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宋元祐年间建立的千年古县。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遗存众多。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战发生在这里,形成于8亿多年前的灵璧石位居全国四大名石之首,是举世闻名的“磬石之乡”、“奇石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称。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灵璧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灵璧磬石线刻就是历史和自然所赋予的瑰丽民间艺术。
一、灵璧磬石线刻的历史渊源:
灵璧磬石形成于晚元古代震旦纪期间,距今约8亿多年,属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磬石产地在灵璧渔沟磬云山,其色清润,滑如凝脂,其声清越,古代诗人吟咏:“声如青铜色碧玉”。《词源》记载:“磬石、山名,在安徽省灵璧县北,泗水之南。”《尚书·禹贡》云:“泗滨浮磬”即此。其山出石,可以为磬,其声清亮,多供乐府之用。灵璧磬石线刻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当时皇家即开始采用灵璧磬石制作特磬,开创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晋书》、《宋史》、《文史》等史书记载历代皇家采灵璧磬石以为编磬,用于宗庙祭祀、宫殿宴享、朝聘礼仪活动中。目前,可靠证的殷墟出土的虎纹磬就是灵璧磬石制作。如今,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现代人对灵璧磬石普遍存在误区,将其与灵璧奇石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他们同属灵璧石,但灵璧奇石专指自然造型独特的巧石,而“磬石”是指磬云山南麓古磬矿所产的片状灵璧石。厚度多在50公分以内,质地柔软、组织均匀、肤表细腻圆润,经人工开采,打磨、抛光、色泽漆黑如墨玉,扣之金声玉振、余韵悠长,极具美学价值。是雕刻各种人物、鸟兽、鼎彝、茶具、文具等磬石工艺品的特有石料。灵璧磬石线刻源远流长,保留了古代皇宫制磬技艺,延承汉代石刻线画,以及古代圆雕、镂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种工艺,特别是玉雕精髓。千百年来,灵璧磬石线刻技艺多由民间能工巧匠代代口传心授,作为中国古老磬石文化的一种延续,它见证了中国磬石文化发展演变史,也浓缩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民间雕刻技术精华。
二、灵璧磬石线刻的艺术特点:
灵璧磬石线刻是从圆雕、浮雕等多种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古代白描画和壁画的精髓,而刻在石板上的线条画,也就是平面雕刻,众所周知,线是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也是中国绘画的筋骨,历代艺术家运用风格各异,生动活泼的线条,来表达对宇宙万物的情感,留存的传世之作不胜枚举。如现今遗存在灵璧县渔沟镇磬云山北麓的宋代摩崖石刻和从萧县、砀山等县区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构图饱满,线条简练流畅,无不展现了当时古代高超的磬石线刻艺术。同宣纸线条绘画相比,灵璧磬石线刻独具自己的特点。以刀代笔,以石代纸,是线刻的基本材料,线的变化、灵动,不同于西方的点、面、光。整体上讲,灵璧磬石线刻分为两类,一类是是纯线条刻法,多以人物画为主,刻刀以中锋为主、人物衣纹多采用铁线刻和游丝刻法。纯线刻讲究线条的流畅度,要体现出飘逸灵动之感,圆润柔劲之功,节奏和韵律之美。第二类是立体线刻,多以动物画为主。这种刻法是在纯线刻的基础上,融合、提炼而更富有立体效果的刻法、工序相对繁琐。雕刻中要采用虚实相生与留白的手法,做到线条粗细结合,灵动而不失呆板,流畅而不失厚重。
三、灵璧磬石线刻的技法心得:
灵璧磬石线刻又称石板上的绘画艺术,仅仅懂得技法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笔者耕石近二十载,先后拜访诸多前辈精英和能工巧匠,观摩了大量永乐宫和法海寺的壁画,汲取敦煌、莫高窟的人物绘画,在长期的历练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1、灵璧磬石线刻的纯线条刻法
对于灵璧磬石线刻中的纯线条刻法,笔者认为:刻前要把所刻内容,先复制在石板上这叫模板。接下来就是运刀,线刻也如书法一样,以中锋为主,多采用双手握刀法,逆峰行笔,这有利于线条走向力度,也不会把原先的图稿抹掉,当长线条不能一气呵成时,连接处要注意不能出现折笔,总之线的圆润是贯穿整幅作品的主线,要根据人物线条的需要更换刀。其中,五官是人物线刻中最重要的表现对象,它关系到面部的整体表情,刻时要做到虚入虚出,突笔入虚笔出,通过刚柔粗细,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服饰的线条亦可结合侧刀法。近年来,笔者陆续刻了一些《维摩诘演教图》、《簪花图》、《十八罗汉图》等古代经典的白描作品,反响不错、具有收藏价值。
2、灵璧磬石线刻的立体刻法
