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丹
【摘要】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读书无用论”,近年来,新“读书无用论”从农村地区开始抬头,呈不断蔓延之势席卷而来,影响着新一代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笔者引用“元芳体”发问,以引起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本文试通过对新“读书无用论”的分析,挖掘该论调产生的原因,进而对新“读书无用论”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读书无用论”;原因;对策
前言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等,这些有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故事激励了无数贫寒子弟废寝忘食、发奋读书,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人生!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我国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由此伴随而来的是相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书二代”却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切皆可抛,唯有读书高”的信条被颠覆,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尺码,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席卷而来。诚然大家都知道读书有用,可为什么新“读书无用论”仍不断扩散,并逐渐占据市场,腐蚀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处在知识核心时代,面对新“读书无用论”的侵袭,元芳,你怎么看?这的确需要我们对新“读书无用论”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新读书无用论”概述
“读书”在当下社会主要指当前教育体系之下的上学,是上学的俗称。由于古代的教育主要是读书明理。所以要对“读书无用论”有充分的认识还需对照古代教育来理解。
读书有用无用的关键在于了解:“书”指的是什么?“读书”的作用又是什么?古代读的书,不仅是指古书,更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经典,那些都是人类智慧的传承。由此,就不难明白读书的作用是什么——读书在于读能让人修身明理的书,书的作用也就是让人了解和祖先传承下来的经典,或者是获得真实有用的经验。读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身外财、物之类。若将读书的目的归于获取功名利禄,自然就不能彰显书的价值。如若因为对名、利、财的迷恋,造成了对书的迷信,最后导致乱读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等严重恶果,各种书被随之编撰出来,实则恰与“学”背道而驰。因此,读书有没有用,关键在于书的内容,而不在于书的概念。
具有时代性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必然,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什么是“书”的误解,对“书”能干什么的误解。古代经典书籍其实是古人智者们的一种人性、思想、智慧的传承,而当今的“书”早已变了质,变成人们获利的工具。当今“读书无用论”正是因为教育沦为“培训”的结果,将“书”理解为赚钱的工具,将“读书”理解为追求名利的最佳途径,将教育理解为了培养某项技能的速成工具,这确是当今教育事业的问题所在。
“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个体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间存在差距,自身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以史为鉴,弃书正是社会动乱的征兆,孟子云:“上下交争利,其国危矣”,如今的争利欲望已渗入到了修心、修性的教育中,确实是当今每个人和社会需要高度警惕之处。
近代的新“读书无用论”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物质财富,这一观点又发展为“读书越多越反动”的畸形认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读书无用”也是公众热门的话题,也因此耽误了一代青年的发展。当时有《重庆晚报》报道,重庆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万左右,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而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恰逢就业形势严峻,上完大学也找不了合适的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从农村蔓延,家长认为如果孩子成绩一般只能上专科,还要花费家里大量资金,那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于新“读书无用论”再次逐渐在农村 “抬头”并蔓延而来,导致诸如马云等一批富豪,北大教授学者也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的想象,屡见不鲜。
很多大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窘况,其中一部分确实是因为就业岗位与人才产出的供需矛盾等社会因素所致,但多大学生就业观偏离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因,诸如大学生对起薪的过高追求、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缺乏从基层奋斗的决心和耐心、对所谓“体面”工作的过分追求所造成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与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社会整体价值观偏离,功利主义、金钱至上论盛行,与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错误认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就业观的偏离,但反过来讲,又正是大学生就业观的偏离,造成目前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就业,甚至失业的窘境,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让很多还尚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读书产生了质疑,同时致使许多可用人才流失。在此,需要大家正视新“读书无用论”,在驳斥它的同时也应认清其产生原因,避免后续不良影响的恶化。
二、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分析
(一)持“读书无用论”的普通大众把主要责任都归咎于教育上,笔者首先就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效果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特别是教育所面对的主体是一生都在发展变化的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教育在短时期内的投入难以达到预期的回报。相对社会转型的复杂多变,教育的滞后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教育难以及时适应和达到所有人的要求,而教育制度作为概括性的规范,无法涵盖所有的教育事实,这也造成“读书无用论”在短期内能得到部分人的赞同和拥护。
2.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体制不完善,高校盲目扩招,应试教育弊端凸显。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下,输出的人才往往专业知识不牢固、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强、心高气傲,也导致学生觉得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对自己毕业后的认识和定位不清。
3.教育、就业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端影响深远。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高素质人才难有无用武之地,就业不理想,许多大学生认为还不如技术工人,甚至是农民工。学习首先提高学杂费,然后扩招,实现盈利化,一切向“钱”看。其结局是扩招带来生源的良莠不齐,教师管理困难,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市场化导致很多教授、教师考虑的是名声和金钱而非学术;大多数父母为子女上学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节衣省食,甚至于举债送孩子读书,而最终换来的却是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有的即便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却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父母接济,更别说回报父母。
4.教育的社会分流功能弱化。分数和高考成绩仍是评判受教育者和考核施教者的主要模式,因此“择校热”、“高考移民”和所谓的“学区房”高价出售等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尤其是对贫寒子弟来说,“高考”成为人才上升流动的重要渠道。如果仍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考核制度,教育将无法跟上社会转型的步伐,也会因人才流动固化,社会分流功能弱化,渠道日益狭窄而遭受诟病,好在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不断探索和适时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新政策的出台将对新“读书无用论”造成一定冲击。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除了教育自身方面的原因之外,当然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社会原因。笔者接下来就主要从社会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1.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对教育功效的功利性评判,使得教育价值偏离。在评判教育价值时,如果只片面追求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或者只重个人价值的外在工具性而忽略内在本质性,都为新“读书无用论”提供了生长土壤。
2.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都在发生着转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向分化,“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得到推崇,是教育目标上效益与公平相冲突的一大表现之一。既要照顾到重点又要追求机会均等,以此来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仅仅依靠教育改革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3.教育的社会成本收益难以进行详细的量化核算,且教育投资和回报都具有长期性。教育投资与产出比差距大,特别是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成本占总投资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但收益却不尽如人意。
4.社会不公平问题导致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不公平。特别是对很多农村子弟来说,“求学难、读书贵、就业难”成为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之一。
三、通过对新“读书无用论”的反思,提出相关对策
当前,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所蕴含的讯息,是非常值得大家反思的。在知识经济已经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论调显然背离了国家“教育立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但仅仅对“读书无用论”进行批评显然是不够的,有效纠正“读书无用”的价值观念,需要有切实解决问措的施题。降低大学收费标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法律形式遏制一些工作单位恶意压低工资的行为等等,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该考虑的问题。
想方设法不让“读书无用论”再找到市场,可采取如下对策:
1.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幸福感。学校应为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弘扬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此来激发社会与个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择业心态调整的。
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优化教育结构,正确认识教育的局限性。教育本身具有的长期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国家必须长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并监督教育投资,建立完善健全的评价考核体系。
3.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弘扬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有用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动手实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高校和人才市场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建立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诉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教育的个人价值,为社会转型时期亟需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环境,而且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是顺利实现教育分流“因材施教以促进个性发展”和“人尽其才以实现人才结构优化”两大任务的前提。
5.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尤其教育较落后的达地区,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帮扶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有学能上。
总结
新“读书无用论”背后的教育价值危机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蕴藏了社会问题,对它的解决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和多领域的合作。当今社会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这就意味着人人都要树立“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也要求在这个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持有新“读书无用论”者逐步走出迷茫,重燃希望,让读书焕发永恒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中国教育学刊,2009.9:34-36.
[2]韩志新.“新读书无用论”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