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刘彤彤++李闪闪
健康素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是衡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结果。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健康素养的高低关系整个社会公民健康和卫生系统的状况。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自主获得知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身心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精神压力大,部分大学生生活作息紊乱,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健康状况有待提高,因此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分析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工作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在校大学生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在校大学生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抽中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2调查问卷 以“大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为基础设计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三大类以及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正确回答健康知识和行为80%及以上的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秩和检验,构成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27份,回收有效问卷326份。男生122人,女生204人。城镇162人,农村164人。大一38人,大二96人,大三103人,大四86人,研究生3人。
2.2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大学生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4.69%。据统计,在本次调查中,知晓率最低的5个问题为“遇到紧急情况包扎伤口时对于脱出的身体组织的处理”、“止血带的包扎位置”、“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以及“发生踝关节扭伤的应急措施”,其中有3个问题涉及健康技能方面的素养,反映出大学生在健康技能方面素养相对较低。57.98%的大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或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时候或考虑但不会去看心理医生,但96.01%的人对看心理医生的同学表示理解。当遇到挫折,感到极度痛苦时84.97%的人选择做自己的事转移注意力,30.06%的人选择把痛苦埋在心里,7.67%的人选择喝酒,5.52%选择抽烟。
2.3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女生总体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大二学生在健康行为方面好于其他年级,其他方面各年级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来自城镇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总体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2.4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以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健康素养相关知识获取途径调查对象中,参加过学校健康相关选修课程的同学有151人(46.32%)。大学生获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中占前3位的依次为书刊杂志、互联网、公选课;大学生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依次看书或报纸自学、网络、集中授课。大学生认为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人际交往,60.12%想要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79.45%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71.47%的大学生表示在学校只接受过很少的专门的健康教育,15.95%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22.7%的大学生很想去学校举行的健康教育活动,但65.64%的大学生抱着要求去就去的态度。
3、讨论
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素养相对较高,但健康行为的转化和健康技能的掌握相对较低。这说明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理念,但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率较低,实际技能与理想效果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涉及医学方面的健康技能还存在认知上较大的模糊和错误。大学生远离家庭,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所提供的自我教育,表现为报刊书籍和互联网,而学校教育所占比重较少。调查显示,大学生当前获取健康素养知识的途径与他们希望获取的途径相对一致,但学校健康教育占整个健康教育途径比重较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所占比重较高。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少课程少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数量和质量不相协调。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健康素养知识的需求,但在健康技能的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且知识的来源可靠性存疑,知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学校当前提供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具体需求开展系统科学的健康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对医学知识的了解。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调适最为关注,而心理问题的来源家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自身内部矛盾所占比重相对平均,但比重都较大。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身体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当遇到较大的挫折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30.06%的大学生选择将痛苦埋在心里,可见心理问题的排解仍有不足。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是目标,健康教育是达到该目标的工具,而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展开讨论,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不断推进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4、建议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学校应加强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校医队伍建设;通过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素质;规范统一健康教育教材,建立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课程。非医学类专业设置选修课,由专业老师授课,根据学生需求,变换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类专业,设置专业课,通过相对严格的考察来加强健康技能的而掌握;对于所有学生,应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有趣的案例的剖析,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相对严肃的问题趣味化正面引导大学生对于情感的处理,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郭静,杜正芳,马莎.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06):442-450
[2]付志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之二).2011(10):84-86
[3]孙晓旭,吴华.关于大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01):180-182
[4]张 琼,陈锦华,马红芝,左秋红.大学生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5(04):73-74
[5]姚凤芝,张建平,赵维红.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1):17-19
[6]刘存根,王天明,彭再如,文杰.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12):2864-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