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海海战

2016-12-16 17:50李骁衡
关键词:海战北洋黄海

李骁衡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浅论黄海海战

李骁衡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在近现代对抗中,技术因素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除了取胜的信念外,技术的优势也是不可或缺的。黄海海战清军最终失败,主要是因为在技术层面横阵战术机动失败及炮弹威力不如日军。

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失利直接导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得了战争主动权并最终赢得了战争,从而对近代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战术及所用炮弹角度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对海战结果带来的影响。

一、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总体战术构想

18世纪中后期是西方海军作战理论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纵阵与横阵战术的优劣成为了各国争论的焦点。从整体上来说,在各主要大国中,英国主要坚持使用纵阵战术,其最突出的优点是编队,整体机动简单;而法德则都倾向于采取横阵战术,这种战术突出的优点则是减少被弹面积,并可使用撞角。而使用不同战术作战对主炮布局设计要求当然也不同。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自然也受到了西方海战理论的影响,不过选择却不尽相同。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镇远都购自德国,其主炮采取斜连布局,不但可以同时向前后方射击,也可以同时向左右舷射击,但其左右射界只有前方180度,其侧舷配置火力也十分薄弱。而其他购自德国的舰只,几乎也是如此。他们都继承了横队舰首对敌的思想。而在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使用横队舰首对敌战术的奥地利海军战胜了以逸待劳,装备占优使用纵队的意大利海军。

而日本舰船除三景舰外几乎都购自英国,其火炮主要采取中轴布局,虽然不能同时向前后射击,侧向射界则较采取斜连布局的舰只较广,并且侧舷中小口径火炮也有大量配置。这实际上是受到了英国纵阵战术的影响。在训练中也多编为纵阵。而日本联合舰队倾向纵阵这点从日本军部对法国人白劳易主持设计的三景舰的取舍上也可以看出。

三景舰之名取自日本号曰“三景”的三处著名景观,其舰本来计划建造四艘,每艘装有一门320毫米主炮,两艘前置,两艘后置,四舰一组进行作战,以此来对抗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舰。从这种思路看,可以说白老易是想以横阵舰首对敌的,因为如果完全采取纵阵,那么都是侧舷对敌,前置和后置主炮事实上作用是一样的。这样又何劳再设计一种主炮后置的同级舰呢?而日本军部也在最后取消了第二艘后置舰的国内生产。从这里也能看出,日本军部是倾向于纵阵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黄海海战初期,北洋舰队将队形变为横阵迎敌,而日军则采用纵阵接敌,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其武器性能的必然的选择。

二、黄海海战的两个关键点

关于黄海海战的具体经过,在戚其章先生所著的《甲午战争史》中已有详细记载,在这里,只对海战中的两个关键点进行分析。我认为,其第一个关键点是北洋舰队在第一次以横阵接敌之时。可以说,北洋舰队在这并没有能完成切割、截断敌人纵阵阵型的战术要求。第二个关键点则是致远沉没,济远退出战斗之时。从这时起,北洋舰队左右两翼均丧失了进攻能力,之后只能被动防守。而在纵阵对横阵的战斗中,因为双方射界不同,处于防守状态的那方事实上是不能发挥全部火力的。这样更加剧了劣势,如果不是装备、人员完全占优或敌舰队出现严重失误,在这种情况下是绝不可能逆转战局的。

北洋舰队在1894年9月17日11时发现敌舰,随即开午饭,准备作战。丁汝昌向管带发出训令称:

“(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借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1]。

这里可以看出,丁汝昌明确要求各舰始终以舰首向敌,这就是采用横队战术的典型特征。尽管之后的变阵出现了问题,导致最后以一个类似人字的松散v型阵接敌,这可以说是一种单横阵,而结合其他研究者观点及当时亲历者的回忆看,我觉得丁汝昌的本意,应该是希望以双横阵接敌,这样的队形密而不互相阻挡,既有利于防止被敌人分割,又能集中火力攻击目标,并且利于切割敌阵后的分割包围。在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以三横阵接敌,最终分割并包围了意大利海军,从而占据了战场优势赢得了胜利。所以说,多横阵利于切割、截断敌阵后进行开队分击,丁汝昌想必不会不知道。

