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欣
作者简介:蒲欣,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活动及教师自身的意义也随之提升,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2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教师在面对新要求、旧问题以及日常琐事时,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即人在面临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确的角色认知。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3.教育的独创性。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教师积极的心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健康全面的发展,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状态密切相关。
当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适应不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身上,因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适应不佳,产生压力大、偏激或消沉等不良情绪,在实践时出现角色错位、角色淡化或角色失落等现象。2.情绪不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一些抗压能力较差、调节能力较弱的教师身上。大量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等都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那些生活在缺乏友好合作、融洽温馨的人际环境中的人们,经常感到压抑、情绪低落。一些教师常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且未及时调节和控制,造成人际紧张,继而更加刺激和加剧之前的不良情绪,易形成恶性循环。3.心理失衡。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一些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下的教师身上。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如嫉妒、自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4.不良个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一些自身有不良个性特征的教师身上。如心胸狭窄、自闭、过于脆弱、过于敏感、过于争强好胜等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的表现。
二、产生根源
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二:1.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教师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的心理包容力。教育工作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当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来转变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增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城乡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差距较大。现实中,多种新要求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专业能力、身心素质有着尖锐的矛盾,在这种重压下,教师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教师自我心理素质欠佳。教师不仅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压力,如教育指标要求等等,而且承受着内在的心理压力。教师的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容易神经紧张、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强迫症状等,如追求完美、过于克制、优柔寡断等。因为社会偏见等原因,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常常易被现实挫伤,教师的自我意识薄弱。
三、主要措施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学校环境。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满足教师个人需要、激发教师动机,帮助教师实现目标。全社会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重新定位教师职业,尊重教师劳动,切实解决教师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和谐包容的学校群体心理氛围有利于教师在其中拥有归属感,易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可多举办心理辅导系列讲座,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帮助教师排解和宣泄心理压力,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等。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心理满意度提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鼓励教师进修、提升,缓解职业竞争压力。超负荷劳动不仅会使人产生肌体疲倦感,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学校管理者也有责任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帮助教师解决超负荷劳动问题,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减少班额等。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如学历进修、普通话、基本功达标考试、教育教学法律知识考试等,学校管理者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充电”,这样也有助于教师释放其因职业竞争产生的压力。
3.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要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要求,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齐格蒙·鲍曼曾指出,知识分子这一术语并非对一个业已存在的种类的描述,而是一种广泛开放式的邀请。弗兰克·富里迪认为,定义知识分子的不是他们做什么工作,而是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他们所维护的价值。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与谋生的方式无关。在当代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就是拥有文化资本、对世界有探索兴趣和创新精神的人。而知识分子意识是知识分子对自己角色、使命、价值追求和生存方式的自我意识,主要有理性批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非专业化意识、自由意识、独立意识等。教师在一定意义上也符合知识分子的定义要求,需要唤醒部分知识分子意识,才可以让教师真正获得自我意识,才能够了解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有利于排解教师的心理问题。再者,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单一化、过度专业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强化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所以有必要强调和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只有明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该具备的意识和心态,那么教师的知识分子意识才能成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方式。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社会科学家,2000,(6):64.
[2]谷丰.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J].上海教育,2001.7:2.
[3]许金更,许瑛国.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6.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5.
[5](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