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城市文化中底层人物的生存诉求

2016-12-12 04:56李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反思

李岩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社会的转型,这个时期城市文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创了一片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异质视域。在城市文学中作者们塑造了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对这些底层人物艰难生活状态的描述,突出地表现了底层人物在生活中的精神诉求与物质诉求,同时也表现出底层人物在诉求中的失语性和不稳定性。在对底层文学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城市文学中底层人物的生存诉求,并阐述由此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底层人物;当代城市文学;生存诉求;反思

每一个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总是会有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中苦苦挣扎的人们。而实际上,通过考察城市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才最能突出地反映时代的整体生存状态,通过揭示各式各样的城市底层人物的生命体验以及底层人物的欢笑和痛苦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文学作品宏大叙事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真实性。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是城市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艰难而又沉默地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中。

一、底层文学的特征

“底层”是指弱势群体的集合,是一个直观的概念,特指政治地位低下、经济状况窘迫、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一类人的集合,例如农民工、城市低保困难户等,而在文学作品中描绘这样的人群——由于经济收入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而导致的不具备言说能力的群体,底层文学也就此诞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2004年,底层文学写作方式作为一种特异性的叙述方式出现了,到了2005年,底层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界当中的热门写作主题。在这个阶段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底层文学家,同时也描绘出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底层人物形象[1]。例如刘震云在他的《一地鸡毛》中描绘的生活窘迫的小林的形象、池莉在她的《生活秀》当中描绘的被生活逼迫的来双扬的形象,以及方方在她的小说作品《风景》中描绘的饱经风霜的七哥的形象等,这些底层人物已经成为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最佳代表。

二、城市文学中底层人物的生存诉求

(一)精神层面的生存诉求

1.怀疑自我生存价值。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之下,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对于自身所处的边缘化生存状态感到十分迷惘,甚至是悲观和绝望,因此有一部分作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断探寻内心价值的实现方式,同时也通过作品人物的塑造来实践这种精神上的生存诉求[2]。例如在贾平凹创作的《废都》当中,就体现出了知识分子身上非常强烈的末世情绪及“废都”心态,这部作品站在人类的生存背景之上,对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在当代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状态等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在贾平凹的作品中能看到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又例如在刘震云所著的《一地鸡毛》中,通过对知识分子小林生活状态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当代环境下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生活当中无休无止的纠缠使得小林无法挣脱,这也体现出作者对于自我生存价值的怀疑。

2.寻找精神家园。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转型,而最先感知到这种变化和落差的人往往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原本所具有的人格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接受着人格上的裂变。面对这种变化,知识分子的内心会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无奈,甚至有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很难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孤独的人往往会感觉到自卑,而所有的这些便形成了城市文学作品中底层人物无法寻找到精神家园的失落感与悲剧感[3]。作家们在作品描写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落脚点放在最终的情感归属上,而在这种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价值观已经发生改变,因此作家们笔下所描写的也不再是原来美好的爱情,而是无法得到爱情之后的荒谬和怪诞[4]。

例如作家北村往往喜欢在一个非常好的爱情故事的结局中添加一个十分悲凉的结局,这样就将理想中的美好爱情与现实中的残酷都推入到了一个极致的状态,表现出作者本身对于精神家园无法企及的内心实感。

3.渴望自由意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热爱生命、渴望自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生存中最大的价值在于灵魂是否得到了安宁,而物质上的满足以及感观上的享受都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自由。知识分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自由,“不自由,毋宁死”。自由就像空气一样,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自由都是弥足珍贵的。而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使得其精神水准下降,同时也剥夺了人的自由,人际关系中功利性的、冷漠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知识分子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冲击,相比于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更渴望自由的意志。而这样的精神追求也反映在了作家们的作品当中。例如张炜在《柏慧》中希望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己”能够鼓励并引导额及农民一家尽快地脱离苦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感化自己的妻子和朋友,作者希望自己能够站在一个启蒙者的角度来拯救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使人们能够尽快地从物欲的世界当中逃离出来,然而从最终的悲伤结局中也能够看出作者对于这种社会普遍现象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二)物质层面的生存诉求

