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研究

2016-12-14 08:07:36李艳玲
关键词:农林英语专业特色

李艳玲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研究

李艳玲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从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现状出发,探析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基于河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农贸特色建设的实践,提出在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框架内构建以农贸为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以突出和发挥农林院校的办学特长,培养出服务社会经济,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农贸特色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34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存在着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下培养出的大学生一般拥有较强的语言文化知识,但在职业技能方面相对薄弱,很难与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对口”。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英语人才?我们认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考量社会需求、院校特色等重要因素,关键是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理念驱动下,本文将梳理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河北农业大学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建设情况,重点探讨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农贸特色建设的研究,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建设探索出一条着眼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一、国内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情况

笔者在2014年查找资料时发现,我国众多农林院校中英语专业建设与院校特色挂钩的高校除河北农业大学外还有3所: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到2016年7月份,笔者再次搜集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情况时发现,突出涉农特色建设英语专业的农林院校已高达7所。这些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多以应用型、复合型、或者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功,又能灵活运用农业科技及农贸知识,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要培养“在农业科技翻译、农产品对外贸易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1];华中农业大学则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具备一定翻译理论意识和很强翻译专业技能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笔译人才,特别是农业文献的翻译、编辑和审校工作;能胜任农业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等[2]。

除此之外,湖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内颇具影响的3所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也初步形成。湖南农业大学立足院校优势,发挥学科互补,在“厚英语基础、扬人文精神、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出“融农科特色”的英语专业办学思路。“融农科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农科双语教师讲座,普及学术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二是倡导服务农业学科,为涉农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学术论文翻译提供语言服务[3]。而东北农业大学则明确提出其英语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为:依托学校的农科优势,以农业科技英语和农业经贸英语翻译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将英语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鲜明农科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中农业大学MTI专业学位教育英语口笔译方向为各农林院校涉农特色英语专业本科生提供了对口深造的机会和平台。其翻译硕士特色类选修课开设了很多涉农特色课程,如“农学概论(英语)”、“农业科技文献翻译”、“农产品加工与贸易英语”、“农业工程英语”、“生命科学技术英语”和“农业生态旅游英语”等[5]。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探索与构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人才市场外部环境的需求,更是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

综合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建设情况,可得出以下3条主要结论:(1)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农林院校强烈意识到其英语专业建设若在众多综合院校英语专业中异军突起,最好的道路就是“专业+院校特色”模式,寻求两者最佳结合点。(2)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院校都在“厚语言基础和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在专业选修课中融入涉农涉商类课程,且以农业英语、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及经贸英语为主。(3)在就业前景方面,大多数农林院校提出英语专业毕业生可在涉外企业、翻译公司及农业系统事业单位从事贸易、翻译、管理及谈判等工作。

二、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涉农特色建设英语专业的农林院校虽然都已经制定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在专业建设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定位问题。专业建设首先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到底是培养具有农学、商务和贸易知识的英语人才,还是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农学和商贸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如何依据院校特色、地域经济等将农、贸、学有机结合,让涉农特色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掌握一种“我有人无”的市场所需的独特知识技能,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一枝独秀?

3.课程体系问题。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受“学科本位”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影响,专业教学多以英语语言教学为主,文化素质教学为辅,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农贸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研究的一大课题。

4.实践教学模式问题。涉农特色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路径和效果评估方式不明确。目前,英语专业在农林院校多属边缘学科,专业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实训教学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多平台、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育难以做到有机结合,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5.师资问题。师资是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课程的师资情况尤不容乐观。一般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熟知农、贸知识,能有效开展涉农课程教学及实训指导的教师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擅长英语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教学,缺乏农产品对外贸易行业的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足,既不了解行业实际工作需求,也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需求。即便已经在英语专业开设涉农课程的院校,课程教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课程针对的学生数量有限,目前还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课教师也只能多方查找资料,自编讲义,无论是在材料选取、内容编排还是知识巩固的练习设置方面均缺乏科学性和体系化,从而造成涉农特色课程有名无实。

