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工匠精神”
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进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在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谈起近20年前他在欧洲一家企业参观的经历:一位技术工人浇筑的镁条粗细均匀,一丝缝隙都没有。
“机器都没他做得好!”谈起当时的场景,总理连连感叹,“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告诉我,这位工人的收入和他本人的收入一样多。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
李克强进而强调,装备制造业不仅要提升标准和质量,更要从根本上解除对创新思维的束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生产理念,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
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付诸实践?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李克强说,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一方面要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管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让制造业蓬勃发展。”
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Calls for "Artisan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