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2016-12-16 13:53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张伟利赵雅静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产农业

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张伟利,赵雅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张伟利,赵雅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摘要]我国现代农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的制约,成本的提高、资源的紧张与环境污染压力都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农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除了要把握6个重要环节,还要着力实施5个方面技术对策:(1)注重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2)注重构建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体系;(3)注重“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联动以及农业多功能性开发;(4)注重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进高优农业产业化;(5)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乡村农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1.004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则面临诸多新形势与新要求,尤其是遇到了农产品价格作为“天花板”“上有封顶”,农产品生产成本作为“地板”“下在抬升”,资源与环境条件“硬约束”不断加剧等一系列新挑战,其复合性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创新发展[1-2]。现代农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其实施重点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农村创业,要因势利导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村经营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和区域产业体系[1,3],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走产地优化、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突破制约环节,优化现代农业发展途径

(一)农业发展成效突出,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速推进,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为十几亿中国人解决温饱。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31亿t,2008年达到5.29亿t,如今总产量已稳定在每年6亿t水平[3]。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蔬菜人均占有量超过540 kg,是世界人均蔬菜消费量的3.5倍;人均水果消费量超过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20 kg以上;禽蛋人均消费量是美国和欧盟的近两倍;而肉类、禽蛋、水产品的整个人均占有量已基本接近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1)从宏观上看,我国人多地少水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尽管农业GDP的比重正在持续下降,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不可替代作用并没有改变;虽然农民进城就业的现象长期存在,但广大农民是现代社会结构重要基础的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尽管如今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广大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并没有改变。(2)从技术层面上看,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各种生产风险和农村产业结构等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和逐步聚集。尤其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由于资源开发不合理且强度过大,致使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自然资源紧缺的制约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展,这双重压力的加剧,将使保障粮食安全与有效供给的这根弦越绷越紧[5]。与欧美发达农业经济体相比,我国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甚小,特别在粮食生产领域,我国农户的人均经营规模远远低于欧盟和美国,难以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有资料显示,国家发改委曾对2013年我国四大粮食作物的收益成本做过调查,每公顷产值增长0.2%,相应费用增长4%,每公顷平均收益同比下降2.4%,国内生产成本(地板)上涨,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跌,农业生产的空间越来越小,困难越来越大[3]。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突破复合制约

新时期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破解复合制约,并实现新的突破,应把握6个重要环节:(1)坚守耕地红线,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做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原则。必须做到良种引导,技术配套,增产保量,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2)注重提质增效,兼顾节本降耗增产。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城乡消费需求,科学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农村集约化生产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率,着力向三大产业有机融合,扩大多功能性农业效益,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与优质品牌开发经营并提高利润。(3)优化产业布局,统筹环境承载能力。应将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配套农、林、牧、渔、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开发布局,鼓励废弃资源再利用与再开发,促进节能,减少成本,降低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4)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生产要素。坚持把农民创业与经营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驱动力,着力打破制约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环节,突破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路径的依赖;着力深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与农村配套机制的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与资源共享机制的创新,完善粮食作物与大宗农作物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民创业积极性,增强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5)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持续创业。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协同创业,充分考虑农民的发展意愿,有效维护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权益。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导向与优化调控机制复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既要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又要立足于当下因地制宜转型,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6)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强化攻关,集成推广配套技术。力求将现代农业发展从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变为优化生产方式并尽快转移到农产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外源物质要素投入,转变为倡导循环利用并尽快转移到依靠创新农业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从农业生产依赖资源消耗及粗放经营,转变为引领综合开发并尽快转移到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上来;创立一条集“产地洁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一体的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集成创业的产业化联盟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基础平台的建设,力求突破生产过程中重点制约环节的技术要点,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着力解决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修复的技术,力求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着力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与协同创业群,力求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能;着力推进科技示范区建设与家庭农场创业行动,力求让更多的农业先进实用科技进村入户,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农业发展方向与先进农业科技知识。

