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影响

2016-12-12 11:37罗晓霞
考试周刊 2016年93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罗晓霞

摘 要: 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寻找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园教学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常见问题阐释了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本质,并就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教学活动 幼儿教育 社会性品质 培养方法

现代社会中,人类接受启蒙教育除了家庭外,最重要的场所外就是幼儿园。家庭的血缘属性决定了这种小范围内的教育更加倾向于满足幼儿生物性方面的需求,而在增加人类社会属性方面存在较大欠缺。而幼儿园的群体生活则恰恰填补了这样的空缺,使幼儿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间不断形成更加饱满的社会性人格,并为未来进入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教学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常见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当下众多家庭产生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于是常规的教育逐渐演化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未成年人智力的开发和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包括阅读、数学、绘画、歌唱等知识类项目的内容比重在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增加生源采取小学化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学习写字、学拼音甚至学英语,等等,经常组织表演活动,家长和幼儿常常为能否参加表演有比较极端的现象。幼儿在同伴面前稍有表现就得到大人的表扬,幼儿小小年纪便在这样关注教育的氛围中培养了强烈的功利意识,为了得到表现的机会和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在幼儿园努力学习,成了幼儿园环境中“标准”的好孩子、乖孩子。可是,回到家庭后,由于没有了“挣表现”的环境要求,幼儿个性中的所有缺点便暴露无遗,出现了一个宝宝两个样的情况。

二、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本质

幼儿其实与一张绘画用的白纸并无二致,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成人恰如画笔,其言行举止和一切教学过程都是成人通过自身活动施加的外部影响在幼儿这张“白纸”上作画。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前,包括家庭生活过程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更多的意义其实是在帮助幼儿在维持动物性本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本质其实并非单一的智力水平提升,而是进行一系列生命教育,帮助幼儿历经生存、生活、生命三个生命成长层次而基本形成相对稳定、健全、健康的人格特质。

三、幼儿园教学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的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卢梭思想教育观念中的“生存、生活、生命”三阶段是对人生发展过程的理论总结与归纳,把这一观念与幼儿园社会性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对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有积极作用。

(一)“生存”阶段的基础性教学

属于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认知、情感表达等社会性品质。比如学会十三字的礼貌用语,并且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持之以恒地运用:早晨到达幼儿园时和老师与其他小朋友说“你好”或“早上好”;收到老师发的点心或其他物品时说“谢谢”;希望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者一起做事情时要先用“请”或“请问”询问;在游戏或学习时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摩擦要勇于表示“对不起”或“没关系”;在下午放学时和老师与其他小朋友说“再见”等。

强调应用礼貌用语的目的在于使幼儿从小形成向外界表达正向和善意的情感,一旦礼貌用语养成习惯,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甚至本能,则幼儿在未来人生成长阶段中就能形成与环境保持友好“界面”的潜意识。同时,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促使幼儿在社会性交互行为中展示自身积极的一面,这不仅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培养及其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人生各阶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外界环境的和谐与融洽。

(二)“生活”阶段的发展性教学

属于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主动适应环境的社会品质、与环境交互的能力及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等。具体而言,有教育幼儿学习遵守秩序,学会分享与宽容,以及面对失败勇于尝试和坚持等。比如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养成先举手、得到同意后再回答的习惯;帮助老师收拾教具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散落的玩具收拾到柜子里;或是在做手工时不断尝试争取做到最好,等等。

可以说,处于此阶段的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过程其实可以较简略地概括为“抑扬”的过程。所谓“抑扬”,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的天性、本能向更加符合社会性人格要求的方向发展。或者说相对抑制本能的动物性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以暴制暴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成分,而更加褒扬、突出人类社会性品质的成分如合作、奉献、自制、锲而不舍等。

(三)“生命”阶段的最终教学

属于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爱与同情等社会性品质。这一层次可谓生命教育中最高级别的社会性人格培养过程,也是相对困难的部分。尤其是在大量独子女存在的当下,培养这一层社会性品质需要幼儿园和家庭付出更多的努力。

培养爱与同情等社会性品质一个比较好的教学切入点是对其他生命的养育与呵护,比如种植植物或养殖小动物等。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引入生命的平等性、脆弱性、不可逆性等更加高等、严肃的教育主题能够帮助尚在懵懂期的幼儿形成基础的生命意识。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在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中突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意识、生态意识等。这将对幼儿未来的社会性品质中形成更加高尚的人格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社会性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但是这样的过程中少不了家庭、家长的支持与延续。应当说,幼儿园教学活动其实和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双方必须互相扶助才能有所成效。否则,老师在教学时间内煞费苦心试图培养幼儿互助友爱、互谅互让等的优秀社会性品质,却很可能被家长一句“他敢打你,你就打回去”的负面指导给破坏殆尽。因此,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昆.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影响研究[J].科技展望,2016,08:291.

[2]杨伟鹏,雷雁岚,陈科成.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2014,06:87-94.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