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健
摘 要:自神农发现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由国内走向世界,可以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盛自然带动了品茗茶具的兴趣,在从多茶具器冥中,紫砂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的实用性茶具,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关键词:紫砂壶;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43-01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 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紫砂壶的兴起与茶方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宋代,饮茶已极 为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当时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泥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断定个人的备茶技七,名日“斗茶”,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代蔡襄《茶录》去:”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玉红。”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其他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微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白瓷进茶的情景。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问、仇英的绘画作品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有些壶从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的。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文徵明《晶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芽以进,有司勿。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窒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氛围中,逐步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即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紫砂据传起始于北宋末年,那时的饮茶文化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茶史上记载,饮茶之风盛于唐而兴于宋,当时茶具器形的发展受喜欢茶饮式制约。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茶文化的焦点已经从品的方式转变到茶具的行式上来。紫砂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因时而生,然其后紫砂壶能够风行数百年,最终与茶文化连为一体相辅相成,可以说是由紫砂壶的特性所决定。精于茶道之人有种流行的说法-品茗,能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休闲,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选择。由此而来,闲时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谙茶道之术,若无称心如意之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绝好的茶,也是暴殓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在了茶友的面前,何为上佳之茶具?紫砂壶!茶道高手一般会如是回答。然紫砂壶谓何?
一把茶壶,单纯具备泡茶功能,是不会备受人们青睐的,它必须有可供人们看不厌、赏不完的精神存在。应该说,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壶只具备泡茶菌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大夫、文人对紫砂茶具的创作影响和参与,使紫砂茶具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在明清年间,宜兴紫砂茶具的崛起,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明万历后期是宜兴茶壶重要的发展时期,有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时大彬系时朋之子,原善于做壶,在文人陈继儒和他的朋友们提倡下用小壶品茶而造小壶,以保持茶的香气。他曾创制数十种紫砂壶的款式,有菱花八角、梅花、六角、提梁、僧帽、扁壶等,佳作信手而成,艺术成就达到七夺天工、千姿百态的地步。可以这样说,时大彬壶艺的转型,文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而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
参考文献:
[1]韩其楼.宜兴紫砂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