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健 张艳英
社区教育的微课程开发应用模式探索
吴小健 张艳英
在当前知识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潮流中,终身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而社区教育便是实现终身教育、构造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又再次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发达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做好社区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必须不断整合资源,开发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微课程,探索适合社区教育的微课程应用模式。
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依照社区建设发展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来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的教育[1]。它本质上属于地域范围的全民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全员性、全面性、时代性及区域性等特点。
1.全员性
日本在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中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在社区教育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全体社区居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各种社区教育活动,社区的所有教育资源也必须向所有居民开放。而且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还应加强对外来人口、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教育等。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对象范围广、流动性大、层次上千差万别,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不同年龄人群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设计灵活的教育方式,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与学习需求。
2.全面性
社区教育以终身教育为宗旨,按人生的不同时期划分,通过社会教育以推进国民的社会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份子,是将家庭、学校及社区连为一体,其目标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职业关怀到生存关怀等等,涵盖了科
学、道德、法制、经济、养生及职业规划等教育活动,涵盖了社区成员想学、要学的方方面面。
3.时代性
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居民为了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区教育的对象极其广泛,居民很难都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所专门学习,因此其教学形式上可以灵活处理,如开设知识讲座、举办研讨会、进行技术指导和开发微课程等等。尤其是网络平台上微课程的开发应用,既可以满足居民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将优质的课程资源在网上共享,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学习型社会 “全民学习”的目的,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和大众化教育相融合的需求。
4.区域性
社区教育即社会教育,其本质就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因此其教育内容及方式等必须满足社区的需求,具有区域性,甚至具有个体性。社区教育不象普通的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没有严格规定学几年、学几门课、考多少试等条例,它更是一种社会服务。应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根据其周边的教育机构、现有的设施、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注重构建区域社区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其地方或社区特色。
1.社区教育中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素质教育的载体,面对21世纪科技兴国的重要挑战,对于高科技的微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理论研究方面,赵小军在《我国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策略探析》提出,可以采取扩大微课程征集范围,拓展微课程来源渠道;加强微课程开发培训,提升微课程整体质量;增加微课程资源数量,扩展微课程应用途径;确立微课程评价标准,创新微课程评价方法的策略;萧宇在《微课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新探索》认为微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从而激发社区教育的生命力;丁海珍在《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提出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在推进理念、建设主体、课程内容和学习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整体规划、完善保障、建设模式和探索研究四个方面初步尝试提出了对策建议;刘红燕的《从开发到评价:社区教育微课程实践研究》则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社会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开展社区教育微课程评价。这些都为社区教育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方面,越来越多的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社区教育微课的热潮。2013年8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微课程建设的通知》,号召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以及其它正在开展社区教育的单位,重视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微课程建设。即结合自身优势、利用自身资源,制作(5-10)分钟的视频,供居民学习和分享,同时对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选参考选题和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选标准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指导。各地社区教育中心也都积极开展微课培训和评选工作。如“水栽蔬菜培育”“糕点制作”“合唱知识”“公众理财”及“舌尖上的汉字”等微课程,更是受到了各地居民的追捧。这些微课程和传统课程形成一种各展所长、协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满足居民多样化、短平快的学习需求。
2.社区教育中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微”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程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
主要载体,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及半结构化等特点,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2]当前,微课开发技术越来越普及,微课数量不断增多,新的应用模式正逐步形成。微课程不仅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适合大众口味,课时短,涉及的知识深度灵活,形式多样 (碎片化、情景化),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能吸引不同的人群,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非常符合当前我国教育与技术融合发展,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需求的社区教育理念。因此,微课程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知识载体,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营造开放、积极、创新的全民终身学习良好氛围。对于推动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方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如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学习资源,还是亟待进一步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目前大多数关于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研究仍在阐述其理念和开发应用前景的分析,我们更需要对实践中的社区教育微课程应用模式进行深入的审视和总结,为微课程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寻求启示。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的建设。点击各地社区教育的网络平台,可以看到社区教育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对象范围越来越广。如图1、2北京朝阳区社区教育平台和厦门市社区教育平台来看,关于幼儿学堂、女性大讲堂、健康知识讲堂、价值观课堂及智慧父母学堂等,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常态化课程,受益对象基本覆盖所有的年龄层面。同时,很多社区教育的内容也颇有地方特色,如厦门的社区教育包括闽南戏剧、答嘴鼓、芗曲、民间舞及DIY制作等闽南传统文化课程,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图1 截图于北京市朝阳社区教育平台
图2 截图于厦门市社区书院平台
但是不可否认,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微课程的开发应用上存在一些弊端。