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横阵接敌,要想最终完成分割包围敌人的战术任务,首先就需要切割、截断敌阵,那么变阵不理想的北洋舰队有没有在之后对采取纵队的日本联合舰队切割成功呢?在戚先生的《甲午战争史》中记载:

“以松岛为首的日舰本队,因畏惧定远、镇远的强大炮火,不敢继续对峙交锋,便急转舵向左,驶往定远的右前方。北洋舰队也全队向右旋转约四度,各舰皆以舰首指向日舰本队。日舰本队后继之比睿等数舰,因速力迟缓,远远落后于前方诸舰,遂被北洋舰队“人”字阵之尖所切断。这样一来,日舰本队便被拦腰截为两段,形势大为不利”[1](129)。

这可以看出,在经过之前的炮战之后,因为日本舰队凭借速度优势进行了机动规避,北洋舰队其实并没有完成切割日本联合舰队的任务,其只是切割了日军一个“尾巴”而已。在被北洋海军“截断”的三艘日舰中,扶桑为老式铁甲舰,船体老旧,其速度过慢,战斗力低下。而赤诚不过是吨位只有622吨的炮艇。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与本队脱节的比睿一舰。而这时日军舰队主力则已经航行至北洋舰队火力薄弱的侧舷,北洋舰队除定、镇二舰外,其余舰只都可以被日军的侧舷中等口径火炮击穿,日军火炮又多为速射炮,其火力投射能力在数量和射速上都占优势。这时,事实上北洋舰队已经或将要处于劣势了,即便是能全歼比睿等三艘脱节日舰,这种战术上的劣势也不会改变。戚先生在最后认为:这时日本本队形势不利,但如果结合全局看,即便是形势对本队不利,但对于整个日本联合舰队还是有利的。

但这时如果北洋舰队真能将被截断的三艘日舰击沉,也许会对日军士气造成打击,但事实上,却只是重创赤诚号和比睿,使其退出战斗。尽管又在之后日军本队右转时重创了商船改装的弱舰西京丸,却亦未能将其击沉。西京丸在黄海海战中被四发305毫米炮弹击中,竟然不沉,我认为这是北洋海军炮弹的问题所致,会在下文论述这一问题。

而之后日本联合舰队出于种种考虑,第一游击队在阵前回救被截断三舰。尽管这样,但因为本队立即代替第一游击队继续进行对北洋舰队的环围任务,所以这一插曲并没给北洋舰队多少机会。而日本联合舰队在击破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杨威后,继续向北洋舰队左翼运动。这时北洋舰队尽管右翼受到损失,但因为日军有三艘舰只退出了战斗,所以尽管战术上已经处于劣势,但形势还不至于太坏。

这样,第二个关键点就来到了,日军在绕过北洋舰队右翼开始在后方攻击左翼时,第一游击队也在前方开始了攻击,这时致远因为种种原因冒进被日舰炮弹击穿水线装甲,大水涌入而不能止。致远管带邓世昌舍命报国,不愿撤出战斗,遂欲以撞角撞沉日军第一游击队首舰吉野,但在突进时为吉野炮弹击中前鱼雷管,因战前未按规程卸出鱼雷导致鱼雷殉爆,舰首随即快速下沉。这时济远管带方伯谦看到致远沉没,而己舰远离本队,也因为种种原因撤出了战斗。同样远离本队的广甲亦尾随脱离了战斗。

至此,可以说,北洋舰队的左翼已经崩溃,之后尽管北洋舰队依托定、镇二舰,并采取密集队形防止被日舰穿插分割,但获胜的天平这时已经明显倒向日本联合舰队了。而如果一直处于被环围的被动防御状态,就不能最大限度利用主副炮的效能。并且如果在四周没有敌舰、不怕被分割的情况下尚且不能完成变阵机动,在这种被环围的情况下不要说分队击敌,就是稍微队形一散,就有被日军分割的危险。所以,实际上,这时北洋舰队除采用密集队形尽量保持舰首火力输出以期击破敌舰外,已别无他法。这样,北洋舰队火力既不能充分发挥,又不能通过舰队机动获得战术优势,至此,黄海海战也就败局已定了。

