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
——以商科类大学生为例

2016-12-14 08:07汪陈友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能力

汪陈友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
——以商科类大学生为例

汪陈友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难点是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不完整、不合理、不重视,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初期就面临理念滞后、目标不明的局面,并且未能主动融入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出现脱节。为此,在分析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从教育主体、教育层次和保障机制3方面来构建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商科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将有力增进创业导师与教育对象的教学互动成效,提升商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活跃水平。

创业实践教育;创业能力;大学生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45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始于清华大学1998年发起并次年主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1]。十多年过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致形成了各有侧重的3种模式(商业化运作、专业教育中融合创业实践教育、立足岗位的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教育也在全国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然而,实际成效与期望值还相差甚远,创业教育多数仅停留在创业意识激励和创业知识传授上。从已有的报道看出,大学生实际创业比率以及创业成功比率都很低。究其原因,除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深度不够、细分不够、系统性不够、实践性不够,创业导师数量与质量严重滞后于创业教育所需等共因之外,当前创业教育的平台载体、组织载体、项目载体等保障不力造成创业实践活动严重不足,已有的创业实践活动未能与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创业比率和创业成功率都很低的关键原因。为此,梳理拟培养的创业能力结构,加强创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比率变得越发重要,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鲜活力量。

一、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转型意味着在新旧行业交替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会出现结构性失业,而社会转型引导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岗位、新商业、新产品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面临极大的外部就业压力和极强的内生创业动力。高校大力实施创业教育正当其时,其恰恰为青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缓冲时间、过渡空间以及能力提升平台[2]。

纵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创业竞赛至创业教育,由师资培训至学生培养,由课堂教学向多种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转变等4个发展阶段[3]。但如上所述,总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基于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转型判断,创业教育仍面临着5个核心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机制;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说,上述5个问题构成了高校创业教育转型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无法回避的核心[4]。国内有关学者就以上5个核心问题展开了相应研究。就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这一方面,曾尔雷、黄新敏归纳出课程建设模式、课堂嵌入模式和专业实践模式等3种模式[5]。这些模式也是当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只是各有侧重。这其中,课程建设模式无外乎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方面,彭志武在分析3种有代表性的课程论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具体的实施模式[6]。创业教育离不开各层面行为主体的保障支持,强化政府的主导机制、完善社会导向机制、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联动机制会推动我国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7],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形成。所谓高校创业文化,是指在高校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等文化规范的总和。依据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可以将高校创业文化的结构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3个层次,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校创业文化的完整体系[8]。高质量创业师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外高校在创业学学科体系建设、系统引入兼职教师、多渠道完善教师成长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9]。这些国外高校成熟的创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出台“创业美国计划”(StartupAmericaInitiative)。该计划提出公共部门要在以下五大领域为创业提供支持和便利,即扩大创业支持资金,加强创业者与创业导师联系,减少创业障碍,加速突破性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释放医疗、清洁能源和教育等产业的市场机会等[10]。黄兆信等(2015)还比较了中美高校创业教育在课程普及程度、课程类型、课程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方面的差异[11]。

不容否认的是,以上学者对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对于唤起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拓宽高校决策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提出的对策措施仍不足以解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失的重大问题,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比率的提高仍显乏力,需要展开更多的研究。特别是,对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以及如何与创业能力相适配方面的研究尤需强化。这方面,以下学者的观点值得参考。王子刚认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要素可以划分为学生要素、教师要素、载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等方面。其中,学生要素、教师要素是实践的两个主体要素,载体要素是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形式,环境要素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外部要素的集合[12]。商应美结合学科专业教育,根据大学生群体特征、年级特征和个体特征及职业发展需求构建出“三向”、“六段”、“四个层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13]。刘云等则划分了创业人才素质的不同境界并认为创业人才素质境界决定了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14]。然而,这些研究并未尝试将拟培养的创业能力与可能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相结合加以研究和实施,从而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与结果。

二、商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结构

创业指创业者对自己拥有或获取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利用,致力于创造新产品、新材料、新市场、新方法等并从中获取收益和价值的行为过程。根据创业者的创业取向,可分为生存型创业、财富型创业和价值型创业。尽管不同创业类型对创业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如果具备结构化的创业能力,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创业途径,提高创业可能性。而且,对创业能力结构的认知不可一概而论,僵化理解。也即是说,不存在某种标准式的创业能力结构适合全国所有高校和所有专业,也不应该试图建立一套标准式的创业能力体系,这些都不符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定律,更不符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要义。实际上,各类高校应结合本校所开展的专业培养目标,审视本校所具备的人才培养基础条件,然后研究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并对这些创业能力进行结构化认知。进行创业能力结构化认知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是设置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参照物。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见得必须具备能力结构提及的所有能力,但从一个培养者的角度,必须要对自己所培养的对象做更为全面的能力要求与规划。

那么大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创业能力结构呢?依据笔者所在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金融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实际,可以将拟培养的创业能力结构细分为市场发掘与拓展能力集(以M来表示)、融资与理财能力集(以F来表示)和管理与运营能力集(以O来表示),每个能力集又包括多个子能力,如图1所示。辅之以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创业者特质培养,以增进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图1 基于已有专业培养要求的创业能力结构

