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纪录片科学知识传播策略

2016-12-14 17:34王禹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王禹

【摘要】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正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科教纪录片作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重要的渠道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受众本位”思想在纪录片创作中开始不断加强。科教纪录片《探索·发现》栏目注重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将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严肃的科学类知识以更具亲和力、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知识性中融入趣味性。

【关键词】科教纪录片;题材深度挖掘;表达方式创新

《探索·发现》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后推出的第一批科教电视节目,于2001年7月9日正式开播。14年来,《探索·发现》一直遵循“在未知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重新发现”的宗旨,共制作播出纪录片3000余集,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大型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类记录片栏目”[1]。

一、深度挖掘题材

《探索·发现》题材类型主要分为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两大类,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故事,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与人物命运,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凸显民族特色

《探索·发现》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中国的文化大观”,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展现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我国渊源的民族特色。如在2014年端午节期间,在各大频道栏目激烈争夺电视市场的时候,《探索·发现》播出人物专题纪录片《屈原》,从容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让观众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能享受一份蕴含着浓厚历史的文化大餐。这一节目的安排,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策划意识,也极好地迎合了观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既亲和又不失风雅。在2015年,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节目推出了《历史不容忘却》、《丧钟为谁而鸣》、《红色记忆·大别山深处》、《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列纪录片,讲述中国的抗战岁月故事。

2、广罗世界文化

在立足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发现》节目还注重放眼全世界,树立全球意识。2002年,节目推出了长达128集的《极地跨越》。这是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合作举办的一次大规模电视活动,摄制组驾驶6辆越野车,历时8个月,从南极出发,自南向北,穿越整个美洲大陆,途径19个国家,到达北极终点。且此系列节目采取了半同步方式播出,让观众第一时间跟随创作者的脚步,探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次系列电视活动,帮助“中国人走世界,中国人看世界,中国人说世界”,让中国人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创新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了解世界。同时在享受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带来欢愉的同时,体会纪录片制作者的探索精神与行动魄力。

3、节目系列化编排

《探索·发现》的节目大多以系列节目的形式播出。2015年,《探索·发现》共播出370期节目,其中系列节目340期,占全年播出节目量的92%。最短的系列节目仅有2集。5月份播出的系列纪录片《手艺》第五季达到23集,《考古探奇》、《2015考古进行时》系列节目全年穿插播出。系列节目主要以考古发现、历史揭秘为题材内容,每集叙事完整且相对独立,集与集之间以时空顺序或逻辑关系进行衔接,从而形成完整的系列节目。这样的制作方式,可以帮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节目所要传达的知识内涵,形成完整且有序的科学知识框架。此外,节目的系列化制作,提高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为节目本身收视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创新叙事手法

《探索·发现》主要向观众传递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类的科学知识,与其同类的纪录片相比,《探索·发现》更注重内容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摒除单一、枯燥的陈述式讲授,而是通过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故事化的手法,将知识以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传递出去。

1、设置悬念

不难发现,在《探索·发现》的众多期节目中,多采用悬念式的开头。悬念的设置,不仅是衡量故事精彩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引起观众好奇、提高节目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在15年12月24日播出的《古越谜踪》的开头,制作者就为观众制造了悬念:“自景区成立以后,原本不多的山民早已搬迁到了山外,大山深处静寂已久,怎么突然会有人在这里施工呢?更奇怪的是,正在忙碌的这伙人看到身穿制服的山林队员,竟然一哄而散,连放在一旁的物品都顾不上收拾。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城市近旁,景区之内的高山之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引起了观众的好奇,让观众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也暗示着接下来的故事将充满戏剧性冲突,整期节目也将由此展开。

《探索·发现》节目中,运用设置悬念、发展悬念、揭晓悬念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通过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将观众带到一个即将要探索的神秘领域。

2、运用故事化“符号”

纪录片的故事化,“在创作内容和表达上,强调时间中的情节因素,不仅以‘讲故事的方式代替过去对社会生活的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而是通过人来见证重要事件,并且在题材选择和表达上都偏向于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为了使讲述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探索·发现》栏目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化“符号”,对所述故事的场景、细节进行刻画描绘。

在《探索·发现》中经常会运用“情景再现”对已经过去且无法再现的场景进行复原呈现,其意义在于为观众提供一种“真实感”,多采用扮演、搬演或者资料呈现等方式来实现。搬演和扮演注重对时间场景的重现和人物的刻画,如在《风追司马》人物系列纪录片中,通过人物的扮演和场景的搬演,将司马迁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却在中年遭受酷刑的传奇一生极具表现力地展现给观众。在此系列片中,还穿插了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战争的场景再现,让这些尘封的历史画面跃然于屏幕之上,这不仅是对人物生活时代的生动描绘,更是视听语言的丰富呈现,让节目传递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

3、音效配合

纪录片的纪实原则,要求了它要重视运用现场同期声,而这并不排斥在影片中穿插必要的音响音效,增强渲染的气氛,迎合表达的主题。在《千年书法》系列纪录片中,节目创作者主要选用民乐作为背景乐。民乐与系列节目所要表现的主题“书法”相配合,具有中华古典文化的艺术韵味,这可以使观众很快地融入到书法的历史画卷中。而片头伴随着墨点在水中晕开的雄浑有力的节奏鼓点,更是让观众联想到中华书法所蕴含的韧劲与飘逸。

三、结语

文化工业迅速发展,大众文化已逐渐取代所谓的一些精英文化和边缘文化,一直被成为“阳春白雪”的纪录片也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才能在如今的电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探索·发现》在题材的选择、叙事手法的创新上的成功实践,无疑给中国科教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冷冶夫.故事是纪录片的灵魂[J].传媒,2002,(07)

[2]徐明.论新世纪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与传播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9)

[3]《探索·发现》官方网站:http://cctv.cntv.cn/lm/tans

uofaxian/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