷性、复合性和建构性三个方面对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中得到一些结论。中韩签订FTA只是一个开始,它将对整个亚太格局产生一系列的重要影响。研究中韩FTA对东亚乃至亚太地区格局的影响和意义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政策建议,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课题。

第一,对中国而言,中韩FTA的建立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消极影响方面看,中韩FTA的建立使得中国企业将面临大量韩国产品的冲击,尤其是在汽车、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等方面韩国企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这样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有好处,让中国接受国际竞争虽然会淘汰一部分企业,然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最终会生存下来并完成一次蜕变。从战略层面上看,中韩FTA的建立使中国部分消除了没有加入TPP的不利影响,在亚太一体化中逐渐占据有利地位,成为推进“亚洲路线图”的重要一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美日韩同盟,有助于淡化美国在本地区对中国遏制的影响。中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关键阶段,中国明确实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愿意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一起构建开放性、包容性的多边贸易框架。

第二,对韩国而言,韩国将成为亚太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将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的不少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中韩FTA一旦完全启动,将为韩国企业打开一条通往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消减外贸障碍。同时韩国可以搭上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快车,加快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从而真正融入亚洲经济圈。韩国目前已经成为亚投行的初创成员国,将来可以进一步融入亚欧大市场,而日本、美国等环太平洋国家如一味搞离岸制衡,将可能错失亚洲文明复兴的历史性机遇。

第三,中韩签订FTA对东北亚以及亚太地区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美国的盟国,韩国率先与中国签订FTA,随后中国和澳大利亚也签署了FTA,这些举措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其他盟友(尤其是日本)将造成很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在中日韩的三角竞争中,中韩率先达成FTA,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刺激,日本商品在中韩大市场上将面临显著的竞争劣势。2014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出现负增长,而中国对韩国出口则保持强劲增长。中韩FTA生效后将进一步拉动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出口。同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政治优势和谈判能力将因为中韩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中韩组建FTA,这也标志着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两个路线图的博弈中“亚洲路线图”先行一步,取得了先发优势。中韩FTA的成功将极大地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促使中日韩FTA、RCEP以及亚太自贸区(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FTAAP)谈判早日进入议程。中国积极响应FTAAP倡议,并主动寻求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谈判。中韩FTA将成为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成功典范,并见证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合作的光辉历程。

第四,吸取和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应对中韩FTA建设中的潜在威胁。中韩自贸区协议正式实施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们在抓住历史机遇的同时,必须吸取世界上其他自贸区的经验教训,防范风险,确保中韩FTA稳步推进。和中韩FTA相似,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南北型的自由贸易区。就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而言,NAFTA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墨西哥的贸易状况,然而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墨西哥的贫困问题,甚至于在某些产业上给墨西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994年1月1日NAFTA正式生效当天,在墨西哥卡帕斯州爆发了旨在维护墨西哥本地印第安人“土地、民主、公正与和平”的萨帕塔运动。2003年墨西哥取消了26种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抗议活动。NAFTA给墨西哥农业带来灭顶之灾,大量农民失业,只能偷渡去美国求生。与此同时,NAFTA签订后美国对墨西哥的大量投资导致墨西哥人口和资源过度集中于边境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被边缘化。继NAFTA后,美国倡导设立的美洲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Americas,FTAA)也由于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分歧而至今未有进展。

由此可见,发生在美墨之间的问题也可能会在中韩之间上演,我们应当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韩国的优势产业会给中国本土的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中国企业应当及早做好迎接激烈竞争的准备。中韩FTA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吸取墨西哥的经验教训,避免中西部地区被边缘化,要注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另外,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多边谈判与双边谈判是不同的,必须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协调各国之间的矛盾。中国应当在做实中韩FTA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中日FTA、中日韩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亚太自贸区(FTAAP)的建设和发展。

[责任编辑 吕晓刚]

An Analysis of FTA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Using the Framework of Neo-regionalism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Word Econom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TA agreement which has been signed recentl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while using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Neo-regionalism.Part on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Neoregionalism,including compromised,complex and constructed characteristics.Part two investigates the motives,reasons and impulse of bilateral agreement on free trade arrangement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makes conclusion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FTA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FTA on Asia and World.

China;South Korea;FTA;Neo-regionalism

王 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韩主义区域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分割区域
新写意主义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近光灯主义
区域发展篇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2016中韩电影论坛”开幕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