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进入网络空间后

2016-12-14 03:10李楠
博览群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文学作品空间

李楠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社会”的概念。所谓“网络社会”,是区别于人类生存的地方空间的一种网络空间,它由电子交换的回路组成,并由节点和核心连接起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要素。“网络社会”以虚拟空间的形式出现,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新空间。这一新空间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毫无疑问,文学作品也会进入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没有地域之分,它容纳了世界范围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有的早已经历千百年传承,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社会中出现了“会说话”“会跳舞”的文学作品。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超媒体、超链接等词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们是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即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将多个文本、音频、图像等元素组织起来的方式。“会说话”“会跳舞”的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技术完成的,以《三国演义》为例,一部《三国演义》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影视版、动画版、插图版、音频版等多种版本,超媒体将文字与图像、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文字、音乐、图像都会伴随《三国演义》的情节发展而来。不仅如此,当读者想要欣赏一些古典诗词,只要下载一个古典诗词应用软件,朗读、音乐、图画、原文都会随之而来;当读者想要浏览一些古典文化知识,只要进入相关公众号,古代知识、古人智慧就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只要轻轻一点、简单一划,相关信息便呼啸而至。可以说,网络社会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它不仅增添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内在含义。

网络社会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泛的解读视角。在网络社会中,读者可以从一个空间跳跃到另一个空间,从一个文本连接到另一个文本,这种互文性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角度,使文学作品充满无限可能性。粗略统计一下,单就百度百科中《三国演义》一个词条就有140余条超链接,点击某一条链接又能出现很多个超链接,不断生发以至无穷,这就使一千个读者不只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网络社会非线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阅读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为文学作品搭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

网络社会中的电子版文学作品较纸质版本更便于阅读。网络空间的产生打破了传统书店、图书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阅读不再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同时,它也减轻了人们在经济上和携带重量上的负担。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纸质版文学作品以及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思维模式上的转变成为传统文本必须面对的课题。

毫无疑问,网络社会的崛起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读者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但网络社会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权力的制约。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与权力有密切关系,卡斯特尔在福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网络空间的权力问题。卡斯特尔认为网络空间以其特殊的组成方式、节点和核心配置,早已设定了隐形的框架,其中的因素都受到网络空间整体性的制约。网络空间中的文学作品的确面对这样的情况。

针对网络空间中“会说话”“会跳舞”的文学作品而言,在多样化传播的同时也在肢解着文学作品的内涵。读者的感受力被更多的图片、音效、影像所左右,因为配乐、配图的文学作品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设置者的主观情感,它们虽然能提供给读者直接的感受,但也限制了读者本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诗歌所具有的格律、形象、意境、情感等因素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需要读者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这种感悟往往是由心而发,而非被外物所左右,因此以格式化的空间设置来为其添加图像、音乐等元素,难免会破坏诗歌的意境,导致读者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图片和音乐之中,而非自己的独特体悟之内。就小说而言,网络空间软件配置的固定叙述模式决定了读者很难在其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试看《红楼梦》第三回,对贾家三姐妹的描述:“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曹雪芹精致细腻的描述性语言仿佛在充满动画、图片的网络空间中失灵了。再看曹雪芹对王熙凤的精彩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如此着装打扮、如此体态形貌,网络空间无论如何也无法逼真地塑造出来。可见,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空间会造成讀者只关注故事情节的弊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因素在这个空间中黯然失色。

网络空间为文学作品解读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与无限的可能性相伴的则是阅读的分散性,读者通过超链接、超文本的模式穿梭于不同空间中,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辅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品,但它也会分散读者的关注点。在超链接的作用下,读者很可能忘记了阅读的初衷,被导向到与原初文本相去较远的因素之中。阅读的分散性使解读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还会出现过度诠释的情况,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内涵及审美要求,无论何种阐释都不应脱离本质而过分诠释。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确需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和了解它的内涵及意蕴,但若一味追求新奇视角,难免会陷入舍本逐末的危险。

网络空间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读者可以任意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也可以尝试对人物、情节作出新的改写,再创作出一部属于读者个人的文学作品。因此,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读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网络空间中,文学作品变得不再神秘,更不再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楷模。这是对传统地方空间中平面阅读和创作模式的一种突破,读者和作者不再是不同层面的两类群体,他们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融合为一个人。这种突破当然有值得提倡的一面,但若一味强调突破、过度追求创新,则会走入随意曲解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的怪圈,同时这种趋势也在瓦解着传统的阅读和创作方式,使其缺乏连贯性。

卡斯特尔提出“网络社会”概念之时,网络社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时代发展至今,网络社会早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可以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网络。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在网络社会中也散发出它的异样光芒,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无论对科研工作者还是对文学爱好者来说,网络社会都为人们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网络社会崛起的意义,并对此抱以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的出现对文学作品的不利影响,理性面对网络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给优秀文学作品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始终保持对文学作品美的感受,令传统文学散发持久的魅力。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文学作品空间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