1.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尽管目前社区教育中也一直在提倡信息化教学,但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教育平台起的很大的作用只是通知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上什么课,更多的还是采取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或讲座的方式进行,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开设固定的课程。即使有些社区教育平台挂上了一些微课视频,但从中可以看出,组织者对微课程的认识还是不够到位,很多微课程只是“微”而不精。即将教学内容浓缩到(5-10)分钟之内,但缺乏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主题不够突出。形式上,有些微课制作方式只是采用“PPT+录屏”,吸引力不够,无法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内容上,目前大部分偏向于生活性或文化休闲类的人文社科类内容,而一些需要专业知识辅助的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类内容较少,缺乏多元化与丰富化,无法满足较高层次社区居民的需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时代微课程教学的实质效果。
2.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复合型教师团队缺乏
由于社区教育的全员性、全面性特点,其师资应该包括社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公益教师团队三支队伍,其成员构成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在教育目标、任务、形式上可有所不同,以适应社区教育的多样化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中高水平但又能接地气的师资队伍非常短缺,如有些高校老师虽然学术水平高,但在社区教育中没法和居民的“草根”需求相融合。同样,在微课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这个问题,社区教育中微课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应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及技术水平,但由于社区教育中缺乏复合型的教师,很多时候导致微课的建设和应用脱节、教与学的方式不匹配,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3.课程开发缺乏针对性,课程实施不够到位
在现行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政府、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主体没有落实到位。首先,很多课程是社区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向随意开设,或者是“人云欲云”没有全面考虑本土教师和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影响微课程的吸引力和使用率;其次,社区教育中缺少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途径,使得微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加上缺乏宣传与推广,导致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好,甚至出现“即使有好的课程也是没法实施”的问题;再者,由于社区学习者的文化水平差异性较大,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使得很多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不小的压力和阻力。
1.树立“互联网+”新思维,认识微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程建设理所当然成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微课程建设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社区教育的对象基本是成年人,他们迫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去固定的地点听课,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好的微课制作应该能做到分析学习者差异性多样化的特征,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明确微课核心概念,配备学习辅助素材,形成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灵活适用的系列微课。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弥补了传统课程实施的窘境;同时,应该认识到社区教育成效最终的评价者是社区居民,即在建设微课资源时,一定要为教师与机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创设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促进教学合理化的建议,最终赢得居民的认可,解决教师“教”与学习者“学”的矛盾,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由政府、社区、学校三方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直接决定社区教育的质量水平,应由政府、社区、学校合作,借助政府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社区教育优秀人才资源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使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能与社区教育全
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而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制作技术等多方面,应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模式,由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多单位协作共同开发,做到资源共享。如由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设计及内容讲授;由具有专业的拍摄技术与后期编辑的人员组成技术团队,负责脚本编写、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还需要由行政管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负责沟通、协调。[3]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方式,从全国不同地区或不同社区优秀教师的微课程作品选出一些具有通识通用性的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3.多方合作共建,提升课程开发和实施效果
从微课程开发的流程来看,一般包括研发、制作、实施及评价等一系列过程,需要专业人员、管理者、研究者及实施者等多方人员通力合作。[4]为方便阐述,本文以社区教育中《个人理财》课程为例。随着我国社会理财热的兴起,人们对个人理财的关注和兴趣越来越高。个人理财规划已经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的高低,个人理财中的内容对所有学员都普遍适用。在社区教育实际调查中,学习者学习理财知识的热情很高。同时《个人理财》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金融专业多门学科,甚至设计到其他相关专业的很多知识,知识点多而泛;从实际状况来看,中国人对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很大,很多人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个人理财教育,个人风险承受力低,存在盲目跟风投资现象。而且个人理财规划会随着个人微观信息和外部宏观环境的不同而随时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从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开展个人理财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帮助人们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二是掌握正确理财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各种理财工具,提高个人理财能力。因此为学习者设计开发一个理论简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辅助有利、沟通及时、互动充分及检测方便的《个人理财》系列微课程,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目标。[2]在具体的课程开发过程中,除了开发具有共识性的《理财观》《理财中的数字法则》《资金单复利的计算》等微课外,社区教育的教师还必须和各金融机构的行业人士结合居民的理财需求合作开发相关微课。如与银行合作开发《等额本金vs等额本息》和《信用卡理财之道》,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发《基金定投》,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如何确定寿险额度》《分红险》及《保险规划的原则》,与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合作开发《年终奖的税收筹划》和《营改增给百姓带来的实惠》等系列微课。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开发的微课资源实用有效,符合社区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其次,应该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特色,展示社区精神风采,打造精品系列微课,提高了居民对社区的“乡土情感”和认同意识,激起居民终身学习的热情。最后,微课程在借助网络,通过手机平台、网络平台进行推送后,为能更好地促进应用,还要不断地注入新元素,即通过在线评定、网络点击率以及学习者反馈等形式进行微课程的指标测评,[5]做好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总之,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信息化的平台适当灵活采用微课程教学方式,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社区教育的生命力,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广播电视大学))
[1]李泽函.浅谈社区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84,95
[2]张艳英,薛岩频《.个人理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3):85-88
[3]林艳华.终身学习微课程开发策略探析 [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4):72-73
[4]刘红燕.从开发到评价:社区教育微课程实践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5-8
[5]尹晓.创建社区教育微课程平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9):226-227
国家开放大学委托课题《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14A200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