其中,创业者特质是创业者的内生动能,是形成其他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市场发掘与拓展能力是基于市场竞争和需求而要求的创业能力,是开展创业的前提;融资与理财能力是保障创业所需资金的必要手段,是实施创业的基础;管理与运营能力是对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要求,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和创业收益大小的根本保证。

三、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活跃水平,它能够让大学生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尝试为出现的问题找寻解决办法。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难点就是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不完整、不合理、不重视,并且在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时未能主动融入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初期就面临理念滞后、目标不明的局面,实践教育与能力培养脱节的现象不可避免。以下依据图1所示创业能力结构,尝试构建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商科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从图2中看出,该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层次和保障机制3方面来构建。内在逻辑是,划分教育主体与教育层次意在表明创业导师与教育对象的教学互动,而保障机制影响与决定创业实践教育中的这种教学互动成效。接下来是对该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各构成要素的进一步描述。

图2 融入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一) 教育主体

任何完善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都离不开强大的师资支持。显然,高校如果把创业教育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就必须配备专业创业导师。专业创业导师一方面给全校师生提供普及性创业教育,另一方面,配合企业创业导师推动聚集式教育的开展,包括创业管理机构建立、平台载体的搭建、筹办创业活动、指导创业项目、统筹管理创业基金等。企业创业导师的引入是完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必然,企业家是直接面对市场的现实创业者,作为创业的先驱者,他们比在校大学生更了解市场,更了解创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由他们言传身教更有利于激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从培养创业能力的区别来看,专业创业导师兼顾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集式创业教育,而企业创业导师侧重于聚焦式创业教育。通过专业创业导师和企业创业导师互为补充的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市场发掘与拓展能力集、融资与理财能力集和管理与运营能力集。

(二)教育层次

这里的教育层次其实是就创业教育对象而言的,也即在校大学生。虽说国家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用于创业教育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创业实践教育资源。因此,有必要将有限的资源作更有效率的配置。从培养潜在创业者的角度,可以对全体在校生实施普及性创业教育,而对有较强创业倾向的学生实施聚焦式创业教育,以促使他们付诸创业行动。普及性创业教育旨在培养潜在的未来创业者,着眼于基础创业能力集培养,如市场调研方法(M2)、市场营销拓展(M4)、建立客户关系(M5)、融资方式选择(F2)、团队合作激励(O1)等。聚焦式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当前的创业者,着眼于创业行动能力的提升,如发掘市场机会(M1)、融资渠道发掘(F1)、资金预算与筹备(F3)、商业组织与运营(O3)等。

(三)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包括组织保障、平台载体、项目活动、创业基金等4个部分,其中,组织保障指的是高校应为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和实施而设立的管理协调机构,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虽说这一管理机构不培养特定的创业能力,但其他构成要素的作用机制离不开它的保障协调,因此组织保障可以通过其他构成要素来实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集培养的目的。平台载体对于创业实践教学格外重要,是创业教育体现可实践性的重要保证。一般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实验室、实验实训中心等都可能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这类平台载体的搭建已经成为创业实践教育开展好坏的重要指标。运作良好的话,这类平台载体能用来培养创业能力结构中的所有创业能力。项目活动指的是鼓励与引导大学生创意创业的各类创业项目和活动。创新创业创意科研项目、互联网+大赛、“未来企业家”大赛、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创业主题讲座等都在此列。创业实践教育重在体验,这些项目与活动对于体验各种创业情境不可或缺,实质是体验创业角色与模拟创业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历时几个月,大学生在其中可以体验到未来创业中可能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锻炼并提升策划、营销、筹资、沟通、管理、合作等创业能力。创业起始资金始终是影响创业顺利开展的瓶颈,为此,设立创业基金自然是构建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于扶持创业实践活动并最终转化为真实创业意义重大。对创业基金做出合乎资金绩效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对于大学生意向创业者的融资与理财能力也有提升作用。

显然,从教育主体、教育层次和保障机制等3个核心要素层面构建出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一定程度上可摆脱现有体系的不完整和不合理问题,一旦得到有效实施,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所受的重视程度会得到强化。与此同时,若能结合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岗位要求,梳理出细致的专业创业能力构成并将其融入拟开展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中,将会改善现有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所面临的理念滞后、目标不明的格局,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出现脱节的现状亦可大大缓解。

[1] 吴金秋. 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06-03(3).

[2] 李远煦,黄兆信.从“融入”到“融合”: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76-80.

[3] 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4] 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7-154.

[5] 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6] 彭志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1(3):64-66.

[7] 王晓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0-62.

[8] 苏益南,齐鹏,朱永跃.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J].企业经济,2011(9):152-155.

[9] 朱晓芸.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2-85.

[10] 梅伟惠,陈悦.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新纪元:“创业美国计划”的出台、实施与特点[J].高校工程教育研究,2015(4):82-87.

[11] 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9-53.

[12] 王子刚.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55-59.

[13] 商应美.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考[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136-140.

[14] 刘云,陈德棉,谢胜强.创业人才素质的不同境界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5-7.

(编辑:王 佳)

2016-07-2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商科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研究”(编号:2014jyxm311)。

汪陈友(1976-),男,安徽怀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中小企业成长。

G

A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