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方加不同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6-12-12 00:17熊潭玮江伟范剑薇杨键蒋敏玲
华夏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风药

熊潭玮 江伟 范剑薇 杨键 蒋敏玲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加不同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1组给予疏肝健脾加防风方加减治疗,治疗2组给予疏肝健脾加柴胡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匹维溴铵片口服,3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用IBS症状尺度表、IBS大便性状问卷评估3组患者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大便性状情况。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分别和对照组IBS-BSS总有效率(分别是84.0%、78.0%、5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IBS-BSS总积分及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2组仅腹痛程度、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积分有下降(P<0.05),对照组仅腹痛程度、腹胀程度积分有下降(P<0.05);治疗1组大便性状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治疗2组及对照组(P<0.05),且治疗1组在10d中排便的急迫天数低于治疗2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加“风药”治疗IBS-D有较好疗效,防风的增效作用值得重视。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风药;IBS症状尺度表;IBS大便性状问卷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5)04—0028—0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以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多见,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为公认的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肝郁脾虚为IBS-D主要的中医学病理机制,可解释50%~60%的临床征候,治疗多予疏肝健脾法。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疏肝健脾,升阳化湿的升阳益胃汤治疗IBS-D取得较好疗效,并认为“风药”增效作用不可忽视,在选择具体风药时发现防风的增效作用较柴胡更佳,为此进一步优化方剂配伍,观察疏肝健脾加防风方比疏肝健脾加柴胡方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有较大优势。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50例病例均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中医门诊及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各50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诊断和纳入标准

所选病例均符合2006年罗马《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Ⅲ》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属肝郁脾虚证者。并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任何止泻药及抗生素;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3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者;妊娠、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1周曾服用影响胃肠运动及感觉功能的药物以及微生态制剂者;对药物过敏、不能按规定服药及中断治疗者。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 治疗1组以疏肝健脾加防风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0 g,白术12 g,茯苓15 g,炙甘草6.g,陈皮12 g,白芍15 g,防风10 g。腹痛明显者加元胡,腹胀者加大腹皮,纳食减少者,加鸡内金、焦神曲,睡眠欠佳加合欢皮、夜交藤,大便次数多者,加芡实。上方由本院制剂室煎成250 ml药液,分早、晚2次饭前温服。

1.4.2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①总体疗效和各项积分的比较采用IBS症状尺度表(IBS bowel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BSS)进行评分。IBS-BSS用于评价药物的总体疗效及对主要症状的影响。包括腹痛程度、腹痛天数、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生活干扰度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高积分为100分,最低为O分,各项目总积分为500分。总积分为4分:Ⅰ级0~75分,为健康水平;Ⅱ级76~175分,为轻度IBS水平;Ⅲ级176~300分,为中度IBS水平;Ⅳ级>300分,为重度IBS水平。②大便性状和排便情况采用IBS大便性状问卷(IBS defecation state questionnaire,IBS-DSQ)进行评估。包括大便性状、10 d中排便急迫天数、每天排便最多次数3个项目。大便性状参考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分为硬、成形、不成形、水样4级。其中IBS-BSS作为主要指标,IBS-DSQ为次要指标。、

1.4.3疗效判定标准 ①IBS-BSS疗效判定:显效:积分降低2个级别或以上;有效:积分降低1个级别;无效:积分在同一级别或高于原级别水平。②IBS-DSQ疗效判定:显效:大便向“硬”的方向好转2个级别;有效:大便好转1个级别;无效:大便停留在原水平或向“水样”方向发展。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IBS-BSS疗效的比较

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4.0%、78.0%、52.0%,治疗1组、治疗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治疗后治疗1组IBS-BSS总积分及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2组仅腹痛程度、腹胀程度、排便满意度积分有改善(P<0.05),对照组仅腹痛程度、腹胀程度积分有改善(P<0.05)。详见表2。

2.2两组患者IBS-DSQ疗效的比较

治疗1组大便性状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治疗2组及对照组(P<0.05)。详见表3;3组患者排便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1组在10 d中排便的急迫天数改善上优于治疗2组及对照组(P<0.05)。详见表4。

3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当属祖国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之“痛泻”为主症。其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素体脾虚、情志失调,外感时邪等因素有关,肝郁脾虚是发病的基本病机。肝郁克土可致脾虚,或素体脾胃虚弱,肝木又会反侮。最终形成肝郁脾虚共存的现象。如《医方考》所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气横逆克脾犯胃则可见腹痛;脾气虚弱则现泄泻。

中医治疗多以疏肝健脾法为主,抑肝木扶中土、畅气机、和脾胃等。在常用药物中防风、柴胡等“风药”的增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所谓“风药”之名,源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其弟子李东垣明确提出“风药”之名称,是指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祛风作用的药物,并广泛用于内伤脾胃诸病治疗。在IBS的治疗中认为风能散郁,升发肝气,疏泄乃治;风能胜湿,健脾止泻;风能引经,引主药人脾胃经。风药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调畅气机,开发郁结,从而提出“风药增效”之说㈣。在临床具体选择何种“风药”时,多数医家认为防风治疗IBS腹痛、腹泻有显著的疗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佐助作用。而柴胡虽疏肝解郁之力胜于防风,但因柴胡人肝而不走脾,无舒脾胜湿之功,故不取柴胡等。基于以上理论及临床观察,拟定疏肝健脾方(党参10 g,白术12g,茯苓15 g,炙甘草6 g,陈皮12 g,白芍15 g),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以补脾益气渗湿,白芍抑肝护脾,并和甘草甘缓止痛。白术、白芍、陈皮加防风为“痛泻要方”以泻肝补脾止泻,其中防风可入肺、肠、膀胱、肝、脾经,胜湿止泻、祛风解痉,可增强白术健脾止泻和白芍柔肝止痛的作用。纵观全方,共奏疏肝健脾、祛湿止泻止痛之功效,而痛泻自止。

本研究表明中药疏肝健脾方加防风或柴胡等“风药”在IBS-BSS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但疏肝健脾方加防风方在大便性状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后两组,且在改善腹痛天数、排便满意度、10 d中排便的急迫天数、生活干扰度方面有较大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疏肝健脾加防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患者较疏肝健脾加柴胡具有一定优势,其不同风药的增效作用值得临床重视、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风药
“风药胜湿”的临床应用探析
易水学派医家李杲“风药”理论的渊源、含义及功用探析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风药名考*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
风药治疗崩漏溯源及运用举要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