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韵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以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 情景教学 师生交流 创造意识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贯穿情感理念,渗透情感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在情愫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情感教育不甚重视,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临摹作品,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这样不但无法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还会打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被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去,其作用更是无法真正体现出来。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良好氛围,在情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创设相应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故事或游戏中,萌发对美术的情感。例如,我们可以运用音乐为美术教学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音乐、美术的感受能力,并使其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美的享受。比如在教学《好朋友》一课时,我选放了一段欢快的《找朋友》的音乐,再让学生边唱儿歌边做动作,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找朋友的情感世界,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和发展,让学生观察生活,自主深入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出与美术知识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绘画的基础知识,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思想。
二、重视心灵沟通,在师生交流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局面,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建立起平等交流的关系。在小学美术课程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向日葵》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把握和绘画,从而唤起学生对色彩情感的体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如果仅仅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所有的颜色展示出来,然后一一讲解红色、黄色、蓝色分别用于什么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感觉乏味,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结果就会截然相反。教师可以以向日葵为出发点,提问学生:“向日葵的主色是什么色系?为什么要是黄色的?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向日葵?”这时,学生便会思考这些问题,最后知道原来由于这种植物有着与太阳一样鲜艳的黄色,并且一直都是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的,所以得名为向日葵。教师又问:“从向日葵身上,你们可以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向日葵永远都向着太阳,这说明它乐观、积极、温暖,同时也说明了黄色通常被用于表现乐观、阳光、温暖的精神。接下来,教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其他几种色系及其所代表的精神。这堂课教师用问题充分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师生有效的交流中学习美术,并在绘画中运用富有情感的色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教师还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将学生带入到美术情境中去,这样学生在作画的时候便能够将感情因素添加进去,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
三、增强创造意识,在激发创作热情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我针对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或改编教科书,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教学《花儿朵朵》一课,课本要求学生用材料拼摆出各式的花朵,我却让学生除了摆花朵之外,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摆其他东西,结果学生马上热情高涨,摆出如小人、房子、车子等许多超出我的想象范围的东西。这样通过给学生一个创造天地,增强创造意识,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并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创造思维的源泉来自生活,辽阔的草原、壮丽的山河、澎湃的大海、繁华的都市、勤劳的人们等等,都是创作的好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使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得到陶冶、升华。
总之,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情感。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人格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