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 黄群力
基于CPFS理论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
☉江苏省启东中学 黄群力
喻平教授在文1~文3中提出CPFS结构理论,其中CPFS结构是由下列四个概念组成的:概念域(concept field)指学习者在学习一个概念时头脑中形成了一组等价定义;概念系(concept system)指学习者在学习新概念时头脑中形成了一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命题域(proposition field)指学习者在学习命题后头脑中形成了一组等价命题;命题系(proposition system)指学习者头脑中贮存了一组命题及相互之间存在推出关系.CPFS是取概念、命题、域、系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一种简单标记.CPFS结构理论对高三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三数学复习过程是学生CPFS结构建立、优化的过程
目前高中各校数学教学的现状是,学生进入高三之前已学完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高一、高二新课教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是逐个击破知识点,知识点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因为学生下位概念(命题)还没有学过,或是上位概念(命题)学生学过了但时间久远已经遗忘,加上进度的要求很难建立系统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而高三数学教学却没有上述知识与时间的限定,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全面复习高中数学内容,加强对各知识点及其联系的数学理解,初步形成个体的CPFS结构,“编织”知识网络,再利用形成的命题域、命题系指导解题,同时解题过程又使个体的CPFS结构不断得以补充、完善,其过程如图1所示.
图1CPFS结构理论与高三数学复习数学
因此,基于CPFS结构理论,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形成完备的知识网络,建立优良的CPFS结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2.优良的CPFS结构促进学生解题能力提高
高三数学教学大部分是解题教学.学生面临复杂问题时,一般需要先转化为几个较为简单的子问题,再逐一解决.而要实现问题的转化与划归,及时、有效地在命题域中提取出等价的形式,在命题系中选用合理的转化途径、调取适当的解决策略,必须具备稳固、完善的CPFS结构.例如,完备的等差(比)数列这一概念域(系)和命题域(系)结构对解决下面问题至关重要.
问题1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n+1=3·2n,n∈N*,求{an}的通项公式.
在解决该问题时,需要联想到下列相关的概念与命题:
A1:已知数列an+1、an之间的递推关系式和首项a1,则数列确定;
B1:若an+1-an=d(d为常数),则{an}为等差数列;
B2: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则{an}为等比数列;
C1:用累加法可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C2:用累乘法可求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C3:数列{an}与其前n项和Sn之间满足关系an=
其中命题A1明确告诉我们该问题可求,命题Bi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源泉,命题Ci激活了我们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产生可靠类比依据,基于上述命题系,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找出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
解法1:联想到由累加法推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可得出下列解法:
当n为奇数时,an=3·2n-1-an-1=2n-1,n≥3,n=1也适合.
综上得,an=2n+(-1)n-1,n∈N*.
解法2:联想到等比数列,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构造一个等比数列,具体做法如下:
当n为偶数时,Sn=(a1+a2)+(a3+a4)+…+(an-1+an)=3×,即an=2n+(-1)n-1,
利用公式an=易得an=2n+(-1)n-1,n∈N*.
在“数列”这一大的命题系下,通过不同的联结方式得出问题1的三种解法,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思维过程如图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优良的CPFS结构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高三数学教学注重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图2
1.精心设置问题串,搭建命题之间的桥梁
CPFS结构建立仅凭课堂上简单地罗列知识框图是远远不够的,可靠、牢固的知识网络应该是在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形成.高三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深深烙上知识之间的联络图,教师应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通过问题的形式精心设置成串,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差与等比数列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概念域(系)结构,可设置下面的问题.
问题2对于给定数列{cn},如果存在实常数p,q,使得cn+1=pcn+q(p≠0)对于任意的n∈N*都成立,我们称这个数列{cn}是“M类数列”.
(1)等差数列是否为“M类数列”,并举例说明;
(2)等比数列是否为“M类数列”,并举例说明;
(3)当p=2,q=1时,求{cn}的通项公式;
(4)当p=-1,q=2时,求{cn}的前n项和Sn,并判断{Sn}是否为“M类数列”;
(5)若数列{an}是“M类数列”,则数列{an+an+1}、{an· an+1}是否一定是“M类数列”.若是,加以证明;若不是,说明理由.
