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九田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感叹精心设计的探究课中看不中用,对探究课经常上不完而感到困惑。一节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就是一首美妙动人的歌曲,歌曲中有若干“休止符”,因而抑扬顿挫、回味无穷。数学课堂也需要若干“休止符”,既控制教学节奏,又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有效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所见所闻,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尝试践行。
一、变俊为朴,让探究情境简一些
数学教学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离不开有趣、新奇的情境。以至于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导致探究内容游离于数学问题之外,致使探究课上不完。因此,必须用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简化教学情境中的非数学化因素,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数学课要结合现实情形创设探究情境,必须紧扣数学的探究主题。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创设了“六一活动分发水果”的现实情境,教师把握探究的主题,让探究的重点围绕着“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一份是多少”“有没有多余”等数学问题,而不是“这些水果是否合理”“六一活动要注意什么”等非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探究不离数学主题。
二、变肥为瘦,让探究内容精一些
探究课上不完,很大程度上是探究内容臃肿、冗杂。如果探究点太多,而且每点要探究到位,势必造成探究费时,难以完成预期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材时,变多为少,力求让探究内容精一些。
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
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有“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等多个知识点,若逐一让学生探究,极易造成因预设的教学内容太多而上不完。而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大胆地重新划分课时,分为“面积”的教学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就不会再为探究内容过多而发愁。
2.教师精心选择添补课外资源
过分增补教学素材,容易造成探究内容过分膨胀而上不完一堂课。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有的教师补充了人民币的产生、识别与外币的兑换等相关素材,造成因课堂教学探究点过多而上不完。因此,若只精选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应的“人民币的识别”这个素材,就能变多为少,实现人人能探究,探究能完成。
三、变放为扶,让探究过程直一些
对于探究性学习,很多教师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探究对立起来,谈“讲”色变,怕讲,忌讲,导致学生的探究游离于教师的指导而放任自流,变得盲目无序,耗时低效,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事实上,小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活动少不了教师适当的“扶”。只有讲究扶放结合,才能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曲中有直,更有实效。
1.选择有价值的探究点
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数的读写法、数学符号表示等,可以在学生理解数学算理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省去不必要的放任探究,使探究活动变得“直”而省时。
2.要变旁观者为指导者
当学生的探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应适时地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达到目标。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当学生认识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学生对等分数的分母进行猜测、举例、验证等充分探究后,教师应适时指出:“把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能发现其中的秘密。”这样,探究过程化曲为直,提升了探究的时效性。
四、变说为做,让探究方式活一些
在探究性学习中,许多老师往往只注意到探究内容,而忽略了数学探究方式的选择与优化,简单地采用成人化的抽象说教或复杂演绎方式,造成学生的探究活动徘徊不前,束缚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此,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学生所能接受的探究方式,让学生高效地探究。
1.积极倡导“做中学”
针对小学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的特点,尽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触摸感知数学。例如,在教学“一个正方形,减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时,让学生亲自去剪一剪,做一做,则能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发现或是3个角,或是4个角,或是5个角……省时有效地参与了数学问题的解决。
2.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的数学建构总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他们的数学建构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防止用同一模式强行指引学生思维,放手选择,促进学生的探究进程。例如,教学“退位减法中计算24-9”时,教师不必强行让学生统一摆小棒来计算,而应放手让学生探究。结果学生迅速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有的是用计数器的,有的是用小棒的,还有的是用想加算减的……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宽敞的探究选择空间,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生动活泼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
休止符在音乐中体现了旋律的抑扬顿挫,是为了更加动听。数学课堂上,需要我们多一些“休止”,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思考,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会“休止”是一门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一种意识、一种职业自觉,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灵气、更具活力。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