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
民国大师胡适二三事
林强
民国大师胡适是近代饱受争议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经组织过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留下了多卷本的《胡适思想批判》。胡适也是近代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落实到行动中的一位伟大学人。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对胡适批判也已成为历史,胡适在哲学、教育、社会改造等方面的贡献也逐渐获得公正对待。在阅读与胡适有关的相关著作中,曾被痛斥为“汉奸”“走狗”“卖国贼”的胡适展现了另一面,也彰显了胡适的人格光辉。
1948年,胡适没有大学毕业的二儿子胡思杜回到中国。据邓广铭回忆,胡思杜回到北平后,有很多人给他介绍工作,或请他到大学任教,其中山东大学历史系最为积极,但被胡适拒绝。
胡思杜在美国读书读的就是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系邀请胡思杜去教历史,从人之常情考虑,胡思杜应该是很乐意接受的。然而,对这件事,胡适却坚决不同意。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胡思杜之所以获得去山东大学教书的机会,并不是因为胡思杜有多高的学术水平,毕竟,留学美国的胡思杜,没有拿到毕业证,而且胡思杜的许多科目是不及格的(胡适书信中多有记载),因此,胡思杜之所以获得去大学教书的机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是胡适。
而胡适则是一个珍惜名誉的人,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自食其力,而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靠他老子的关系获得去大学教书的机会。
对于胡思杜的工作,胡适有他自己的设想,他希望胡思杜通过去图书馆做工的办法去熟悉各种书籍的类别,最后可以成为胡适学术研究的助手。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仅过了一个月,时在武大教书的苏雪林,由于政治思想的极端偏颇,在给胡适的信中,毫无理智地谩骂和诋毁鲁迅。她说:“鲁迅虽死,鲁迅的偶像还没有死,鲁迅给青年的不良影响,正在继续增高。”她想做个唐·吉诃德,要“剥去这偶像外面的金装,使青年看看里面是怎样一包粪土”。胡适虽与鲁迅原有过节,鲁迅也曾不时讥讽过他,但他对苏雪林的无理谩骂却很反感,批评她用旧文学的“恶腔调”骂人,应该“深戒”。他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深,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之作。”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当然不可能刊登她的“反鲁”文章。但过后苏雪林还是将这两封信,公开在武昌的《奔涛》上发表了,引起文艺界普遍对她的严厉批驳,她自己也说,从此“文艺界视我如异端,如化外,见了我都咬牙切齿,恨不得将我吞噬下去”。
陶方宣所著《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提到了胡适不歧视小人物的两件事。
胡适对妓女也颇为同情和尊重。某年,高一涵把一名妓女接回家中同居,正在南方养病的胡适得知消息后,写信给妻子江冬秀,劝其不要歧视相邻而居的高一涵和那名妓女,另外还致书高一涵,劝其新娶之后,要专心学问。高一涵甚感宽慰,回信说:“谁知你竟能超脱一切俗见,竟于宽恕之外,来勉励我前进,真使我感愧无地!”
晚年胡适与普通小贩袁瓞结下了友谊。袁瓞是一个卖芝麻饼的小贩,平时热衷英美政治问题,苦于许多问题存疑,身边的圈子又无人能解决,遂写信求教于胡适。胡适热情回复,并邀请袁瓞到南港的研究院做客。得知袁瓞鼻子中长了小瘤,恐是鼻癌,胡适立即写信给台大医院的高天成,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治疗费用由我负担。”晚年生活也不富足的胡适却慷慨地资助袁瓞治病。
蒋介石曾评价胡适“新文化运动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近代的胡适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是其对历史的作用,以及其身上彰显出来的人格光辉也是不能抹杀的。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