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移动学习发展的追溯,指出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目前流行的微课学习与手机终端结合在一起,设计了一个集师生交互、笔记标注、聚类分析和智能推送等技术于一体的微课学习平台,并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笔者通过实践反馈的数据,分析了影响平台使用的多种因素,肯定了平台对传统教学的积极作用,指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移动终端;微课平台;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69-03
一、基于移动终端技术的学习发展
几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手段、技术的限制,中国的教育长期处于单向的、填鸭式的模式。近年来,随着4G、WiF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迅速席卷全球,為基于移动终端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物质准备。而微课,作为全新教学环境下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凭借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优势受到教育界的青睐。[1]
1.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随着带宽容量的增加与终端的处理能力日益强大,移动终端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演变成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2]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开发具有不同功能的APP,海量的数据可以存储在云端,人与人之间可以及时交互,许多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
基于信息时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移动终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移动终端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手机。移动学习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相当于助教的角色,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这里的“M”既是指“Mobile”,同时也代表着“Me”。主要是指是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3]
从它诞生至今,已经有许多的远程教育机构进行相关的项目研究。比较有名的是欧盟委员会IST机构所资助开展的“泛欧移动学习研究与开发项目”。而研究者中最著名的数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基更”(Desmond Keegan),他的《From d-learning, to e-learning, to m-learning》一文,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在中国,则主要体现在各类微课、慕课的开发建设以及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平台设计的必要性
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我们对于知识获取与共享的方式,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海量的知识与信息的模式将教师拉下神坛,使学习成为一个自主的、可持续、可融合、可延伸的过程。在高职校园中,网络课程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学生对于基于移动终端学习资源的要求日益凸显。
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与普通的基于固定终端的网络学习不同,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高职校园中,问题又有其突出的特点:
1.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难以适应,觉得学习负担加重
目前,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高职校园,学习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手机虽然普及率很高,但大多数用作通信与娱乐。学生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观念淡薄,基本上是在老师的监管下才会动作。根据去年本校MOOC试点的数据,学生虽然参与学习率达到100%,但是完成率不到50%,而且存在明显的期末突击现象。反映了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缺乏学习的独立自主性,部分学生甚至觉得这是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教师需要从观念和方式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微课资源设计上考虑对学生的吸引力。
2.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建设滞后
用于在移动终端给学生学习的资源主要是课本文字材料、以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一些视频剪辑以及老师拍摄的微课,资料比较混杂。主要是因为这种学习模式发展的时间尚短,而学校的课程量巨大,没有时间给每一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都设计拍摄微课。另一方面,微课的拍摄成本也是制约资源建设的因素。[4]
学生在学习之后,对老师的努力普遍还是持认可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对资源,尤其是微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75%的学生反映对实操类微课感兴趣;37%的学生觉得微课视频缺乏趣味性;40%的学生要求更多的师生互动和在线帮助。这对加紧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微课平台设计提出了要求。[5]
3.受到移动终端与网络环境的制约
手机与平板电脑与普通的电脑不同,不能支持过于复杂的操作。微课平台设计受到手机屏幕大小、价格以及性能等多方面的影响。观看视频需要流量或者无线网络,学生属于消费阶层,没有经济实习,中国的网络环境还没有欧美国家这么高的性价比。因此微课平台设计必须要抓住学生的需求,让他们有动力坚持下去。最后,利用移动终端的学习往往是时间的碎片,因此微课必须要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综上所述,高职校园中进行微课平台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完整性、针对性以及必要性。多个微课串联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导向性,既可以随时中断,又可以迅速连上,以满足碎片化学习的需要。观看视频的同时必须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微课平台设计特点
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开发团队在微课学习平台设计时注意突出几点:
1.系统构架区分教师模块与学生模块,重视师生交互的便利
微课学习平台共分为四个功能模块:用户中心模块、微课学习模块、交流评价模块及数据服务器模块,依据系统需求分析,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并应用基于Android的移动开发技术实现。[6]功能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和测试、师生交流互动、微课资源下载等功能。为了师生交互的便利,充分借鉴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优点,利用短信的方式向师生双方提示留言信息。平台会把学生提出问题的视频与留言内容关联在一起,学生可以结合视频内容理解老师的回复。后期平台还会支持视频实时交流,提高学习的效率。
2.支持“便利贴”标注,后台关键词自动搜索,扩大课程信息量
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可以在“便利贴”(笔记区)上进行标注,写几个视频中关注的关键字。以后再次观看视频的时候,平台会继续显示标注内容,同时后台自动就关键字进行搜索,寻找网上具有相同关键字的文字、视频资源。学生点击关键字就可以查看搜索结果,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实现“断点续学”。标注保证学生可以迅速跟上自己的思路,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首先查找网上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扩充了课程的信息量。
3.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智能推送学习内容
微课学习平台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在资源库中找出相似的或者关联的微课资源,推送到学生的学习界面。[7]由于平台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重视重难点的突破,所以智能推送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保持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将微课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既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也鼓励老师更新扩充视频资源,也是开发团队努力的方向。
四、“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实践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软件技术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开设的“图形图像处理”(3学分)课程进行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平台设计应用试点。该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课程主要面向三、四年级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内容以专业为主,学习时间比较灵活。目前试点5个班级,包括1202、1203、1302、1303(软件技术专业)和1204(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每班人数在30~40人左右,每轮课程持续一個学期。
1.影响微课平台使用的因素
(1)专业不同对平台使用的影响
根据试点结果,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课程参与率与完成率以及成绩都要略高于软件专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反映,动漫设计方面的基础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说明专业基础能更快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微课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维护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多利用知识关联,加强教师的监督作用。
(2)年级不同对平台使用的影响
根据2012级与2013级最后课程成绩的统计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2013级的成绩要好于2012级的成绩。主要是因为2013级的课程以理论课为主,教师对课程的监管力度较大,而2012级的课程以实训课为主,教师很难在较长一段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管。这从侧面反映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监管直接影响微课平台的使用效果。因此,在平台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师空间要有强大的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方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2.微课平台使用效果调查
(1)微课平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将5个班级最后考试的成绩与历年同期班级的成绩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到成绩的上升。主要体现在不及格比例的降低以及80分以上成绩比例的提高上。这是对微课平台使用效果的充分肯定。
在学生的课程评价中:有21%的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自评是5分;有62%是4分(5分制)。有37%的学生认为微课平台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有23%认为是有一些帮助。说明将微课引入传统课程之后,对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帮助,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2)微课平台的优势如图1所示
根据问卷调查,使用学生对平台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持肯定态度,可以随时答疑是平台最大的优势,也可以是平台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学生希望对老师的提问可以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可以在课程中专门设置答疑教师。
(3)微课平台的不足如图2所示
在不足方面,除了预想到的网络和流量的因素外,学生普遍反映易受其他娱乐软件的影响,无法专心学习。这需要加强教师的监管力度,督促学生保证学习进度。
五、总结
经过对微课平台的设计开发与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本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日渐强大以及与生活的日渐融合,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平台必将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本轮教学实践中分析的对平台使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提出的优势与不足,对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王辉,孙磊潘,俊辉,杨冬黎,李建平,张强.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平台构建与实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252-253.
[3]梁峰.基于移动终端应用技术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广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11-13.
[4]赵志强.微课技术的制作与移动终端应用探析[J].应用研究,2015(6):88-89.
[5]糜凌飞. 基于CH-SPOC模式的高职MOOC资源应用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15).
[6]印蔚蔚. 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应用在职业教育中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12):60-62.
[7]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 [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60-66.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