三、河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经验及建议

农林院校如果只将英语专业与农科相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中涉农课程会显得非常单薄而孤立,增加商贸方面的课程就会使得专业的知识架构比较丰富而科学。因而,2011年河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之初就设定为农贸方向。几年来,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问题及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英语专业农贸方向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可定义为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农业和贸易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意英语与职业、专业相结合。河北农业大学也不例外,英语专业农贸方向的建设既能突出和发挥我校办学特长,又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英语人才。在农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农贸方向英语专业的定位没有任何国家标准可以参考,科研组经过研究比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及《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试行),将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定位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农业知识、商贸谈判、函电等对外贸易知识为基础,强调语言基础的重要性,农贸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跨文化贸易活动的人才培养理念[6,7]。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定位强调外语与农贸的结合及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参考各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师资状况、专业特色及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农贸方向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掌握英语语言、农贸、英语社会国家文化和文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熟悉国际贸易通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涉外农贸英语交际能力、贸易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从事涉农国际贸易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语言知识是农贸方向英语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语音、语法、语篇等基础语言知识是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必要前提。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在语言知识方面增加词汇知识和语用知识,要求学生除掌握基本核心词汇外,须理解和掌握农业、商务、贸易等方面的专业词汇。农贸方向英语专业还注重语用知识,特别强调学生对与涉农贸易语境密切相关的农贸语域、商务体裁等对外贸易语用知识的掌握。除此之外,囊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国别知识的人文社科知识作为学生未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必备食粮,也得到极大的重视。

农贸方向英语专业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8]。农贸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基础和业务知识的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敢于想象,发挥潜能,形成创新自觉,不仅要精通专业领域知识,还要具有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整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将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教学实践活动、商务礼仪及谈判技能培训、社会调查与服务以及各级创新创业赛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培养他们参与、探究、合作的意识,才能将创新内化为学生自身需求,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增砖添瓦。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农林院校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建设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院校的定位、学科特色和优势,可制定校企合作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农贸英语专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通过与农副产品对外贸易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以适应社会需求,实行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企业在合作中能够提供实践环境,分享学校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扩大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的平台,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河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自2010年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签约,共同建设河北省首个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该校英语专业学生经过相关培训后,作为电子商务紧缺人才进入阿里巴巴在嘉兴、温州、上海等地的企业“顶岗实习”。目前,学院已成功输送多届学生,实习效果明显。2014年,学院16名英语专业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为第二届中捷农场对外合作推介会承担不同国家使节翻译秘书、机动翻译及翻译协调员等工作。这些同学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为推介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助力,深获组织方中捷产业园区管委会的好评。2015年初,学院与某上市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经过相关培训,农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有偿到该公司顶岗实习。

需求分析法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提供了思想框架。为满足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跨专业、跨学科结合的规律,体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的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则成为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农贸方向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创新创业及就业为导向,建设具有较高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因而英语专业农贸方向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将英语专业农贸方向的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化、农贸知识、实践教学三大模块(见图一)[9]。语言与文化模块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课程及文化素质类课程;农贸知识模块涵盖农业英语、商务谈判、商务礼仪、国际贸易与实务等课程;实践教学模块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除课堂实践教学、定岗实习、技能大赛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下,通过PBL项目教学法及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商务活动模拟法,提高学生对农贸技术资料的翻译能力、涉农跨文化交际及口译能力、涉外商贸活动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企业认可度、就业率和自我创业几率。

图1 英语专业农贸方向模块化课程结构图

英语专业自开设农贸方向以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一直在不断完善和修订中,尤其是拓展能力的课程(见表1)。院系领导一直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意见,通过问卷和访谈等了解学生和就业单位的需求,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及课程的执行学期不断对农贸方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停开一些在知识架构上与学生培养能力较远的课程,新开设一些对学生就业及专业知识培养目标来说更合理的课程,比如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农贸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内容应该一样多。从而看出,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学生对农贸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2012年英语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新增与农贸知识相关的拓展能力课程;《商务谈判》一课也由一学期32学时延长到两个学期64学时;另增加文化素质类课程及高级口译等。

