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研究

2016-12-12 20:27张金萍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

张金萍

摘 要:随着数学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已经列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给予学习主体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在“玩”数学中体验数学,积累、发展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积累经验

一、实践操作直观体会,让学生在“做”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特别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中的“快乐的午餐”这节课,这是一节帮助学生体会数量的多与少,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一一对应”活动经验的课,为后续学习数的大小的意义奠定基础。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数数活动,对于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已经有所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学生既喜欢又熟悉的“午餐”情境,并且情境中包含了需要“比较”的数学信息,如动物数量、盘子数量、杯子数量等,教师不要急于引入“=”“〉”“〈”这些符号,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数学学具操作活动,直观体会一一对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认识两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和不相等关系,也为后续学习并解决“比较两个数量间的多与少”的问题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动态上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不断地尝试才能获得。实践操作越多越丰富,获得的经验就会越多越丰富。

二、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已经在生活中接触过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例如: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的长短、大小、薄厚等,随着父母去购物、什么时间做哪些事情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的观念,尽管有些是模糊的、不系统的甚至隐藏着错误,我们有必要将这些观念逐步数学化,促进生成新的活动经验,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

例如:在北师版二年级上册“购物”这一单元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购物经验。认识人民币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学生都有和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也经常看到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人民币,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人民币的使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模拟购物等活动中,如:怎么付钱,怎么找钱,学生会有多种策略和付钱方法。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购物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在交流与思考中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中。例如:在第四版北师大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中,安排了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合数的大小比较。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数学经验,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因此,在“数花生”的教学过程中,在解决“淘气和笑笑各有多少个花生?”这一问题时,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数数,让学生经历一次一个一个数的过程,在数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百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一百,会数一百以内的数;在“数的对吗?”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数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做完后检查的习惯,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另外的活动经验:两个两个地数,结果也是一样的。通过交流与思考,为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搭建平台,也为后续活动“换一种方法数一数”奠定基础,在换方法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三个数数的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一百,发展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的活动经验。

四、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运用更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并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例如:北师版一年级上册“加与减”这一单元中的“可爱的企鹅”一节,这是借助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加与减)的实际意义的重点课,教科书以“可爱的企鹅”为背景,设计了三个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素材,展开学习活动,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应用意识,积累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运用,调动、发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李高慧.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