三、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炮弹对比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的失利,与炮弹缺少和炮弹质量不过关、所发多为哑弹有密切关系。但我认为,这些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冤海述文》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济远舰船员,其著文目的又是为其管带方伯谦鸣冤,如果真是实给炮弹与应给缺少或有质量问题,该书作者岂能漏下不言?但其作者对此却丝毫没有提及。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北洋舰队所载炮弹相比日舰可能较少,但与应给炮弹不缺,炮弹不是有质量问题,而是本来就是实心弹,或应装药是黑火药,其威力本来就较小,所以《冤海述文》的作者作为船员,对此不以为异,自然不会记载。但纵使这样,北洋舰队所用炮弹之性能大不如日舰确是事实。

北洋舰队的炮弹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包铅弹。这种炮弹临用时需要灌铅咬合膛线在出膛时自旋以产生陀螺效应增强弹道稳定。这种弹主要以实心为主,也有一些内装有黑火药。时人在电报,书信中称“开花子”的,我认为就是指这种内装黑火药的包铅炮弹。但因为外面用以自旋的铅皮阻挡,击中目标后往往外面的包铅和弹体破片粘在一起,极大地减弱了爆炸威力。最后一种是先进的铜壳弹,这种炮弹类似我们现在的标准穿甲弹,带有弹带和装药,在击中目标后应该爆炸。我认为,时人在书信中大量出现的所谓“铜箍开花子”并不一定是指榴弹,其也有可能是指这种非实心穿甲弹。

包铅弹在北洋水师成军前期依赖进口,在成军后则实现了国产化,可以通过天津机器局自产。而铜壳弹也能自产吗?在孙烈先生的论文《晚清筹办北洋海军时引进军事装备的思路与渠道——从一则李鸿章致克虏伯的署名信谈起》写道:

“19世纪70年代末包铅弹在德国已逐渐淘汰,改为附带弹带的铜壳弹,射击效率大大提高,‘二十一生的密达’即口径21cm的火炮。炮弹的升级,无疑可使克努伯再次获利,李鸿章以‘无碍’为由拒绝,虽然节省了经费,却也失去了一次技术更新的机会。需注意的是,在此前几年,日本已经派遣技术人员在克努伯工厂学习”[2]。

既然是需要技术引进更新,国内自然还没有这种技术,生产不了这种炮弹。在光绪十二年(1886)李鸿章谕丁汝昌说:

“北洋水师各舰打靶宜勤,用子较多,俟后凡操,通用中国子弹,留洋制之弹以备不时之需”[3]。

可见,这时北洋海军的炮弹还分为国产和进口两种。结合我上文所述,这里的国产弹,应为包铅弹,而所谓“洋弹”则应指在命中后爆炸威力较大的铜箍弹。而如果洋弹和国产弹为同一弹种,仅仅是做工有别,显然没必要“俟后凡操,通用中国子弹”。而在传闻中出现弹体掺煤,弹径不一问题的,其对应弹种也应该是这种实现国产化需要临用灌铅的包铅弹。

而反观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时早已淘汰包铅弹(铅套弹),其炮弹普遍采用以下瀬火药做装药的所谓彻甲榴弹和锻钢榴弹。下瀬火药是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黄色火药,爆炸威力比同为黄色火药的TNT炸药还要大,并且在爆炸中心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所以史载当日舰击穿定远舰时:

“战至下午3点零4分,定远忽中一炮,击穿舰腹起火,火焰从炮弹炸开的洞口喷出,洞口宛如一个喷火口,火势极为猛烈”[1](132)。

而反观日舰方面,则鲜见中弹大火的记载。唯一的特例是,旗舰松岛号在被一发305毫米炮弹命中后的情形,史载:

