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峰(亳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亳州 236800)
桑寄生和槲寄生区别和相似点的研究
潘家峰(亳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亳州236800)
由于桑寄生和槲寄生二者名称和功效相近,在使用过程中,常将这两种药材统称寄生,其实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应严格加以区分,防止误用。
桑寄生 槲寄生 区别 相似点
在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很多人容易把桑寄生和槲寄生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是同一种药材,统称寄生,殊不知二者并不是同一种药材,从药材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有效成分、功效、用法用量等很多地方看既有区别又有相似点。
首先从来源和产地上看,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枝叶,而槲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干燥的带叶茎枝。二者均是桑寄生科植物,但桑寄生属于钝果寄生属,槲寄生属于槲寄生属。因此,桑寄生和槲寄生同科不同属,从本质上说二者来源是不同的。从产地上看二者也是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区别,桑寄生主产四川、云南、山西、甘肃、陕西、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槲寄生我国大部分地方出产,但主产我国北方地区,南方较少,广东、云南不产,因此,虽然二者全国各地大部分出产,但桑寄生的分布比槲寄生广泛。
从性状上看,二者虽同属于桑寄生科植物但是在性状上有很多区别,桑寄生呈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纵纹,有细微的突起的皮孔,幼枝有绒毛;质地较硬,断面不平,皮部色深,类棕色,木部色浅,类黄白色。叶卷曲,有短柄;叶子类椭圆形;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类圆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槲寄生茎枝呈圆柱形,叉状分枝较多;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纹;节部较大,节部有分枝;质轻,较脆,比较容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类黄色,木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射线,髓部略偏向一边。枝端叶对生,容易脱落,无柄;披针状叶略呈长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除性状上桑寄生和槲寄生有很大的区别外,在显微鉴别方面区别也是很大的,桑寄生的显微鉴别为表皮细胞残存。木栓细胞10层左右,含棕褐色内含物。皮层较窄,多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和木栓细胞一样含有棕色物。中柱鞘部位纤维束和石细胞群断续环状排列。韧皮部狭小,有明显的形成层,射线间可见石细胞群。木质部靠近髓部的地方也存在少量的石细胞;导管单个或几个聚集成束。髓部的石细胞和薄壁细胞含有棕色内含物,有的石细胞含有草酸钙方晶。桑寄生的粉末呈淡黄棕色。石细胞有的呈类圆形,有的呈类方形,三面厚一面薄,多数含草酸钙方晶,少数石细胞可见分枝。纤维束多见,导管多为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导管。槲寄生的显微鉴别为表皮有角质层,黄绿色,表皮细胞长方形。纤维成束,皮层宽广;老茎存在石细胞,形成层不够明显。木质部导管周围纤维成束,可见少量异形细胞。髓明显。薄壁细胞含方晶和草酸钙簇晶。槲寄生的粉末淡黄色。表皮细胞长方形,表皮黄绿色,表面有气孔。纤维壁较厚,略呈波形,稍微有些木化,成束。存在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腔较大,壁较厚,微木化。草酸钙簇晶较多。石细胞形态多样。
桑寄生和槲寄生同科不同属,因此二者在成分上也是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桑寄生主要含有黄酮类物质,主要含有槲皮素、槲皮苷、广寄生苷及少量的右旋儿茶酚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寄生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对抵抗肿瘤有一定效果。槲寄生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以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生物碱、三萜化合物和有机酸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槲寄生含有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之所以把桑寄生和槲寄生统称为寄生,除二者名称相似之外,主要是功效类似,临床经常混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桑寄生具有降压、改善心脏微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肿瘤、治疗肝炎等作用。槲寄生具有降压、改善心脏微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抗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抗血小板凝聚、抗肿瘤等作用。从中医临床上来看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养血、安胎等功效。治疗腰酸背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乳汁不下等症状。槲寄生和桑寄生一样,性味苦、甘、平,也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胎动不安等症状,总的来说,桑寄生和槲寄生在功效上基本类似,但桑寄生的应用更广泛一些。
在临床应用中,桑寄生主要和杜仲、牛膝等配伍治疗腰背酸痛、肾气衰弱,和艾叶、阿胶配伍治疗胎动不安,和防风、川芎配伍治疗毒痢脓血,单独使用治疗膈气、治疗经后体虚乏力。槲寄生主要和独活、秦艽配伍治疗风湿痹痛,和阿胶、续断配伍治疗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和陈皮配伍治疗肺虚久咳,单独使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用法和用量上,二者区别不大,一般来说都是9~15g,入煎剂。
综上所述,桑寄生和槲寄生虽然同科但不同属,二者不是同一种药材,虽然二者功效相似,但在来源、产地、性状、鉴别、有效成分、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该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仔细加以区别,合理使用,使它们发挥最大的疗效。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第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中药大辞典[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R282.5
B
1672-8351(2016)09-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