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 山东菏泽 274000)
浅析《学记》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学思想的一致性
王 梅
(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 山东菏泽 274000)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视角来审视和重温《学记》,发现其蕴含的极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倡导,对理解和指导我们当前的幼教改革实践很有现实意义。对比分析《学记》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教”为“学”服务、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的独到见解,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是幼教改革的宝贵教育资源,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传统教育本来面目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学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学思想
《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体系比较完整的专门论述教学问题的著作,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晚期。它对先秦儒家学派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奠定了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2012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学前教育领域较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其旨在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时隔两千多年,两者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在教育理念方面竟也呈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本文从两者均蕴含“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均以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均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三个方面对两者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和探讨。[1]
在讨论教学思想时,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为中心,还是应以“学”为中心?《学记》主张:“教”为“学”而设,并服务于学。这从《学记》的名称即可看出。这样一篇研讨学校教育的著述,不叫《教记》,而是取名为《学记》,是否在标题中就已经暗含着“教以学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学记》开篇又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一次突出了“学”的重要性。这之后,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才始言“教学”的问题。然而,虽然字面上是说教学,《学记》通篇还在反复的强调“学”。遍观这篇短短1200多字的文章,论及学习的就达二十几处,这充分凸显出《学记》关于教学活动应以“学”为中心的思想。
另外,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就对注入式教学提出了批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意思是说,有些老师只知诵读课文,有的往往简单地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有的讲解急于赶速度,甚至不顾学生能否接受。这就使学生不能按自己的实际和愿望有效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才智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学记》是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在此基础上它还进一步对教师提出了“三要”和“三不要”原则:“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强调要“道、强、开”,而不要“牵、抑、达”。这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前进,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该不断地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而不是压抑他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得出结论。
这与《指南》中所蕴含着的幼教改革新理念——“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是相吻合的。《指南》认为,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幼儿教师应从传统课堂上的“独裁者”、“控制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观察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应通过营造民主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通过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并让幼儿学会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2]
由上可知,《学记》和《指南》在“教”为“学”服务的理念上达成了一致。
《学记》中“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说: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察一次。第一年考察分析经文章句,选择并确定自己的志愿;第三年考察能够专心学习,是否乐于同朋友相切磋;第五年考察能否广泛地进行学习和能不能亲近师长;第七年考察能否评论学业及选择朋友;达到了标准就叫做小有成就。到了第九年,能触类旁通,牢固地确立了志向,而且不再违反教师的教导,这就叫大有成就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记》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仅有智育方面像“博习”、“论学”方面的考察,还有德育方面的“亲师”、“取友”、“辨志”、“敬业乐群”方面的考评。
其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意思是说:老师平时教授正课,课后必定要有家庭作业。不学习操琴,不能调正琴弦;不学唱诗歌,不能掌握吟唱的节拍;不学做各种杂务,就不能遵章守礼。不乐意从事这些技艺的练习,就不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正课。这里所讲的“正业”就是学校规定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主课,当时主要指琴瑟、诗文、礼仪等等。“居学”是指在主课之外学生还要自学,当时主要指杂曲、歌咏、洒扫、应对、进退等。从这里我们看出《学记》是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育、美育和体育的。[3]
其中“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意思是说:所以古代君子的求学,入校上课时固应专心学业,课后休息时亦应广泛自如地学习。这里所讲的“藏”就是学生入学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息”就是休息。总起来看,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是专心致志、刻苦修炼;休息的时候就应该尽兴的玩耍放松。这其中就包含了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思想萌芽。
这一点也是和《指南》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契合的。《指南》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提出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正如原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者的明智、技巧和艺术,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
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里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正因为认识到“心之莫同”,所以教师只有“知其心”,才能“长善救失”。从心理学上来说就是,就是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个性心理和学习心理差异为基础,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差异,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内在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指南》认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要求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要遵循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散发出应有的生机和生命活力。
《学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其精华,特别是将其与《指南》的学习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的新理念,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幼教改革的实践中去。
[1]张传燧,周文和.《学记》教学艺术思想探微[J].教育评论,2002(5)
[2]于东河.“修学”与“游息”——读《学记》札记[J].泰安师专学报,1995(3)
[3]高春华.《学记》注译[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表一
只有打好家庭教育的底色,才能勾画出学校教育的美好蓝图。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所应当接受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于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建设中。
1.政府加强理论研究,贯彻新的教育观念
(1)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贯彻切实有用的教育理念,像抓学校教育那样抓家庭教育;
(2)设置留守儿童之家,为父母在外、家中监护人没有辅导能力的孩子提供课后的作业辅导以及知识巩固;
(3)开展家庭教育研究会,可邀请家长、老师和专家团体,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有效措施
(1)学校与村委会合作,创建教育观念传播小组,深入每家每户,宣传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
(2)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群,及时同在外打工无法与孩子交流的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使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情况,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宣传家庭教育的理论,改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状况;
3.学校建立帮扶机制,大学生义务支教
(1)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设立家庭教育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专门的指导人才;
(2)我们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支教过程中不仅是锻炼了讲课技巧,学习了讲课经验,更是为了给当地的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在除了寒暑假期间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师资缺乏的乡村小学,为这些学生带来知识以外,还可以提出申请,建议陕西师范大学同偏远地区中小学建立帮扶机制,每年定期输送优秀的学生支教,为缺乏师资的学校提供稳定的知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