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草堂寻梦
彭忠富
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成都杜甫草堂名扬天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按常理,成都平原的秋风应该是很温柔的。这样的秋风都能卷走杜甫茅屋顶上的三重茅,可见杜甫的茅屋实在是凄凄惨惨戚戚,委实寒酸啊!现在,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斋把盏品茗,回想起杜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怎能不有所感怀呢?
于是,草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成为了我们今天时时念叨的对象。不过,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南阳诸葛亮的草堂。刘关张意欲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前两次造访,都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他们足足等候了三四个小时,才得见尊容。诸葛亮睡够了,伸着懒腰起身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末了还问伺候的童子道:“有俗客来否?”俗客一词,耐人寻味,可见诸葛亮是谢绝俗客来访的。这似乎跟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载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然而在诸葛内心中,刘备哪里是俗客,分明是贵人嘛!想当年各地诸侯纷争,唯一能跟曹操争天下的,也就孙权、刘备两人。特别是刘备,曹操青梅煮酒邀其共饮,席间说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亏得刘备随机应变,才侥幸逃脱曹操的鸿门宴。彼时,曹、孙两人帐下谋士众多,早已没有诸葛亮的位置。唯有刘备,正是求贤若渴之时。陈寿在《隆中对》中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早就通过徐庶推荐,已经先入为主,获取了刘备的仰慕。他早就知道刘备等要来请他,如此三番摆谱,不外乎是让刘备等意识到自己可不是轻易将前程托付别人的。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中国历代士人的宿命。如果平生所学不能为朝廷所用,你就不能借助政府公权力施展平生所学治国平天下,而只能流落民间修身齐家,大不了做个塾师、讼师或郎中罢了。但对于那些心性甚高的士人来说,这可不符合他们的人生理想。于是我们往往看到,就算在官场上碰得头破血流,他们也不愿轻易退出仕途认输,更不用说那些在仕途门外苦苦求索的士人了。于是,对于范进中举之类的喜剧,我们也就释然了。学而优则仕,士人们寒窗苦读,付出了大把的时间,不就想在官府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么?这一点就连诸葛亮、杜甫等都不能免俗。论学识文才,两人都可谓当世佼佼者。可是时也命也运也,一句隆中对三分天下让刘备心悦诚服,赤壁之战,计取荆州,七擒孟获,虽不乏演义成分,却一步步奠定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首相地位,而隆中的草堂则成了诸葛亮登上三国政治舞台的跳板。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杜甫在成都武侯祠吟出这首《蜀相》时,我想他除了概叹诸葛“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外,恐怕也有对诸葛亮的羡慕与尊崇吧!蜀汉虽弱小,但也是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如果没有蜀汉牵制,估计东吴早就成了曹魏的囊中物。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对于一个秉承儒家理想修齐冶平的士人来说,这已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夫复何求?
杜甫吟诵这首诗时,已经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了,托朋友高适、严武的先后关照、接济,杜甫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得以在成都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杜甫本官宦人家,自幼好学,七岁即能赋诗,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可惜时运不济,二十四岁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自然无法授官。直到四十四岁,杜甫在长安奔波多年,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其官阶之低,简直无以示人。说起职权,就是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俗称军械仓库管理员。别说跟三国时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媲美,就是跟同时代的贺知章、李白、高适相比,杜甫也是英雄气短空嗟叹。贺知章三十六岁中状元,曾官居礼部侍郎,享受副部级待遇,一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李白,虽说跟杜甫一样中举无门,但却凭着过人的诗才成为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被封为翰林学士,到处吃香喝辣;至于高适这个边塞诗人,四十六岁中举,但一直官运亨通,在六十岁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一举跃升为朝廷大员,成为杜甫得以依靠的一棵官场大树。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此为古人言。公元759年十二月暮冬,四十八岁的杜甫因避安史之乱,辗转来到成都营建草堂安身。四十八岁,对于一些同龄人来说早已事业有成,而杜甫还在为糊口而奔忙,若不是处处靠着亲朋故旧接济,早就抛尸荒野了。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堪称杜甫一生穷途末路的转折点和福地。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忘了他的死地和生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何也?因为在成都寓居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名篇,早就进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春夜喜雨》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成都城市风貌绝佳的广告语啊!“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万紫千红,这样的景致想想都是美的,更别说亲眼所见了。
杜甫草堂的落成,除了高适、严武这些高官资助外,还有许多人帮忙。譬如表弟王十五就给他送来了建房资金,而朋友韦续则给杜甫送来了绵竹,作为花木营造环境。绵竹和慈竹、楠竹类似,都是竹子的一种,此地因盛产绵竹,又地滨绵水,遂得名绵竹。以植物命名的地方较少,除了绵竹就是攀枝花、桂林、黄花岗等。韦续曾做过绵竹县令,而绵竹则是本地特产,至今在绵竹公园尚镌刻着杜甫吟诵绵竹的诗句,诗曰:“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此诗已经成为杜甫来过绵竹的佐证,虽然只是文人之间的唱和,但借着诗圣的声名,也成了让绵竹人颇为自豪的事情。其实不难理解,莫言获诺奖后,其高密故居前的泥土都有人偷偷地带一把回家,据说要沾沾文曲星的文气。国人向来这样,不能直接和名人对话,就通过瞻仰故居或者焚香朝拜的方式来建立联系,这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吧!不过要将绵竹移栽到成都浣花溪畔也非易事,两地虽说相距仅仅百八十公里,但在交通不便的唐朝,也该是颇费周折的事情。要么走水路,从射水河清道镇石桥滩码头到金堂赵镇沱江,再到成都,反正水路都是相通的;要么走陆路,估计只有用马车了,经什邡、广汉再到成都。现存的杜甫草堂茅屋周围,竹影婆娑,一丛丛,一片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其中想必还有那些唐代生长至今的绵竹吧!
