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胸部皮下包虫1例

2016-12-13 07:33侯志斌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包虫棘球内囊

侯志斌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西宁 810003)



右胸部皮下包虫1例

侯志斌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西宁 810003)

患者,男性,藏族,牧民,43岁。以“右胸部包块性质待查”收住院,患者自述3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胸部出现无痛性包块,包块蚕豆大小,某医院诊断为“皮下脂肪瘤”,予对应治疗,无效,包块逐渐长大。查体:胸廓对称无畸形,右侧胸壁锁骨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可见直径8 cm包块,皮肤无红肿,质软,边界清楚,移动度好。胸部CT显示:右侧胸壁皮下类圆形低密度影,最大界面5.2×3.3 cm,右胸部皮下异常密度影(图1);胸部B超:胸壁包块处见大致范围86 mm×37 mm的混合性回声团块,内部回声欠均匀,其见多个无回声区,部分内可见多数点状强光斑回声,提示胸壁混合性包块,考虑包虫病(图2)。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右胸部皮下包块切除术,手术在右胸表面局部麻醉后,延右侧胸壁包块表面斜行方向切一长约7 cm切口,切开皮肤、浅筋膜,延瘤体表面被膜钝性分离,完整分离出直径约7 cm白色包块,质软、无分叶、边缘光滑。术后包块肉眼所见:肿物大小为7×5×4 cm,呈灰白色,囊性,切开可见粉皮样及水泡样物,囊液黄色清亮,囊壁尚光滑。病理镜下可见:囊壁外层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部分区域可见钙化、炎细胞浸润,内层可见生发层及原头节(图3、4)。

图1 胸部CT图 图2 胸部B超图

图3 包虫囊壁图(HE,4×10) 图4 包虫囊壁纤维组织图(HE,4×10)

病理诊断:包虫病。

本病例异常之处在于病变位置特殊,对诊断有干扰。一般常在肺、肝、脾、子宫、肠等处形成包虫病。

包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病原虫有4种:细粒棘球绦虫、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1]。此病主要是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感染人的主要有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以细粒棘球蚴病最为常见,虫卵在人小肠中孵化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液到达肺、肝、脾、子宫、肠等处形成包虫病。六钩蚴侵入组织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巨噬细胞和嗜酸细胞浸润,形成包虫囊。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可见外部的壳多糖层(或纤维层)和内部的生发层。囊中壁周围可围绕肉芽组织或纤维性被膜(所谓的“囊周围层”)[2]。包虫的诊断通常并不困难,有牧区生活史,再加上B超,CT影像学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发生于体表易与皮下脂肪瘤、纤维瘤及表皮囊肿混淆,通过辅助检查可以逐步排除其他疾病。包虫病的治疗也是手术为主,手术完整剔除包虫内囊,用10%-30%高渗盐水和3%的双氧水冲洗囊腔。也有内囊摘除术后的残腔处理方式、内囊摘除外囊缝合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加置引流术等方式[3]。近些年来微创治疗也较为常用,如在CT、B超引导下的穿刺介入治疗,曾有学者在B型超声引导下粗管经皮穿刺术治疗包虫病1 561例,随访1 482例,原位包虫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80%。[4]效果也理想。药物治疗仍选用苯并咪唑类药物,其代表药物有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补体结合实验阳性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口服药物治疗。阿苯达唑被临床广泛运用并且疗效得到可肯定,曾有人报道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囊型肝包虫病212例,平均治愈率为74.5%,复发率为8.2%,疗效超过了迄今为止包虫病药物治疗的最好水平,可作为治疗包虫病的首选药物[5]。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比较理想的途径。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分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6]。包虫病被确认为危害西部地区发展和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7]。如果可以大面积的预防疫苗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病患的发生,对于边远地区的人群减少因病致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唐明杰,杨金煜,张冠新,等.左腰部囊性包虫病侵及肋间胸膜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9):

[2]回允中主译.JUAN ROSAI & ACKERMAN 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969.

[3]Nazyrov FG,Vakhidov AV,IIkhamov FA,et al.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echinococcosis of the diaphragmatic surface of the liver[J].Khirurgiia,1999,6:35-37.

[4]焦郭堂,王校智,高宏,等.经皮粗管穿刺术治疗包虫病:附1561例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2):128-130.

[5]柴君杰,孟贺巴特,毛一丁,等.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复发病例的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1,16(3):67-69.

[6]鲍佳春,袁凤来,陆伟国.包虫病治疗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22(2):197.

[7]蒋次鹏.我国包虫病流行近况[J].地方病通报,2002,17(3):78.

10.13452/j.cnki.jqmc.2016.03.015

2016-01-09

侯志斌(1972~),男,汉族,陕西籍,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包虫棘球内囊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浅谈犬粪包虫抗原实验室检测及分析
间充质干细胞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活性的影响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肝囊型包虫破入肝内胆管的CT、MR 诊断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棘球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能谱CT曲线对不同分型肝包虫的诊断价值
内囊后肢梗死的分水岭机制探讨
都兰县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