二、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技兴农尤为关键

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发展上来[6]。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内在逻辑,而且还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并因地制宜,探索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文件,针对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全面部署并系统安排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具体工作:(1)保障粮食安全。着力增强粮食作物生产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粮食安全供应水平。(2)保障丰产增收。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集成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合理延伸农业产业链条。(3)保障优化生产。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统筹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4)保障高效经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着力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复合经营。(5)保障科技兴农。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村科技装备水平,不断强化劳动生产技能培训。(6)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7]。(7)保障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不仅要合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且要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1,3]。进而全面实现产地生态环境良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三大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产品优质安全,务农效益明显提升,竞争实力显著增强等一系列的综合目标。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具体应落实在优良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发、单产水平提升、病虫有效防控、资源循环利用、地力持续保育、面源污染治理、优质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开发、绿色品牌经营等方面。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近年来,人们已经关注到种地与养地结合的重要性。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防控土壤污染与保育地力。就此,必须发挥农业优化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土地产出率,使种地与养地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过程中得以有机统一。虽然我国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由于受农业生产收入导向与经济效益的驱动,区域单一化或者简单化的种植结构越来越普遍,主要作物的连作面积也正在不断扩展,造成种地与养地在很大程度上的脱节,以及土地养分的补充不足。如我国东北地区连年大面积种植玉米,近年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以往具有良好固氮作用与肥田优势的大豆作物种植面积不断缩减,打破了曾经可以互补优势的玉米-大豆轮作系统的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1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等3个省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66.7 hm2,其现有种植面积则已经是大豆的3.6倍,东北地区每年的玉米总产量早已经突破了7500万t,其产量高于大豆总产量的15倍之多[8]。专家们指出,当人们满怀丰收喜悦从黑土地上大量运出玉米的同时,却忽视了大豆固氮又可培肥土壤的作用,失去了耕地自然耕作过程中对地力的有效保护,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进而导致黑土肥力的下降以及不同程度的退化,由此将要付出巨大的生态恢复成本与地力保育代价。事实上,地力恢复的种植制度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采取耕作与保护联动措施,力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作物互补作用以保障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就全国耕地质地与布局而言,相关专家则建议要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重点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模式,要在黄淮海农村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种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双季稻-绿肥(或水稻)-油菜种植,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模式,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制度[8]。同时要构建产业间循环链条和不同层次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注重发挥农牧有机结合的优势互补作用,尤其是要重视农业微生物对土壤养分分解作用。实践表明,农业微生物可促进种养业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消解进入土壤系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废弃物,促进进入土壤系统的各种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应优化设计合理的链接环节,使之保持有序通畅,以期充分发挥农业微生物分解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的独特功能[2,7]。

(二)深化实用技术研究,合理构建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意义在于,既要保障现代农业的高效性,又要保障现代农业的持续性。同时要着力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筹,着力于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协同。力求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保障食品安全供应,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结合我国国情,现代农业如何转型提升和转变发展方式,主要应考虑将现代农业技术先进性与传统农业耕作精华性有机结合,深化现代生态农业研究。为此,应因地制宜构建6个富有成效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构建高产高效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重点培育高产、优质、高效及名特新产品,并改进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计划分片地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我国目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为攻关与创建重点,将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与集成推广成熟实用技术有机结合,推广绿色增产模式,着力提高单产水平。

2.构建生态安全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经营系统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集成推广[6]。这种农业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资源高效利用的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高效循环利用技术、节能农业精耕细作复合技术、循环型节约优化链接技术、可再生资源的直接还田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农业生产体系污染物减排技术,并因势利导进行集成创新与整合推广,提高高效生态农业与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

3.构建高效便捷型现代装备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制定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的支持政策,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便捷设备与核心技术。主要围绕大宗农作物生产,研发并推广应用高效的机械化装备及集成配套技术,着力发展可供组装、调节、适应多种作物生产要求的灵巧轻便化农业机械,并针对不同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作物,按照高优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创新开发并集成应用一批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力求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农田管理与劳动作业[8]。