高适、严武两人先后为剑南节度使,位高权重,又都是杜甫好友,帮助杜甫解决点温饱问题根本不在话下。特别是严武,文韬武略,堪称一代名将。他治蜀有方,先后从吐蕃手中收复了不少失地,与唐军主力郭子仪部配合,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彼时吐蕃正值强盛期,像今天的松潘已经成为了大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吐蕃军只要越过茂县北川,就可以剑指成都平原,可是严武在成都主政,他们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严武贡献。
严武跟杜甫交好,他带着仆从和酒肉来看望杜甫。杜甫写道:“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严武见杜甫一家生活艰难,经常揭不开锅,劝其做幕僚:“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严武是个现实主义者,劝杜甫先解决生存问题,不要单纯以文才自傲,应该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当侍奉皇帝的近臣,也就是像李白、曾将那样成为御用文人,至少可以衣食无忧,这样才有精力创作。俗话说文人相轻,这些话只有知己才会说,一般人都等着看杜甫一家挨饿受冻的笑话呢。可是杜甫婉言谢绝了,最后实在推脱不过,才进入严武幕府担任“节度参谋”,又在京城挂个虚衔“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称呼杜甫为“杜工部”,其实他根本没有在工部上过班。如是实职,一个工部的副司局级干部,足以让杜甫衣食无忧了。
可惜杜甫根本不适合在官场厮混,不久他连严武处的节度参谋也辞去了,又回到了朝不保夕的日子。这五六年来,杜甫寄人篱下,生活清苦,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明证。“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此情此景,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杜甫生活的凄苦之处。有人考证说,杜甫草堂类似乡村别墅,杜甫在长安有房产出租,他并不缺钱,写诗哭穷只是为了谋取社会同情。我觉得,杜甫虽然不善营生,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甚至不愿意放下身段挣钱,但还不至于装穷来博取同情。他的贫穷是实实在在的,正因为长期穷困潦倒,深知民间疾苦,他才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自己受冻挨饿,杜甫却推己及人,为那些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寒士鼓与呼。此种悲天悯人的胸怀,跟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颇有相似之处。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三吏》《三别》更是传颂千古。鲁迅曾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杜诗却受到广泛重视,其诗作和人格魅力经历了时间的披沙拣金,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也是人们广为纪念杜甫的原因。其实艺术之路就是这样,曹雪芹贫病而逝,却留下了旷世奇书《红楼梦》。如果杜甫早年中举,醉心仕途升迁,又何来1500多首诗作流传于世呢?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经形成了一座文学高峰,至今没有人能超越他的成就,“诗圣”二字于他来说可谓实至名归。
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除此之外,我们尚可观赏到少陵草堂碑亭、花径、梅园、大雅堂、浣花祠、唐代遗址、万佛楼等景点。其中茅屋景区游人最多,据说这是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重建的,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茅屋外观粗看跟农村过去的房屋差不多,只不过墙壁不是泥墙,也不是砖墙,而是木头作为构造柱,墙壁是竹篱笆抹泥而成,这种工艺在明代应该是较为常见的。卧室、书房、厨房内部都保留了唐代民居格局,看上去非常简陋。但草堂周遭有池塘、竹林,各种花花草草。如果衣食无忧,倒是一个吟诗作赋的绝佳所在。
整个草堂内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成都的杜甫草堂游人如织,其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清代著名学者何绍基先生特地于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并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此后祭拜诗圣杜甫便成为成都人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每年“人日”这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上午十时,在盛装仪仗的带领下,祭祀队伍手持梅枝缓缓走向大雅堂,震撼悠扬的古乐响彻行云,主祭人分别完成了净手、奠帛、敬献梅枝、诵读祭文等环节,各界群众在司仪的唱礼声中向诗人塑像三鞠躬,以表达对诗圣杜甫的深深敬意。
徜徉在杜甫草堂,目之所及,似乎已经尽是大唐景象。达官贵人歌舞升平,朱门酒肉臭;而贫苦百姓却饥寒交迫,路有冻死骨。特别是那些没有博取功名又不愿屈身农商的寒士,虽忝列读书人行列,却无法凭文章换取俸禄,只得在凄风冷雨中发出像杜甫一样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啊!”
这是一种何等凄惨的场景,难道读书人就该受穷吗,难道知识就这样一文不值吗?邓公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白猫黑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寒酸不是文人的专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诗文不能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暂时放下文学,在社会洪流中攫取生存资本呢?只要我们的钱财来自于正道,那么读书人也不妨沾点铜臭味。毕竟生活就是这样,只有先活着,才能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孔子说,君子固穷,他认为君子安贫乐道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士人都以贫穷作为炫耀的资本,那么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谁还有雅致来吟诗作赋呢?可见要实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普世梦想,希望只能在士人自己身上。一味地等靠要,尽管能够解决一日三餐,但那种屈辱我们忍受得了吗?
(插图: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