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培育“新动能”
主持人:陆 一
嘉 宾:辜胜阻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南存辉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开场白: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供给侧改革,就是放手让企业家创新,从供给方入手去除过剩产能、培育壮大新的发展动能。这对企业家意味着什么?企业家如何创新?2016年3月5日,“历史关口下的企业抉择——2016第十八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在北京举行。下面,我们请几位与会嘉宾谈谈供给侧改革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我们遇到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主持人:首先请辜胜阻先生谈谈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词是什么?存在的困难和误区是什么?
●辜胜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新的亮点就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分为三个关键词,有三大任务。首先是结构。供给侧的结构矛盾非常明显,既要做减法,同时也要做加法。做减法就是三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做加法,比如说补短板,所以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结构,供给结构要优化。第二个关键词是供给侧。供给侧是要转变成要素驱动,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型创新驱动。第三个关键词是改革引领。通过改革来引领,通过改革实现制度的供给。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任务则是,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侧创新驱动,还有通过改革引领来提高制度供给。
目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去产能,比如说煤炭、钢铁,去产能对地方政府来讲意味着税收的损失,对社会来讲意味着就业减少,对银行来讲意味着贷款减少,所以它是一个难点。二是成本,现在供给侧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成本太高,融资成本特别高,解决融资是个问题。三是创新,创新不仅是要有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金融支持,资本市场不好,企业肯定不可能有很好的技术创新,所以一定要有金融创新。
供给侧改革要避免三个方面的误区。首先是不能把供给和需求对立或者是剥离开来。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相依存的。第二个误区有人认为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早就有了,邓小平最初的经济改革就是农村生产责任制,典型的供给侧改革,靠制度的供给,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第三个误区是简单认为供给侧改革是要扩大供给或者淘汰过剩产能,这只是一个方面,不是一个完整版的供给侧改革。
要使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落地,需要依靠三大主体。一是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家,供给侧改革要靠企业,所以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要依靠创新的主体,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科技,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就是官员的积极性。政府官员要主动作为,善谋勇为,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这太重要了。
●主持人:贾康先生在供给侧尤其是制度优化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请贾院长介绍一下供给侧概念的由来,对于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贾 康:很多朋友说供给侧这个概念听着挺陌生,确实是这样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前几年反复说到的扩大内需,都知道讲的是鼓励需求,特别是这几年反复说的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消费需求,现在一下冒出供给,实际上在经济学的认识框架里面,需求和供给谁也不能脱离谁,政府发挥的作用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调控的过程。
过去经济学理论认识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实践经验,相对成熟的是需求侧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当然就有跟它对应管理的概念,经济学过去都有,只不过一般人、社会大众更熟悉的还是扩大内需、总量型的需求管理等基本概念。需求最简单的就是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实现政府职能应该体现的弥补市场缺陷,它的内涵假设是只要政府针对市场缺陷实施反周期,剩下的结构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了,它由市场竞争中的要素流动,结构问题就解决了,就不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者在供给侧做那么多详细分析和对策设计了。这当然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这样一个认识框架在凯恩斯革命以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缓和我们过去所说的十年左右必定出现一次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的供给侧,首先改革上是制度供给为龙头,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际生活里面带来一个挑战,过去说需求管理的时候,是让市场充分起作用,结构问题市场就解决了,现在不行,必须守正还要出奇。守正要充分认识、适应、尊重市场规律,先把自己的立足点摆正,这是人类社会到了市场经济发展时的共性规律,必须认同这个共性规律。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出奇,我们特定的历史条件,国情的制约,发展的挑战,必须寻求创新来实现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发展怎么样出奇,当然就是我们要面临复杂的问题,怎么样去优化结构,这在中国是系统工程,是从眼下一个一个年度的调控对应到中长期的全面小康和以后中国梦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借鉴了原来的供给学派一些积极的因素,但决不是简单的照搬,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照搬美国供给学派减税为主的主张,这个想法太狭窄了,我们借鉴它积极的东西,我们处理的是宏大的现代化系统工程,我们过去改革开放的过程其实都已经在供给侧发力了,实际在概念上更清楚表述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继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有更清晰的指导思想,更明确的概念来推动供给侧的创新,守正以后出奇,继续我们的超常规发展。
供给侧结构的关键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以及制度和管理等。这其中,尽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受到了很大的制度空间、制度环境等约束,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供给约束,激发出科技创新的潜力,才能真正走通创新国家的道路”。供给侧改革效率的提升不能单单依靠市场,同样也不能全部寄托在政府身上,“要把市场和政府结合好,而且这个结合绝对没有什么公式,对整个市场来说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创新”。
●主持人:请南董事长谈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来讲意味着什么?降低成本在供给侧改革中调动企业活力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南存辉:民营企业更重要的课题在于观念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抓住了当前整个经济转型过程当中企业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非常切中当下的时弊,会对我们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推动。随着今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改革的推进实施,我们应该做到制度规范上的宽进严出,进一步促进政府执政、企业扶持、市场监管之间的相互制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来讲是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降成本对于调动企业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倘若成本降不下来,实体经济的运营将会是非常危险的。相对国外,我们制造业的资金成本、物流成本、土地成本优势已不是特别明显,而这些方面都迫使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一再受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制度的有效供给,通过降税、降费等来适当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需求侧理论本质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供给侧理论则更多的是要通过跨界融合和科技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之下,制造业要想实现精品化生产和结构性改良,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树立发展的信心,制造业要找准定位,做好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坚定不移抓住机遇。
第二,做好两个“坚定不移”,一个是坚定不移围绕实业创新驱动;另一个是坚定不移以人为本,让每个优秀的人才作为创新主体,把他们每个具有创造力的细胞都发挥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多进行价值分享,多搞股份制改造,多搞创客,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第三,我们正在推进全球化战略、智能制造战略和并购整合战略,通过并购整合推动企业走出去,真正融入全球市场,整合国际资源,实现全球化发展。
第四,从产品性能、质量、服务等方面严格把关,推广“精品”工程,有效控制成本,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