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著+刘付勇
摘 要 系统介绍微课程概念、特点和设计原则,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微课程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与优势,并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最后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66-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micro curriculum concept, charac-teristic and design principle, and analysis of micro course used in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cro-course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各种微电子设备的不断涌现,催生了新的教学形式——微课程。它的出现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弥补了教师不能一对一教学的缺陷,适应了个性化学习。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领悟程度进行网络下载或重复收看,真正落实教学内容,继而提高教学效率,也节省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的研究,结合微课程开发实例,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优化策略,进而推广微课程教学模式。
2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员胡铁生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2]。一般认为,微课程是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的模式[3]。微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分解教学内容将之形成细化的教学目标,以产生一种更加集聚的学习体验。
微课程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以“课”为灵魂、以“微”为中心作为其显著特点的,它强调了课不仅包括学习资源,还有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等教学服务,而“微”准确抓住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征。整体而言,微课程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4]。
1)课程短小精悍,内容少而精。微课程是以短小著称的,从时间角度来看,微课程学习大多在10分钟以内,这样能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10分钟的学习更符合小学生注意力集聚的学习规律。再从内容上看,微课程学习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设计学习,因此更注重内容的细化、片段化。
2)课程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微课程的内容直接指向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难点或重点的教学,目的性明确,学习需求也能一眼看出,具有典型性、专题性的特点。
3)课程注重交互性,参与性强。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移动终端学习,还可以进行网上提问,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重复收看,可以进行快进、后退、暂停等操作,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自己学习的节奏,个体参与性更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留言、提问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
4)课程的运用更加灵活、便捷。微课程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课下,学生可以使用手机、iPad、MP4等终端设备进行下载、缓存,更灵活,方便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5)课程完备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包括设计、开发、制作、应用、评价、反馈等,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微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般要遵循以下5个方面的原则[5-7]。
1)微原则。微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微”。所以,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也必须发挥“微”的优势,这个原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特点,而且“微”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上,微课程将学习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学习单元,这样更有利于内容的吸收。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微课程的设计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上来,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都是围绕学生更能吸收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在设计过程中,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3)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是最能体现微课程教学服务这一特征的,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学生之间也在进行交互,会慢慢形成一个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同、交往频繁的认知网络。微课程学习的交互不单单是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还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建立的动态联系。
4)情境性原则。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生动为主题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微课程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首先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接着通过问题引入,激起学生大脑的运动,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5)实用性原则。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勤于思考,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释某一现象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个案设计
个案设计前期分析 在本案例中,由于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操作性极强,根据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特别适合微课教学。
1)案例内容选取与分析。本案例选取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长方体制作”作为开发内容,主要是要学生认识空间立体图形的制作。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看见的一些物体,了解立体图形特点,这样学习也就有了概念思维。
2)学生分析。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校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入成年,学习活动比较受兴趣的驱使。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进而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基于上述分析,学生要学习立体图形制作,教师有必要通过情境性的引导,尽量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逻辑思维结构。
“长方体制作”的微课程设计 课程主题:长方体的制作。
1)学习目标:通过制作长方体,掌握在平面动画设计中制作具有立体感的动画;并通过本例,掌握Flash中“三维旋转工具”和“三维平移工具”的使用。
2)教学重点:三维旋转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三维旋转中x轴、y轴、z轴的控制。
3)设计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包装盒动画图1,提问它们是怎样制成的?并指出各面的制作原理,引起学生思考。
第二步:建立表象,生成概念。对长方体的面、棱角、顶点等具体关节点结合图形进行描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图形绘制工具的应用;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提出相关的问题,结合图形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从平面到立体的迁移。
第三步:探索制作方法。了解了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原理,再结合基本动画制作中的“传统补间动画”制作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并通过使用“三维旋转工具”和“三维平移工具”,从前面、侧面、上面各个角度观察模型,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更牢靠掌握知识点。
第四步:迁移类推。通过本案例的制作,要求学生掌握三维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相互转化的理解力,学会根据条件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步:优化训练,灵活练习。出一些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目,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4)微课程的制作。需要设备有电脑一台,麦克风或话筒一个,屏幕录像软件或智能拍摄手机或数码相机,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搜集有关的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制作PPT课件;打开电脑的屏幕录像软件或打开手机的录制功能,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讲解者打开要用的PPT课件,调整好PPT的界面和录像的位置后,点击“录制”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讲解一边进行课件切换的各种操作,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最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使得视频质量优良。
微课程的个案评价 微课录制完成后,在民考汉的学生中进行一定的实验应用,通过后期的学习效果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充满兴趣。而且微课视频的使用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4 小结
微课程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革新,相信它的前景会更加宽广。经研究发现,微课程应用在高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较受欢迎,由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模块化特点突出,符合微课程微小精的特点,而此次个案应用也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11.
[5]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6]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1):65-69.
[7]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