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边缘化问题的思考

2016-12-13 04:43佘朝虎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边缘化常态化对策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乡村问题,探究了影响中国乡村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出了乡村边缘化问题的应对措施。要大力促进乡村的生产力发展;平衡乡村的区域性差异;加快乡村人才培养;推进传统农业转型。

【关键词】 中国乡村;边缘化;常态化;对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于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乡村边缘化,城市中心化备受诸多感性的民粹式的争议。其实,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自从城市诞生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创新而持续地高度地发展,乡村的边缘化就是一个永恒的历史宿命,而且是一个社会化的常态。

一、城市化过程中的乡村问题分析

城市蜕变于乡村,缘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持续性,人自身人格的自私性。无论是古代作为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城市,还是现代增添了经济制造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功能的城市,城市化的持续发展,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和乡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乡村面临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乡村社会地位的基础性。任何社会区域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各要素的分工协作的过程。由于各个社会要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中的相对地位。乡村最为本质的属性是它的食物基础性,为人的生存提供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持续地非本质的变化。如果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了城乡融合,乡村偏离了这个食物基础性,那就不能再叫做乡村。只要在这个叫做乡村的社会区域里还有人的客观存在并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大量劳动,那么,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激励口号,最好的结局只是相对地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其次是乡村社会地位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主要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资本城市化理论,揭示了城市本质,而城市的巨大社会功能性却是不容置疑的。城市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并由此而产生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起到乡村不可能替代的作用。人类文明越发展,乡村就越依赖城市,现代乡村在文化科技、信息网络、交通通讯、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全方位的依赖城市。没有城市的高度发展,乡村就不可能逃离小农经济那种建立在低生产力低效率基础上的重复生产。

再次是乡村社会地位的落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城市总是处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创新的中心,人类社会越发展,城市的这种功能性体现得越明显。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水平,乡村永远具有相对的落后性。即使在目前发达的西方国家,无论政府如何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农村在整个社会中获得的公共财政支持比率,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城市对乡村人的吸引力仍然十分巨大,乡村人才向城市流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性潮流。

二、乡村边缘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乡村边缘化问题既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常态,那么解决这种乡村问题就不能以常见的手段来应对。在从理性的角度理智的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和本质性之后,坚持历史的、渐进的、客观的办法来尽量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取得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要大力促进乡村的生产力发展。伴随着整个社会发展中城市化的同时,乡村边缘化与乡村文明化也同时进行,只是城市与乡村发展在速度和内涵上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整个社会发展阶段性的重要体现和客观现实。归根结底,乡村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已有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走过的路来看,乡村农业总是在城市工业发展中承担的替罪羊角色。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制度也只有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或者可以这样讲,暂时乡村农业的自我牺牲为自身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曲折的基础。

平衡乡村的区域性差异。中国的乡村区域性差异非常大,情况复杂多变。传统发达的平原农业,相对滞后的丘陵农业,落后的山地边远农业交叉存在,其中还存在历史和现实的矛盾。历史上落后乡村在当代条件下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有历史上发达乡村在当代条件又面临着土地流失、城市同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民族众多,多分布在边远地区,环境恶劣,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加快乡村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同于传统农业,最显著的要求是对人才和科技的强烈需求。离开了科技和人才的乡村农业,永远无法逃避被社会边缘化的命运,并且在这样的命运泥潭中只会越陷越深。如若国家管理者任凭社会和市场的机会自由的发挥作用,农村仅余的一点人才都会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发的向城市持续不断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即使拿出再多财政扶持农业,加强对乡村文化教育力度,再加上国家不断的提倡城镇化,鼓励乡村人口向城市自发和被动的流动,乡村只能是在知识上越来越贫乏,乡村社会和农业经济也会在此影响之下不断的边缘化。

推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的供给不仅从国家安全还是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都必须立足于自给,因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人,在基本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时,人的自然本性都会展现得淋漓尽致,灾难性后果必定历史性的重现。在保证粮食稳定供给前提下,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经济作物、立体农业、外向型农业等措施才有可能付诸实践,才有可能让乡村在农业经济多样化的转型中受益。

三、中国乡村的比较性探究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城市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许多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认识中国乡村边缘化问题并解决之的特殊视角。

其一是乡村农民的双重身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日益显现,农民工渐成一种潮流。城市的改革和发展,为这种不安的农民情绪找到了一个适当的渲泻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巨大人口红利由潜在变成了现实。但大部分农民工及其后代虽然在城市长期务工和生活,却没有改变在中国当前户籍制度下的社会身份,城市化身份却没有明确地完成。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成了中国社会稳定并有效的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特殊因素。可以预期,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机制还将延续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农民工后代在知识能力等崛起的那一天。

其二是农民工流动的自发性。在西方国家的近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化时,出现了“羊吃人”的社会惨象,这种被动的暴力化的转化,撕裂了社会,产生了许多惨痛的代价及昂贵的社会问题。而非此即彼的社会角色,加剧了这一现象的沉痛性。中国的农民工潮流,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和平、自愿的流动形式。这种形式,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影响,是一种双赢的形式。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整体上对知识型、技能型应用人才需要的扩张,改革开放初期建立在低水平上的人口红利渐成历史,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却成了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总之,在中国当代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必将经历再一次蜕变,深刻地影响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经济形态和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理性地科学地分析乡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地解决乡村边缘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应碧.城镇化不能加剧农村边缘化[J].中国房地产业,2011.2.18-2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公报.

【作者简介】

佘朝虎(1970-)男,汉族,四川华蓥人,攀枝花学院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边缘化常态化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