2.科学合理变式训练,凸现命题之间的联系
高三解题教学时,不能就题论题,问题解答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再将原问题变式训练.变式分为等价和不等价两种形式,等价的变式问题可使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关注到问题间的共同性,在辨别问题差异的过程中凸显问题本质,加深对等价概念或命题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某一概念的概念(命题)域;不等价的变式训练,通过相关概念(命题)的比较,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变通,学会根据不同情境选择适合的方法,通过知识间的变通和转化加强了学生头脑中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促进该概念(命题)系的建构.
问题3直线l:x-y+c=0上存在点P,若过点P作圆O:x2+y2=4的两条切线PM,PN,且PM⊥PN,求c的取值范围.
变式1设A(1,0),B(-2,0),直线l:x-y+c=0上存在点P,使PB=2PA,求c的取值范围.
变式3设A(1,0),直线l:x-y+c=0上是否存在点B,使得圆O:x2+y2=4的任意点P都有PB=2PA成立,若存在,求出点B的坐标和此时c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变式1将原问题中的“圆”等价变式成条件“PB= 2PA”,需要学生将该条件首先转化为“圆”后化归为原问题.变式2把“圆”改成“椭圆”,是不等价变式,难度加大,但保持了原问题中的本质特征及解决策略不变.变式3和前面几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需要先求出P点的轨迹方
程(用参数表示),但与前面几个问题比较,在处理“点存在”有明显不同.通过这种变与不变,增强学生对相关命题域和命题系的认识.
3.注重课堂交流探讨,促使学生在命题域(系)内发散思维
高三解题教学中学生经常听到抱怨,老师讲授的解法听得懂,但自己做的时候却想不到,特别是一些思维跨度比较大的解法.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头脑中的CPFS结构不稳固、不清晰,从而导致由此及彼的道路不畅通.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各自的不足,但同时也会对问题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探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认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探讨问题之间的转化方法,稳固头脑中的CPFS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4已知实数a,b,c满足a+b+c=0,a2+b2+c2=3,求a的最大值.
不进则退,李高明在蒙自花了三万块,挨着一家生意红火的理发店,街头街尾地打起了“价格战”。此时的李高明,是小店五六个师傅中技术最好的,凡事他都想亲力亲为。有时生意好,给客人做头做到一两点,客人看晚了回不去,竟也乐意在他的小店里睡一宿。生意不好时,他犯愁,整夜整夜睡不着。心情起起伏伏地过了三个月,实在太煎熬,他受不了了。
师:由题目条件的特征,你能联想哪些学过的知识、方法?
生1:由a2+b2+c2=3想到圆的参数方程,所以可用三角换元法,具体解法如下:
由b2+c2=3-a2,可设b=,所以a=-(b+c)=所以,解得,故a的最大值为
生3:已知两个等式三个未知数,想到先代入消去未知数b,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求解:
由a+b+c=0,得b=-a-c,代入a2+b2+c2=3,整理得2c2+ 2ac+2a2-3=0.因为c∈R,所以Δ=4a2-8(2a2-3)≥0,以下略.
生4:由已知的两个等式,相等利用不等式(x+y)2≤2(x2+y2)求解:
生5:由已知的一次、二次方程想到直线和圆的方程,用数形结合求解:
令b=x,c=y,则x+y=-a,x2+y2=3-a2,所以直线x+y=-a与圆x2+y2=3-a2有公共点,由d=,以下略.
课堂上学生大胆联想,交流探讨,从不等式、方程、函数、解析几何等不同角度出发,得到不同的解法,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
4.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促进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还要能够明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过程只有让学生独立自主去经历,才会对知识之间的联结理解更加深刻.有时候探究所花费时间可能比较长,但对个体的CPFS结构形成和完善却是经济高效的,同时不断完备的CPFS结构会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究更多更难的问题.
探究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的CPFS结构的建构,尽量避免随意性,例如在问题4教学完成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下面的问题.
问题5已知实数a,b,c满足a+b+c=1,a2+b2+c2=3,求abc的最大值.
(1)与问题4比较,问题5的条件和所求有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对问题解决带来哪些困难?原来的方法还适用吗?
通过探究,让学生增强对解决问题4的几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之间关系的理解,建立命题之间稳固的联系.同时探究的问题加大了难度,解决时需要更多的知识,从而在已形成的CPFS结构上添加了新的元素和联结,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更新和升级.
1.喻平.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结构理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2.喻平.数学问题解决中个体的CPFS结构对迁移影响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1).
3.喻平,李渺,杨义莹.个体CPFS结构与探究问题能力的关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3).
4.金山.一道解析几何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小学数学,2015(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