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学习者注意研究

2016-12-16 13:53
关键词:注意

张 丽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学习者注意研究

张丽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机制,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在复杂思维背景下诞生的动态系统理论可为注意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依据,详细阐述二语学习者注意的复杂系统特征,同时结合注意研究中的问题探讨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在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的注意研究应有机结合定量研究和个案研究,实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并采用动态的实验设计。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注意;二语学习者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1.020

“注意”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都离不开注意的参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注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可以用它来理解二语习得的几乎每一个方面[2]。围绕注意的本质和注意对二语习得的关键作用,研究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把注意看成是一种单一稳定的认知资源或认知机制,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然而作为学习者个体拥有的一种认知能力,注意的本质是复杂的,在个体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它同样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虽然从长期发展轨迹上看,学习者注意具有一定规律性,但在微观水平上,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处于动态的复杂状态。

因此,需要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框架从多维度多层面重新审视注意这一重要概念。在复杂思维背景下诞生的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以下简称“DST”)可为其提供新思路。最早运用于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DST近年来被引入认知科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框架,DST超越了传统线性简化论,直面真实、充满变异的事物本质,强调动态的变化过程,全面考察系统内外的交互关系。鉴于此,本文以DST为理论框架,基于二语习得有关注意研究的成果,详细阐述二语学习者注意的复杂系统特征,同时结合注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研究方法。

一、动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复杂”和“动态”是动态系统最显著的2个特征。可通过全面联结、非线性、吸引状态和初始状态等概念来阐述这两大特征。

动态系统的复杂动态性首先体现为系统的“全面联结”。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种变量或参数构成,这些变量相互联系,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系统中其它所有的变量[3]。

系统的动态发展是非线性的,即系统变化和输入不成比例[4],有时某个变量细微的变化会引起系统显著的变化,而看似强大的影响因素所引发的结果却微乎其微。因此,复杂系统的动态变化进程是无法准确预知的。

尽管DST强调系统持续的动态变化,系统行为也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动态系统会通过自组织进入“吸引状态”,此时的系统从表面上看处于停滞,但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稳定。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正是系统的这种稳定性使显著的结果和发展模式得以呈现[5]。

动态系统对初始状态非常敏感,开始时的细微差异可能最终导致系统间的巨大差异,可以说,初始条件的差异会导致个体发展轨迹的不同。同时,系统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和改变,这种互动也会导致系统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要了解动态系统的发展,就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研究该现象,如学校的课堂[6]。

二、二语学习者注意的复杂系统特征

DST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广受关注,已有不少的学者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词汇、语块、写作及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7-10]。但目前尚未有文章从DST视角探讨二语学习者的注意。注意是学习者重要的认知能力,其本质是变化和发展,再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于注意,注意的变化发展过程更具动态性和复杂性。

注意的复杂多面性体现在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上。二语习得中常见的注意概念就有4种:注意是容量有限的系统;注意是选择关键信息以便进一步加工的过程;相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需要较少努力的加工,注意代表需要付出较多努力的加工过程;注意体现为对信息和行为的控制[11]。进一步体现注意内部成分间相互联系的模型是Tomlin 及Villa的注意模型。他们认为注意不是一种单一的机制,而是一个由警觉、定位和察觉组成的系统,这3个子系统由相应的大脑部位控制。警觉指为处理信息做好了一般性的准备;定位指注意资源对某种刺激的指向,并排除其他类型的信息;察觉指选择或者在认知上注意到某一特定信息,信息一旦被察觉,进一步的加工成为可能[11]。这3个子系统相互独立且又有关联,警觉能调整定位,警觉和定位都能增加察觉的可能性。Simard 等针对以上模型指出,要使该模型更能适应二语习得环境,应该视这3个注意子系统同时存在并在不同层次上互动,许多因素(如任务性质、语言结构、个体差异及模态)可以决定这些功能被激活的程度[12]。

由此可见,注意并非单一的、或有或无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复杂变化的系统。当把视角转向更为微观的课堂和具体任务层面时,注意更展现出动态流变性。王秀珍等在对英语听力课堂中注意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注意程度不同,学生注意程度最高的教学环节是第二次听录音材料,而第一次听音时的注意程度最低[13]。有学者调查了真实课堂上学生对一部12~15分钟的PPT文档的视觉注意情况,研究发现学生更多注意PPT演示稿的文字部分和教师的讲解,但学生在画面区域的平均固视时间则更长,说明他们对图片信息的处理时间更长[14]。也有学者研究对比了2种不同教学环境下学习者对听觉输入的注意情况,结果表明学习者在移动技术辅助教学下的总体注意情况显著高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15]。

