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刚 姜甜甜 窦建东
【摘 要】对于社区管理而言,其在管理上存在过于细化和粗放的特点,因此,需要发挥物业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实现社区管理的目标,进行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有效将物业融入其中,借助物业管理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的价值,缓解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社区。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融合;创新模式
前 言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能够实现对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良好服务,但是,鉴于其管理方面的粗放性,需要将物业管理融入其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二者的良性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的优势,促进社区的和谐共存。
一、正确认识社区与物业之间的关系
(一)具有相关的管理对象
对于社区的管理,其对象为居民,管理的方向是保证社区的和谐性。物业管理的对象也是居民,但是,还涉及部分物业部分,享受服务的主体是居民,其与居民接触的机会更多,是其服务的对象,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与居民的供求均衡。
(二)具有类似的管理方式
对于各自的目标,都是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实现居民要求的满足,及时消除不良的社会矛盾。对于物业,主要借助合同的签订,实现对居民的良好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二者差别的分析
首先,在管理目的方面存在差异。社区管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的安定。而物业管理是为了实现物业秩序的危害,更加关注经济效益。其次,在管理领域方面存在不同。社区管理涵盖诸多小区,需要对居民的状态进行负责,而物业管理只是针对某一小区,需要关注的是本小区的居民。最后,二者在管理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社区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涉及居民的事务较多,责任不可推卸,而对于物业,其管理的内容倾向于环境和秩序的安定[1]。
二、我国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点,社区管理缺乏信息支持,物业管理很难及时解决问题。对于社区,其管理范围较广,但是人员缺乏。而物业管辖范围相对有限,与居民互动最多,但是,鉴于社区和物业分属不同部门,因此,二者配合程度相对不高。难以见到成效。第二点,社区管理内在动力不足,物业管理缺乏外在推力。社区管理的本质应是互动式管理,才能实现政府和居民的双赢,这种发自居民内部的推动力才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和根本。物业管理则比较缺乏政府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居民管理上基本陷入孤立状态。第三点,二者存在互相推脱责任的情况,合作缺乏深度。对于社区和物业管理,都比较关注居民居住环境及安全问题的解决,但是,隶属不同的部分,使得二者合作不到位,一旦发生问题,互相推脱责任,合作呈现表面化。
三、积极促进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
对于社区管理,具有过分细化和粗放的特征,所以,需要充分发挥物业在管理层面的有点,更好地落实社区管理的目标,实施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2]。
(一)将物业管理引入社区管理,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首先,物业管理公司的招标权应该给予社区。社区对物业公司享有监督权、调解权以及纠纷裁决权,物业公司则有义务在居民管理上充分配合社区需要。其次,社区和物管共同组织居民活动,营造和谐的社区,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再次,社区和物业要协同作业,保证服务结构的和数量的一致性与和谐性,保证服务质量的数量的提升,实现居民供求数量和结构的一致化。
(二)把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平台
这是进行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发挥的是一线管理平台的作业,需要打破物业管理的束缚和制约,将其纳入有机链条中,实现社区与居民的无障碍沟通[3]。
(三)合理突出物业部门的盈利性特点
物业管理具有营利性,在纳入社区管理之后,原有属性不变化。社区服务大部分是无偿服务,但是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结合实际,按照合理的标准进行适当收费,一旦服务达标,即使付费,业主也会接受付费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社区要立足长远,在保证居民权益的同时,也要对物业公司的权益进行维护。社区需要结合实情,制定合理的物理管理收费标准,借助民主,制定各方面都满意的制度。在保证居民权益的同时,物管公司的权益和受到保护,只有保证其能够受到预期,才能更好地投入服务体系之中,
结 论
对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两者相互融合能够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也就是说,物业、居民和社区都能够获取各自的利益,这也是资源进行整合的最佳效果。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细化和深入,居民获取好处,促进社区管理各自的开展,使得社区能够在较小投入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管理效果。因此,要不断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方式,不断创新,形成更加和谐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月萍.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耦合——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72-76.
[2]叶浪,黄娅西,刘静雅,朱引科.文明社区建设与现代物业管理的融合——成都市青羊区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调查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6:67-69.
[3]卢银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双重属性溢出效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2.
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