对于灵璧磬石线刻中的立体线刻,笔者近几年来尝试了十二生肖等动物的仿真刻法,同前面一样,刻前先把要刻的图案拷贝在磬石板面上,复印好底稿后在开始雕刻。通常一件35厘米的作品至少要30小时才能完成,这是需要一定耐心,还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方能完成。在刀具的运用上,主要以尖刀、平刀和披刀为主,原理上和苏州刺绣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动物毛发的处理要富含动态和表情色彩。为此,在毛发处理上,笔者多采用“游丝”刻法,即入刀轻、收刀轻、力度用在中间。连接处要笔断意连。毛发处理要注重自然,轻盈,呈游丝状态,线条不能过硬。局部需要多次的重复刻,这主要是加强结构的层次感和主体写实感。这和苏绣的针法基本一致。作品完成后,还要纵观整体效果,看阴暗的过度是否自然、和谐。由于动物线刻是仿真刻,更要注意动物的神态刻化。在眼神的处理上,笔者采用“点刀”刻法,单手握刀,轻击眼部结构的变化,从而表达动物的从容与安详。瞳孔以圆点重笔刻画,俗语说画龙点睛即如此吧。总之,惟妙惟肖是对动物画的最高要求,要有呼之欲出之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
3、灵璧磬石线刻的着色
灵璧磬石线刻的着色是最后一个环节。对色彩的搭配,首先要懂得矿物质颜料溶于水的变化,几种色彩溶于一起的化学反应,最好选择丙烯画颜料。此颜料干后不易褪色。经多次反复调和后,再用毛笔敷之上去。总之,要以自然为法度,所谓虚实相生,美不胜收。同时,留白处还需刻上与之相关诗文佳句,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情趣。这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画诗意美的精神理念。2012年,笔者所创作的磬石线刻《卧虎》、《母子情》在中国海派玉石雕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和“优秀奖”,这是灵璧磬石线刻首次与传统玉雕同台竞技,并在全国雕刻大赛中获奖。
四、灵璧磬石线刻的发展和现状:
灵璧磬石线刻从远古走来,既体现了古代宫廷文化又展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的辉煌艺术成就。在封建王朝时期,灵璧磬石线刻因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深受皇亲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喜爱,一直兴盛不衰。至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民间艺人流连失所,一度停滞发展。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制磬和磬石线刻艺术的发展,先后建成磬石开采厂和磬石工艺厂,培养了大批制磬和磬石线刻艺师。特别是近几年,恢复了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磬石线制作,又分生了诸多工种,如:制磬、线刻、碑刻、浮雕、圆雕、雕塑、制作砭具等,尤其是磬石线刻和微雕创作,堪称一绝。磬石线刻作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灵璧磬石线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8号,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四国,赠送给乌拉圭总统穆希卡国礼就是磬石线刻“金陵十二钗”石琴,一曲茉莉花,扬起了中国风。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伴随着正反两面,作为灵璧磬石线刻的主要材料,灵璧磬石属不可再生稀有矿藏,近年由于无度开采,将许多音韵绝好的磬石材料,加工成劣质产品对外销售,使得这一珍贵原料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制磬、磬石线刻技艺渐渐被机器、电脑等工具代替,使传统工艺逐渐丢失。目前纯手工制作和雕刻传承人甚少,处于濒危状态,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支持。近年,灵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磬石线刻的保护,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单位和有关专家为成员的保护小组,对磬石线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订了保护计划,进行了详细分工,使灵璧磬石线刻得到了有效传承,磬石线刻的保护也更加深入人心。自2010年开始,灵璧磬石线刻作为安徽省名优产品,多次被选送参加世博会展出。
今天,作为一个灵璧人,我们不能辜负大自然赋予灵璧人的独特的宝贵资源。要合理的运用开发这一神奇之石,和石板上所流动的线条韵律,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
磬石壶(15x9cm)
磬石线刻《金玉嘉瑞图》[90x25cm]
作者简介:
赵君,安徽灵璧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