表1 英语专业农贸方向近4年指导性教学计划变化情况

(三)建设“双师型”农贸英语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师资建设在优化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既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化功底,还需具备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

解决跨专业、跨学科师资问题,最好能通过内培和外引促进“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承担农贸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及翻译等专业,缺乏相关的行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开展针对性案例教学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校内,利用院校专业优势,跨院系聘请农贸方面的专家对外语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的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报关员证、外销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和内容依托型教学研究等。校外,可以外派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甚至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或到进出口公司进行定岗锻炼;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专家和业务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师资和教材建设问题仍然是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软肋。

(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农贸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应体现在无论是语言知识、专业知识还是实践内容均要瞄准就业岗位群和创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力图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英语专业农贸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可由三大平台构成,即课内实践平台、校内实训中心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平台。课内实践平台主要指专业实验室和普通教室中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校内实训中心平台指面向学生开放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校外实训基地指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业示范及实习基地等。三个平台的教学实践功能互相补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而校企合作模式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既可发挥学校在农科方面的优势,又可突出英语专业特色,是一种兼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可行性强的模式。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企业积极性。对于承担校外实训基地的农副产品进出口企业,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后盾,为农贸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产品推广以及与企业员工合作进行技术更新、产品研发、科研成果转换等。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企业可以优先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择优录用农贸方向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尤其要对学生在知识架构及实践能力掌握方面提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合理化建议。

2.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在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方面,学校应增加投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团队,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涉外企业为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地、资源、行业能手、设施、资金等支持,学校也应该协调好兄弟院系之间的合作关系,一起制定农贸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规范等,共同建设实践教学的实训中心,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做好企业的“智力资源库”和“技术后备军”。

3.拓宽合作模式。从农贸方向英语专业的后续发展来看,农林院校需要开拓和选择更多的实践教学合作形式,比如订单式、教学工厂式等。但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切忌教条化。如果认识不到人才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或者突出实践教学,一味进行实习培训,把知识教育抛到一边;或者过度强调知识教育,抱着原来的教育模式不放,把实践教学当作点缀。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会把工作引向歧路。人才培养过程切忌实践教学表面化,如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克服专业知识教育弊端的权宜之举和一时之策,对农学结合、校企合作持观望态度和跟风心理,口中称是,纸上谈兵,而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去推进,将实践教育落到实处,则会使实践教学、技能教育流于形式、流于口号,最终导致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流产。

四、结语

就业是国家政治成效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新发展在激发经济增长,淘汰过时产业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10]。涉农特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总方针是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进行人才培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涉农特色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农贸方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无论是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来说,还是对于河北省及周边省份发展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来说均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人才市场外部环境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设置[EB/OL].http://fld.nwsuaf.edu.cn/bksjy/zysz/index.htm,2014-04-21.

[2]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fld.hzau.edu.cn/rcpy/yjspy/201508/t20150814_58715.htm, 2015-08-14.

[3]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EB/OL].http://flc.hunau.edu.cn/rcpy/bkspy/yxzy/201601/t20160118_139956.html, 2016-01-04.

[4] 东北农业大学.专业概况[EB/OL].http://chled.neau.edu.cn/col.jsp?id=101, 2016-07-21.

[5]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http://fld.hzau.edu.cn/rcpy/yjspy/201508/t20150814_58715.htm, 2015-08-14.

[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7.htm, 2005-02-25.

[9]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EB/OL].http://waiyu.hebau.edu.cn/zhaoshengjiuye/zhaoshengjiuye.html, 2016-7-18.

[10] 新华网.教育部将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3/01/content_5789266.htm, 2007-03-01.

(编辑:杨建肖)

2016-01-04

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农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CBI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5YYJG008);河北农业大学第九批教学研究项目:“需求分析下农贸方向英语专业内容依托型(CBI)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5YB59)。

李艳玲(197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G642

A

1008-6927(2016)05-0042-06

猜你喜欢
农林英语专业特色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中国军转民(2017年8期)2017-01-25 14:21:26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