如果从传统的简化论出发,很难解释是某个决定因素导致了注意的动态变化。但在DST看来,这种动态变化是系统内成分在多个层面上联结互动以及系统间互适应的结果。由此可见,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系统的动态特征,首先要厘清注意系统内外相互联结的变量。

如上文所述,警觉、定位和察觉这3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注意系统,而注意又不可避免地与认知系统中的其他变量互动联结,如学能、记忆、智力及信息处理能力。注意和记忆是2个交互作用的重要认知系统。注意不仅有控制信息和记忆编码的功能,还具有保持记忆的功能[16],反之,记忆的内容同样能对注意的分配产生影响[17]。注意又与情感和动机密不可分。已有实验表明,情绪刺激能调节注意的分配[18]。Tremblay 等提出了3个“动机行为”——努力,坚持和注意——这三者调节了包括语言态度、动机和成就之间的关系[19]。注意子系统的警觉也与二语动机和兴趣相关联[11]。

对二语学习者注意系统的研究不能脱离语言学习。学习不同的语言需要的注意资源是不同的。学习外语所需要的注意多于母语或二语学习[20],而讲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和意志努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某些语言特征在认知上的突显性强化了注意的认知功能。具有使用等级低、语义角色显著、无标记等特征的语言成分容易引起习得者的注意[21]。注意与学习内容复杂度存在交互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内容需要的注意类型和程度也不同[22]。另外,目标语和结构的物理特征(如出现的频率、突显度、呈现的速度、清晰度等)也会影响注意的水平。

学习者注意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仅以课堂环境为例,教师的指引、教学材料的使用、课程内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甚至学生的座位、上课的时间都会影响注意的程度和效果。影响学习者注意的环境还包括语言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以上分析揭示了学习者注意系统的全面联结性,而一个动态系统的复杂远不止限于系统中的多重变量,而在于变量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迭加的变化引发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注意与刺激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已被广泛认可,正如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所指出的,注意随着觉醒(或刺激)的增加而增加,但只能达到某一最高点。过了这个峰值后,随着刺激的增加,注意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焦虑与注意,动机与注意,以及学习内容复杂度与注意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不难想象,当多种变量在多个层面上交相互动,注意系统的发展轨迹将更加复杂多变。但系统间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会引起自组织,系统进入一种吸引状态或排斥状态。吸引状态对研究学习者注意系统十分重要。通过吸引状态可以试图找出影响系统轨迹的某些参数,即控制参数[4]。笔者认为,在二语学习者注意系统中,这个控制参数可能是任务要求。不同的任务要求(包括构思时间、先前知识、此时此地、任务单一性等)对注意的程度和分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3]。同时系统的初始状态也会影响其发展轨迹。可以将学习者的二语综合水平理解为一种初始状态。不少实验证明学习者的二语综合水平决定学生是否有能力去学习某一内容,从而影响注意的效果[24-26]。这就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同一任务由不同学习者完成,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注意以及注意的效果不同。

综上所述,注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系统内外的多重变量在多个层面上联结互动,系统发展并非恒定的线性过程。接下来研究者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DST方法展开学习者注意研究。

三、DST框架下的注意研究方法

注意研究在二语习得中一直是一个活跃的领域。其核心问题包括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及注意对习得的作用。就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学者们仍持不同的观点。注意对习得的促进作用虽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到底什么样质和量的注意能够带来真正的习得,对该问题的解答仍需要从多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1)如何判断语言是否真正习得。这种习得不能仅仅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即时后测来衡量,那么以语言自发使用为标准来衡量的话,注意与产出的时间差距如何确定,相隔多长时间的后测才能说明问题。(2)注意的测量问题,即如何准确报告注意的“质”和“量”。注意是一个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在过程,因此测量工具的使用对注意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学习者在后续任务上的表现及问卷调查,或者回忆式访谈等方法都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受试者的注意度,需要采用共时性的测量工具来获取学习者注意的实时使用情况。(3)如何考察学习者因素、环境因素、习得阶段、语言结构等和注意的交互关系,因为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这些因素是无法孤立的。