“战至下午三点半钟,当定远与日本旗舰松岛相距大约两千公尺时,由枪炮大副沈寿堃指挥‘发出之三十公分半大炮炮弹,命中松岛右舷下甲板,轰然爆炸,击毁第四号速射炮,其左舷炮架全部破坏,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刹那间,如百电千雷崩裂,发出凄惨绝寰巨响。俄而,剧烈震荡,舰体倾斜,烈火焰焰焦天,白烟茫茫蔽海。死伤达八十四人,队长志摩(清直)大尉、分队长伊东(满嘉记)少尉死之。死尸纷纷,或飞坠海底,成散乱甲板,骨碎血溢,异臭扑鼻,其惨谵殆不可言状。须臾,烈火吞没舰体,浓烟蔽空,状至危急。虽全舰尽力灭火,轻重伤者皆跃起抢救,但海风甚猛,火势不衰,宛然一大火海。’伊东佑亨见情况危急,一面亲自指挥灭火,一面下令‘以幸存者、军乐队等马上补充炮手’。到下午四点十分,松岛的大火虽被扑灭,但舰上的设施摧毁以尽,‘三十二公分炮拴和水压机发生故障而不能发炮’已经丧失了指挥和战斗能力”[1](142)。

这次命中可以说是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命中后杀伤最大的一次,但结合西京丸号中4发305毫米炮弹而不沉的事实看,可以想象,如果不是305毫米炮弹的爆炸致使堆积在甲板上装有下瀬火药的日军弹药发生殉爆,其造成的火灾及伤亡是绝不会这样大的。因为爆炸威力主要来自甲板殉爆弹药,所以尽管松岛号在这次殉爆后因上层结构几乎全毁而丧失了战斗能力,但下层结构几乎完好并未倾覆,并仍能以较高航速行驶,之后亦能与本队第一游击队的其他船只一起撤退。

正因为如此,在北洋舰队同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中,北洋舰队之舰中弹后屡屡发生火灾,并在之后沉没。而日舰却往往中弹数枚而不致起火。这就是炮弹的差距。日舰之炮弹不但弹道稳定性较中国包铅弹为优,而且因为装药先进,其威力远大于中国同口径炮弹。这样一来,中国尽管大口径火炮数量占优,但舰队平均射速慢于采用速射炮的日本舰队4-5倍。又因为日军装甲普遍较薄,北洋舰队中等口径火炮都能在3000-1000米左右轻松击穿。而在这一黄海海战炮战平均距离内,日舰的中等口径速射炮也可以击穿除定、镇舰之外的全部北洋军舰。这样,中国大口径炮的穿深优势荡然无存,所发炮弹威力因上文所述原因差于日军。可以说,北洋舰队在炮战中基本处于劣势。

四、总结

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的初期,因为舰速、转弯半径等不如日舰而在机动性能上处于劣势,又没能通过各舰协调弥补这一劣势,从而完成截断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术要求。而在之后,尽管北洋舰队始终保持密集队形而避免被敌舰穿插,并尽量以舰首对敌发挥最大火力,但因为火炮及炮弹原因,不能给敌舰造成致命伤害,从而击沉敌舰。而日舰却凭借大量中小口径速射炮,有能力击沉北洋舰队除定、镇二舰之外的全部舰船。这样,炮战下去,北洋舰队自然是不能使海战形势发生逆转。所以,我认为,北洋舰队失败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装备在总体上看不如日本人,而如大口径火炮等处于优势的地方,又因炮弹落后及当时瞄准、射击技术等原因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二是各舰协调指挥存在问题,这点与舰速、加速度、转弯半径上的劣势结合,导致北洋舰队在与日舰的战斗中,不能完成应完成的战术动作。北洋舰队从一开始的变阵不利,到没有截断日舰队,可以说,在海战前期,北洋舰队的战术动作就没有完全成功过。而在之后的防御中,尽管一直采取简单有效的密集防御阵型,较好地防止了被日舰穿插、分割包围,但又因为装备问题,没有能在这种消耗战中击沉敌舰,取得战果。这样海战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1]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3.

[2]孙烈.晚清筹办北洋海军时引进军事装备的思路与渠道——从一则李鸿章致克虏伯的署名信谈起[N].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6):95-96.

[3]戚俊杰.丁汝昌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55.

(责任编辑 郑艳凤)

K256.3

A

1672-8254(2016)06-0046-04

2016-06-12

李骁衡(1991—),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历史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海战北洋黄海
刻舟求剑
中途岛海战
这海战没法打了
陆军海战第一连
东方湿地 黄海明珠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