1.无根的漂泊者。上世纪90年代,进入城市中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背井离乡,在外奋斗不仅需要城市对他们进行身份的确认,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安妥。农民工是城市中无根的漂泊者,农民工进入到了一个“半农半工”“非农非工”的工作状态和身份状态中,农民工也成为在城市和农村游弋的中间物。农民工对于城市来说只是一个过客,而城市人对于农民工的这种歧视在本质上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当中的文化冲突和人格冲突。农民工在进入城市生活之后,除了城市的繁华所带给他们的视觉和感观上的冲击之外,更多地是留在他们心灵上的文化阴影,城市的无情和冷漠也成为他们心灵上的又一层创伤,农民工的这种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因此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火热的题材。例如刘庆邦所著的《红煤》,就可谓是一曲为农民工心灵的畸形变化所演奏的哀歌。作品中描绘了上个世纪80年代在煤矿中打工的农民工宋长玉为了物欲不择手段地当上了煤矿矿主,在利用金钱将自己“打扮”成城里人,而随着不断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使宋长玉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不断作恶,最终由于煤矿的坍塌使宋长玉遭到了灭顶之灾。刘庆邦用“红煤”代表了农民工在时代转型中灵魂与肉体上所遭受的双重打击。

2.琐碎的庸常生活。城市的底层平民也是社会底层中的一员,然而与农民工相比城市底层平民的生活要更加优越。虽然城市底层平民面临着下岗失业和经济拮据的危机,然而他们所拥有的城市户口为他们解决了一部分的烦恼,他们拥有最低的生活保障。这样的生活过久了之后,随着富人的不断增多,城市的底层人民也会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境遇产生一定的怀疑,他们渴望改变命运去追求有效的致富之路,也更希望哪一天能不劳而获,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便是他们最大的理想。例如在刘恒的小说《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就以一种比较乐观的心态和轻松的处事方式对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平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描写,将城市底层平民内心的善良和智慧表现了出来,并且把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小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面对狭小的生存空间,他们也曾经为了物质生活的充裕而挣扎努力,他们虽然没有非常伟大的梦想和理想,也不具备超凡脱俗的品格,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简单的生活梦想而努力着。

3.无奈的零余者。底层人物中除了农民工和城市底层贫民还包括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城市零余者,他们是时代变革当中的产物,他们也是普希金、郁达夫、屠格涅夫作品中与社会不能相容的“于质夫”类型的人物形象。零余者更是指那些在社会转型期完全丧失了精神追求动力和意志的人们。在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挣脱了社会伦理的羁绊,零余者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满意,他们也不能再像先前那样拥有简单的快乐。他们一直都在追求自由,然而他们找到的所谓的自由仅仅是空洞的、形式上的自由,他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正面的发展空间。他们努力挣脱束缚,寻求自由,然而实际上的自由却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正真意义,更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零余者无法逃避自身不快乐的窘境。

三、城市底层文学的历史性评价与反思

(一)理性审视城市底层文学的创作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们能够最先感受到这种转变和冲击所带来的落差感和无奈感。城市底层人物已经成为城市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也逐步地形成了城市底层文化,而正是这种底层文化的形成给城市文学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一方面城市的底层文化冲击着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另一方面也给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环境。作家们内心深处渴求自由、追寻精神家园的理想都通过其作品反映出来,同时也将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城市底层文明引发的反思

城市底层文明反映了城市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物欲的冲击,也表现出社会底层人物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自由的内心世界。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中一方面有来自自身条件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有来自于社会上层人物对他们的隔离与歧视,特别是城市中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他们渴望被城市接纳,渴望得到尊重,这也使我们不由得反思是否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不仅关注他们的物质追求,还应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帮助,使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感受到温暖和自由。

总之,城市底层文学中描写了生活在城市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和生存追求,对底层人物的描写似乎都在表达着作者对于城市底层人物的关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更好地使我们了解城市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社会对于城市底层人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可喜的是随着政策的推行以及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等,为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城市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正在逐步的改善,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底层文学所具备的强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清华.变奏与对话——21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及其旨趣[J].文艺争鸣,2015,(06):71-83.

[2]马俐欣.近年来底层文学创作的变化与困境——基于范小青的《城乡简史》与《南来北往谁是客》差异的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7-81.

[3]孙胜杰.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启蒙”话语叙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9-55.

[4]林嘉新.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的困境及其批判[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4):112-118.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