当然,近年来的注意研究已经触及到以上的某些方面。如在测量方法上,已有不少的研究使用有声思维以及新兴的眼动技术[27-30]。此外,研究者也越发关注真实课堂环境中学习者的注意情况[14,31]。不可否认这些研究的重要价值,但大多数研究仍沿用传统的定量研究范式,孤立地研究某个变量,在数据分析上采用均值分析的方法。其结果是这些研究只是反映了群体的注意变化趋势,而不能全面反映个体注意变化的真实情况,更无法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在DST框架下进行注意研究时,可遵循3个原则: 聚焦系统发展的强吸引状态、找出典型的吸引因素组合、找出并分析典型的动态发展模式,并使用“反溯法”,即“通过追溯导致系统演变成这这个结果的各类因素组合,从而建立质性模型”[32]。

从具体的研究方法来看,要更好地理解学习者注意的动态变异性需要展开更多的个案研究,将学习者注意复杂系统中的众多因素纳入研究视野,特别是以往研究中忽视的学习者个体因素,如学习动机、工作记忆强度、焦虑等,通过探索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是如何导致个体间及个体本身的差异,力求找出推动系统变化发展的有力因素组合。同时,对注意的动态研究必须加入时间维度,从而更好地描述学习者注意的实时使用情况、短期转变和长期发展变化。这要求研究者们不仅要拉长研究周期还要加大研究密度。聚焦注意的短期转变可以使用微发展研究法。该方法通过高频度的观察取样得到密集语料,从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学习者注意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进而解释变化的复杂性。对注意进行时间维度研究时应注意合理地设置研究周期和研究频度,在数据收集方法上可结合使用有声思维、眼动技术及大脑成像等,而在数据分析上应采用多元时间序列模型、发展曲线分析及潜在因素建模等能有效解释非线性发展过程的数据处理工具[33]。 DST下的注意研究还应强调环境的作用,关注环境与认知的互适应。脱离环境的注意研究是无法全面揭示学习者注意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的。因此,对注意展开个案研究和历时研究都应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考察不同的课堂环境(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课程、教材、教师、教法、学习条件(显性学习或隐性学习)及教学活动等与学习者注意的相互影响。这要求在研究时应把环境当作是导致系统动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不仅仅是研究的背景。动态的实验设计能够综合考虑各因素的联动变化以及与环境的互适应,如在设计实验中,可以反复改变学习环境,并收集这种改变产生的结果,然后再将这些数据反复加入到之后的设计中[34]。

总而言之,新的角度必然需要新的方法。在笔者看来,这种“新方法”指的是在新的理论原则下使用现有的方法或对现有方法的改进和结合使之能更好地解释注意复杂系统的本质,而不是对现有方法的全盘否定。因此,DST框架下的注意研究并不拘泥于定量或是定性研究,而是应该避免简化论,将研究核心聚焦于注意的动态变异性,融入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从整体的角度考察双向因果关系,展开更多的历时研究和个案研究,为注意研究的深入开展获取更为全面的数据。

四、结语

注意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注意本身和二语习得的复杂本质表明,单一视角下的注意研究可能使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本文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依据,详细论述了二语学习者注意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注意系统本身及注意与记忆、情感、动机、语言学习、环境等众多变量间的全面联结性,系统发展的非线性,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和自组织、互适应等特性。新视角下的注意研究需要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DST提出了适合复杂系统研究的一系列方法。纵向个案研究联系时间维度,通过拉长研究周期和加大研究密度获取学习者注意的发展变化轨迹。动态的实验设计(如设计实验)将系统各因素间的交互关系纳入研究,同时也关注情境和环境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结合使用有声思维、眼动技术和大脑成像等方法使研究更具精准性。有学者曾预测,动态系统理论将成为研究人类行为、认知及语言的典型方法框架[35]。的确,近几年来该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毫无疑问,将DST运用到学习者注意研究中将有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仅在理论层面上对此进行初步探讨,而如何在实践层面使用DST方法,需要更多的实验与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3.

[2]SCHMIDT R. Attention[C]// ROBINSON P.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22.

[3]DE BOT K.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92(2):166-178.

[4]LARSEN-FREEMAN D, CAMERON L.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30-53.