4.构建产品优质化现代加工技术体系。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与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尤其要推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食产品的加工与开发。力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改造升级,重点建设并发展一批高优农产品加工与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与效益增值幅度。除粮油产品加工技术转型升级之外,要完善提升农、林、牧、渔、菌等行业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全面推广加工企业标准化工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和循环化利用有机集成。

5.构建流通快捷型现代产品营销体系。应顺应新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农产品流通管理机制,尤其要创新农产品经销的电子商务平台,注重信用经营与高素质人员的配备,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有效形成覆盖面广、流通力强、质量高优、时间快捷的全方位均衡的农村物流网络。就此,要注重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完成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并保证传输的安全、可靠、及时、快速。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优化配备农村电子商务体系运行的基础硬件设施,全面搭建有助于保障整个体系运行的硬件基础平台[8]。

6.构建种田养地结合型地力培养体系。长期农耕实践表明:农田保育与合理轮作换茬是维持地力常新的基本方法与主要措施,这也是维持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有效种植方式的精华。很显然,农牧结合与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转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废弃物,使之变废为宝,防控面源污染,而且可以使种田养地得以有机结合。实际上,不同作物的有序轮作、合理休耕以及间作套种、品种混播、秸秆还田等多熟种植制度,既有利于农业用地养地相结合,有效保障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又有利于“藏粮于土”的目标实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1]。

三、强化管理对策,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一)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实施转型升级战略

我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以及进一步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型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是统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者优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为我国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系统是一个满足现代人的食物结构、生产与生态两者兼顾而且能够持续发展的健康农业生产体系。很显然,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无疑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划分了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注重强调了因地制宜与因势利导、优化布局;注重强调了生产优先与统筹兼顾、环境友好;注重强调了种田养地与土壤保育、持续发展;注重强调了废物利用与循环再生、资源节约;注重强调了融合发展与有效衔接、树立样板;注重强调了农牧结合与有机培肥、防控污染等诸多方面重点工作。为新时期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区域农业的成功经验表明,生产发展与生态修复是一个统一体,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同步实施。关键环节在于如何寻求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结合点,采用使两者同时受益的复合技术。如美国着力集成推广保护性耕地技术,以求有效防控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沙尘暴。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则在大面积推广小麦-苜蓿(豆科牧草)为主体的粮草轮作制度,以防控土地退化与产量下降。在俄罗斯、印度、以色列等国也在有序休耕,推行田养地、水肥一体、节水农业等,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我国广大山区,尤其是黄土丘陵地区,着力探索与建设既保土保水,又有利于高产增收的水平梯田,力求做到植被恢复-地力恢复-农业生产力恢复的有序递进,使防控山地水土流失与流域循环农业开发紧密结合,促进双向互补发展。就宏观发展策略而言,农业的转型升级要关注我国广大中低产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应更重视生产与生态之间协调关系,以高效优质的生产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驱动环境保护并推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推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不同区域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相关单位向全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征集到了37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或生产实用技术,通过研讨与比较,专家们遴选出十种具有不同区域代表性且经过生产实践检验的生态模式与配套技术,并要求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农业部推荐的十大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9]。以科技兴农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使科技进步的要素注入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且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的整体性优势与多功能效应,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二)强化经营管理对策,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实践表明,现代生态农业包含多个生产层次的产出,是一个优化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种养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使种植、养殖、加工与农业各个系统耦合,形成多层次的现代化综合农业系统。通过合理配套,优化内部链接,构建一个生产技术先进、设施装备优良、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格局。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现代化,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协同发展,以利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资源持续合理利用及其统筹保护生态的整合目标,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功能互补。以着力解决好地怎么持续耕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地少水少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优良的特色生态农业现代化道路。

