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生
【摘要】在“微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呼唤新的工作方式和思路,“微德育”理念应运而生,倡导在网络上和现实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微德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学生产生“微影响”,推动学生“微进步”,以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 微德育 背景 内涵 建议
“微时代”是指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实现信息实时、互动、高效传播的新时代。人们记录“微博客”,制造“微语录”,欣赏“微小说”,发起“微动力”,观看“微电影”,提出“微建议”,进行“微交流”,开展“微户外”,学习“微课程”,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开发“微产品”,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播家族悄然诞生,迅速繁衍,无处不在。“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革命性的变化给社会文化带来种种冲击,也给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微时代”给当前中职学生思想带来的正向与反向“微熏染”,我们要努力实践新时期“微德育”工作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微体验”,对学生产生“微影响”,细水长流,感化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一、“微德育”工作方式提出的背景
(一)“微时代”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
中职学生群体相对特殊,他们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个体差异更大,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成长背景更复杂,他们渴望有更大的话语权,渴望更大程度的心灵自由,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寻找新的精神家园,“网虫一族”和“手机一族”在学生中比比皆是。网络给学生思想带来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交织在一起,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思想观念游离不定。因此,中职学校德育的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的表面,而要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个性,与他们平等交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有针对性地挖掘新的德育资源和手段,避免监管盲区。
(二)“微时代”学生内心体验需求的变化
中职学校德育的难点不在于教师付出多少,而在于学生对教师付出的认可程度,以及在彼此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常常感叹:“不知道现在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付出了心血却得不到回报。”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尊重、平等和宽容的基本元素,没有寻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求同存异。我们总是抱怨互联网、网络游戏、手机、电脑电视等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认为无论德育怎么变革都是斗不过这些高、精、尖的技术突破带给学生的吸引力。但真正了解这些所谓高科技的产品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吸引住学生,是因为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打动用户心扉的那一点,重视用户体验,这种方式不行,就换一种,一旦找到,一下子就普及起来了。反观我们的德育活动,有时候千辛万苦地开展,但学生不买账,结果就靠控制、灌输、生拉硬推,活动时热闹非凡,一阵风过后,就掉头冲下去了,影响的只是学生的表皮,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德育往往不自觉地就变成了家长式的、包办式的和控制式的“爱”。事实上,这种爱是对学生的限制和束缚,只会扼杀和窒息学生的自由和创造精神,却不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力。
二、“微德育”工作方式的理念内涵
“微德育”取名的启发本身来自于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的提法,目的是“以小道理带动大道理,以小改变带动大改变,以小个体带动大集体”,提高中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中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正确认识“微”的意义。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大部分时候不是某种急剧的转轨和变化,更不像暴风骤雨般狂飙突进,其实恰恰是一些微小力量推动、微小进步累积的结果。同样,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日常点滴积累和改变的结果。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发出微小的声音,但是当一个人分享了一个观点,不断有人因为认同某个观点而不断分享时,他们就会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形成一股道德力量,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微德育”工作方式的实践建议
如何在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的中职学生中开展“微德育”活动,在中职校园中孕育德育工作新气象,探索中职德育新思路、新点子,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提倡“微文明”
如可以让学生投票选出校园或班级的十大“微文明”行为,让每个学生都力所能及地从这些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体现着个体的文明素养,用自己的文明行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做文明事、说文明话,每个个体的点滴文明合起来就是班级学校的文明风尚。
(二)提倡“微力量”
总是有些瞬间能够感动我们,或许是别人一个小小的善举,或许是别人一个不经意的微笑,或许是别人一句轻轻的问候。让每个学生都伸出手来,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参与到互帮互助中,“予人玫瑰,手有留香”,爱及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这些“微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动力,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