[5]VAN GEERT P. A dynamic systems model of basic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 Piaget, Vygotsky, and beyond[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8,105(4):634-677.

[6]LARSEN-FREEMAN D.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 fluency 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 590-619.

[7]VERSPOOR M, LOWIE W, VAN DIJK M. Variability in L2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214-231.

[8]DORNYEI Z.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ptitude a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C]// MACARO E. Continuum Compan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Continuum,2010:247-267.

[9]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2011(3):303-309.

[10]段士平.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语块发展研究[J].外国语文,2014(4):67-71.

[11]TOMLIN R, VILLA V. Attention 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SLA[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16(2):183-203.

[12]SIMARD D, WONG W. Alertness, orientation and detecti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entional functions in SLA[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1,23(1):103-124.

[13]王秀珍,万方.注意的规律在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启示与应用——关于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注意的问卷调查[J].外语界,2005(2):45-51.

[14]YANG F Y, CHANG C Y, CHIEN W R, et al. Tracking learners′ visual attention during a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in a real classroom[J]. Computer and Education,2013(62):208-220.

[15]DE LA FUENTE M J. Learners′ attention to input during focus on form listening tasks: the role of mobile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4,27(3):261-276.

[16]王琦,杨雯琴.二语习得中的“注意”机制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3-128.

[17]DOWNING P E. Interaction between visual working memor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11(6):467-473.

[18]MADDOCK R J, GARRETT A S, BUONOCORE M H. Pos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activation of emotional words: fMRI evidence from a valence decision task[J]. Human Brain Mapping,2003,18(1):30-41.

[19]TREMBLAY P E, GARDNER R C.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4):505-518.

[20]ROBINSON P. Attention, memory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1995,45(2):283-331.

[21]刘世理.论语言认知中的注意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4):72-75.

[22]GASS S, SVETICS I, LEMELIN S.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tten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syntax, morphology and lexicon[J]. Language Learning,2003,53(3):497-545.

[23]ROBINSON P. Attention and memory during SLA[C]// DOUGHTY C, LONG M.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lden, MA: Blackwell,2003:631-678.

[24]LONG M. Instructed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C]// BEEBE L.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88:115-141.

[25]VANPATTEN B. Attending to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input: an experiment in consciousnes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0,12(3):287-301.

[26]WILLIAMS J, EVAN J. What kind of focus and on which forms?[C]// DOUGHTY C, WILLIAMS J.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39-155.

[27]SACHS R, POLIO C. Learners′ uses of two types of written feedback on an L2 writing revision task[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7,29(1):67-100.

[28]HAMA M, LEOW R P. 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 revisited: Extending Williams (2005)[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0,32(3):465-491.

[29]GODFROID A, BOERS F, HOUSEN A. An eye for words: gauging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incidental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by means of eye-track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3,35(3):483-517.

[30]ELLIS N C, HAFEEZ K, MARTIN K I, et al.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learned atten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14,35(3):547-579.

[31]ELLIS N C, SAGARRA N. Learned attention effects in L2 temporal reference: The first hour and the next eight semesters[J]. Language Learning,2010,60(2):85-108.

[32]DORNYEI Z. Researching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retrodictive qualitative modell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 Language Teaching,2014,47(1):80-91.

[33]LARSEN-FREEMAN D.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200-213.

[34]BARAB S. Design-based research: a methodological toolkit for the learning scientist[C]// SAWYER R.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53-169.

[35]VAN GEERT P. Dynamic system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ome general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7,10(1):47-49.

(责任编辑: 何晓丽)

A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ttention research

ZHANG Li

(CollegeofHumanitiesandLaw,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Attention is not a unitary mechanism, but a complex system which displays instability and dynamic change. Therefore, 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is proposed as a new theory and research framework to r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attention. By referring to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ttention, a detailed elaboration is given on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ttention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nd a discussion of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is also provided. It is proposed that in the study on attention under the dynamic 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real-time investigation and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the dynamic experiment design should be conducted.

Key words:dynamic systems theory; atten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1-0103-05

[作者简介]张丽(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120895)。

[收稿日期]2015-11-05

猜你喜欢
注意
体育公开课,精心准备是前提,两点注意是关键
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应注意“五性”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田径运动健身的注意事项
读书请“注意”!
认知视角下的虚拟现实电影叙事
今天你“注意”了没?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职校女生上体育课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