就经营管理对策而言,必须注重5个重要环节,力求从根本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1)注重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以及集成推广应用。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刚性需求在不断增长,与农业争地争水的矛盾也将不断加剧,同时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不仅将会陷入“地越长越瘦,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来越高”的被动局面,而且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都将亮起令人担忧的“红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必须改变“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重点选育利用率高与抗逆性强的品种并配套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必须强化农村畜禽养殖过程污染综合治理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种植与养殖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力求构建有效经营体系并取得实效。(2)注重构建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体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标准化规程,构建高优化生产体系,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全力推动国家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创建工作,实施精准化施肥与高效化用药技术,防控过量用药与残留超标;另一方面要健全监管工作,构建统一的监管平台,实施农资使用与去向监管,统一经营登记,统一实名购销,力求做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3)注重“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联动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综合开发。力求在我国有限的农田上实施科学经营,既要产出高效又要增加农民收入。很显然,单单依靠提供初级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农业作为初级产业,必须“接二连三”,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互动,尤其要注重加工技术研发,使产品变为优质商品,扩大产品销售半径,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同时要做好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使农村既能提供大宗农产品,又能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还可以开展休闲观光产业,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展各类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尤其要实施产业耦合联动,延伸开发链,完善供应链,健全产业链。以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创业环境,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实力。(4)注重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推进高优农业产业化。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测算最佳经营规模,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利益最大化。就福建省而言,农民户均经营耕地不足0.2 hm2,小规模农户仍然经营60%以上的耕地,集中连片6.67 hm2以上的规模经营不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0%[10]。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优势不强。为此要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土地,用规模化经营与机械化生产来降低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使农业经营获得比较满意的收益。同时要关注规模经营适度性,必须因地制宜把握好“度”,不可盲目追求“规模”。(5)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乡村农业转型升级。长期以来,人们仅仅依靠不断加大外源物质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维持农业的增长和农业的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逐渐显现,投入越来越多,而产出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同时也带来农产品质量下降、土壤板结、肥力退化、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因此,应着力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尤其要善于借助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成果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带动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应尽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两块“短板”,促进转化平台的构建、创业链条的铸造以及优势产业集群的创立。

[参考文献]

[1]王迎春.调整农业结构以转变促发展[N].农民日报,2015-08-27(02).

[2]孙晓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哪里[N].中国食品报,2015-09-02(06).

[3]范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N].学习时报,2015-09-21(01).

[4]瞿长福.准确判断中国经济不能忽视农业指标[N].经济日报,2015-09-06(03).

[5]宋洪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5(2):7-10.

[6]乔金亮.要让农业生产充分循环起来——访中国农科院农业区划所专家王迎春[N].经济日报,2015-08-28(15).

[7]孙雷.坚定不移加快转变上海农业发展方式[J].科学发展,2015(6):87-92.

[8]陈诗波.强化科技创新为农业转方式插上翅膀[N].农民日报,2015-08-26(01).

[9]中国土地信息网.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你需要了解[EB/OL].(2015-05-20)[2015-09-09]. http://www.zgtdxx.com/NewsView657.html.

[10]翁伯琦.发展生态农业应做好哪些工作?[N].中国环境报,2015-10-15(02).

(责任编辑: 林小芳)

Studies on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ENG Bo-qi, QIU Xiu-li, ZHANG Yan-fang, ZHANG Wei-li, ZHAO Ya-jing

(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China)

Abstract: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modern agriculture. Per capita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approached or surpassed average world level. Howeve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has been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and quite a few restricts. Higher costs, resource shortage and stress by polluted environment are barriers agains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n order to realiz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patterns must be changed. Therefore, five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onducted as follows.(1)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iques should be enhanced.(2)Standardiz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built.(3)To summarize,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multifunction agirultural development.(4)Appropriate agriculture scale oper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high-yield and excellent-quality farming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continuously.(5)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hould be intensified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Key words: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1-0017-06

[作者简介]翁伯琦(1957-),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经济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15,2012BAD14B03);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0NZ0002)。

[收稿日期]2015-10-23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