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玉 宋国庆
摘 要:《三国演义》向世人展现了精湛的语言艺术,不仅使读者重温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历史,又让读者领略了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正是《三国演义》小说语言的独具风格的运用,致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所以,小说《三国演义》语言的精炼、神异与文白特点,不仅开辟了历史演义小说语言运用的先河,也为其他系列小说语言的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语言;艺术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不仅承袭了《三国志》中的大量历史事实,也借鉴了里面的许多的精彩故事与事件。但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史书,并不能代替庄重肃穆的历史。据此,在创作过程中,《三国演义》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精彩艺术情节,运用语言艺术的优美布局,让读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与文学的海洋之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秉承着诉说历史的庄严郑重与严谨仔细的态度,使自己的语言带有独特的史家气派和大家风范,又运用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技巧,体现了奇特的阅读效果,也塑造出有别于其他系列小说的审美形象。
1 语言的简单精炼美
想要使小说的语言都彰显着史学家的庄重气质,那就少不了文言风格的堆砌塑造。文言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正统语言的地位,也是代表上流社会的权威语言,可以说,庄重、高雅、崇高、肃穆是其主要的特点,《三国演义》篇幅多是类似文言风格的过渡性语言,这让作品具备文言的端庄和凝重的特点,同时,由于《三国演义》来源于广泛的民间三国故事,在作品中又含有白话小说的特征,语言清晰明白,通俗易懂。但是,《三国演义》的这种语言运用风格相比于后期的白话小说,史笔成分与文言特色较为突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炼。
《三国演义》精炼简单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文中的故事情节的描述上。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连绵不断、异彩纷呈的战争是难以避免的,应是这类作品着力描述的内容。对于文学中的战争场景展现,必然是刀光剑影、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等的着意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万马齐喑的恢宏场景。包括一些闻名天下的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刻画战争场景的时候,往往采取的是精雕细琢,在细节的描绘上尤为注重。然而,在《三国演义》大大小小的上百次战争描写中,作者没有精细加工,着力渲染,而是承袭传统文言的创作风格,更倾向运用简单凝练的语言来描绘战争场景。例如:
“程远志勃然大怒,遣副将邓茂上前迎战。张飞手握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第1回)”
两次连续的厮杀,就有二人丧命于此。两场扣人心弦、精彩绝伦战斗场面描绘,在文中竟用了不足白字。像“挺丈八矛直出”写出张飞的气势如虹,威猛无比;“纵马飞迎”写出关羽的武艺高超、神武英姿。“手起处,刺中心窝”写出动作的刚猛迅速;“长刀起处,挥为两段”写出动作的不拖泥带水、快刀斩乱麻。这两个规模不大的战斗场面,虽然描绘文字极少,但文学的艺术效果却得以彰显,呈现出人物鲜明的特征与战斗的场面,紧张的战斗气氛和强烈的动态视觉效果跃然于眼前。
在《三国演义》里,令人拍案叫绝的战争故事情节随处可见。这些战争情节的共同特点便是简单精炼。不繁冗拖沓、不渲染铺排、不连片赘述,只寥寥数笔就能描述战争故事,既能取得肃穆简单的说史成效,又能展现具有通俗性的文学色彩。
2 语言的神异色彩美
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不仅保留了创作语言上的说史的简单肃穆特特点,还与时俱进,发扬了文学语言创作的“能动”精神,使小说在刻画人物上具有了神异与神圣之美。
2.1 凸显人物神威与神异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第1回)”
“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赵云)(第7回)”
虽然描述二人相貌大为不同,但都从某一侧重点进行描述:描述了他们魁梧的身材、男子汉气魄和英勇战姿。言简意赅,凸显了他们的威风凛凛的雄姿。这是一种语言描绘的技巧。武将身上一般也具备以上特点。可见,这种表达方式没有求刻意追求人物某一特点,而把重点放在了彰显人物英勇的神威,流露他们矫捷、刚猛的英雄战姿。
在描述谋士文臣上,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文中把诸葛亮打造成聪明天机,聪颖过人;通晓阴阳,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俨然一位世外仙人。鲁迅评价《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运用了太过神奇的写作技巧,实在是过分的夸张了,其人被过多赋予神话般色彩。然而,小说中描对诸葛亮的描述,还是非常精彩的,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隆中对、七擒孟获等都是广为熟知的故事情节。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描述战事的历史故事,还不如说是一部描绘英雄故事的神话。因为很多人物被描述得超群神异、灿烂夺目。现实表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虽然以传奇色彩的表述语言为基础,但是,它并没有显出轻浮、过于呆滞、死板的迹象。相反,刻画人物或情节简单精炼、活灵活现。在语言中表现人物特点的同时,还寄托了肃穆的崇拜,以此产生令人折服于敬慕的传奇效果。
2.2 彰显帝王的神圣和庄重
战乱纷争时代,宣扬符合历史潮流的文韬武略,这是符合“载道”精神的。同样,在战争来临的时候,让帝王们显得更加神圣和庄重,明确历史正统主流思想的主旨。在描述与刻画这方面时,《三国演义》的语言也会呈现出神异色彩美。
东汉末年,皇权没落,各地群雄纷纷而起。小皇帝虽然继承了皇位后,但事实上只是个傀儡。然而他毕竟是皇室血脉,他的地位还在。因此,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同样,小说在描绘曹丕出生时,以“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来形容,并指出“此天子气也”。在描绘刘禅的身世时,指出其母“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出生之时,有“白鹤”、“高鸣”、“异香满室”。通过传奇的笔法让故事更加神秘生动,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特点。
《三国演义》不只是描绘皇帝,也描述了英雄刘备、曹操与孙权。他们之间的军事、政治与外交纠纷,都与他们的机会、胆量、才能、胸怀密不可分。不过,《三国演义》语言常常运用“天命”的示意牌,来昭示他们的命运前途。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由弱变强乃至于君权在握,都是“天命有归”,都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小说语言就是运用这些神奇的故事彰显刘备的皇族气势,渲染了一种对天降皇权,军权神授的合理性的安排和气氛。
3 语言的文白相间美
文言是封建社会的书面语, 白话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口头语, 二者使用的场合存在明显差异,一般不交叉重叠使用。作者却深受中国古代散文写作的熏陶和影响,开创了借用古代散文典范的语言来进行通俗小说创作的先河,用简要凝重的语言描写来替代规范的文言文,呈现出“文白夹杂”的特点,实现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艺术转换。文白语言的相间运用使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书中对许多绝对重量级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运用这一简洁凝重的语言特点来介绍,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例如曹操的出场: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曹操之父),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描写惜字如金,没有应用繁冗的词汇去修饰,完全“直抒胸臆”,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描绘出曹操“有权谋,多机变”的性格特点,刻画出曹操足智多谋的形象,惟妙惟肖。
又如张飞痛打督邮,刘备阻止时:旁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虽然关公也曾“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但是他终究不是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在当时紧急情况之下,实难说出典范的文言,如此“文白夹杂”的话语,不仅条理清晰,而且平易近人,符合关羽的性格特征。况且所说的“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一句,比兴娴熟,算得上标准的文人雅语,又能体现出关羽其实是有文言功底的。此文白语言的使用也符合关羽的身份。
总之,《三国演义》有着数不胜数的精彩陈述对白和故事情节,也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正是《三国演义》小说语言别具一格的运用,才使得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所以,小说《三国演义》语言的精炼、神异与文白特点,不仅开辟了历史演义小说语言运用的先河,也为其他系列小说语言的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2]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陈文玉(1993—),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宋国庆(1974—),男,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