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含 马卓
摘 要:慕课作为新型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在享受慕课教育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慕课教学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认为慕课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单薄、语言存在障碍、互动较为被动以及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即课堂中心、虚拟课堂工具、社交互动、学习评估及个性化服务,以便提升用户使用慕课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慕课教学;虚拟学习环境;社交互动;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74-04
自2012年以来,慕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崇,成为继在线教育后又一次教育改革示范。慕课有其自身优势,如储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师资力量雄厚的教育资本、学术专业性的保证等。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慕课教学存在用户完成率低、用户信息认证困难、老师与学员互动较少等问题。有关慕课的教育模式,以及慕课教学的学习环境等问题,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慕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慕课教学对推动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值得期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近来年,国外慕课研究学者将提升慕课质量的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法及“师—生”相对关系层面,以此重新定义慕课并提出相应意见。2014年慕课研究学者Swan[1]建议通过工具将慕课教学法特征表象化,将慕课授课教师的作用分为1~5这5个层次,其中“1”代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方式。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Swan提出以下四个标准:固定的授课模式;规定的截止日期;全方位的自动评分系统;单向的信息传递。相反,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提出以下五个标准:获取知识的多样化;可自行调节上课进度;富有创造性的评估方式;活跃的交流版块;指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cMOOCs,Cormier及Siemens[2]强调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详细准确地讲述课程理念和专业概念;组织课程阅读和信息整合;辅助学员通过网络寻找社会意义构建模式;整理汇总讨论及内容里的公式定理;内容筛选及梳理;肯定学员的批判性思维;在互动中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整个慕课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家学者也从多角度对提升慕课质量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邱伟华[3]依据慕课用户的需求,将高等慕课教育分为大学慕课教育及职业慕课教育,并针对不同教育模式的特征,提出相应认证机制制定意见。胡新星[4]通过梳理我国慕课教育发展历程,发现我国慕课教育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仍然受资金、政策、质量、设施及学分等因素的局限,并从这几角度入手,分别提出相应改进措施。邱均平,欧玉芳[5]通过构建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五个一级指标和十四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帮助公众对具体慕课课程作出客观评价,提高慕课授课质量。林萍,陈永明[6]则结合国内外慕课精品课的发展情况,指出我国慕课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提出将慕课教学方式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传统教学模式中,也提高应用型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俞师[7]则分析在慕课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慕课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将慕课教育方式与高校授课方式互相借鉴的教学理念。
二、慕课教学情况调研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研究从提升慕课教学质量,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角度出发,设计慕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6部分,全部由客观题组成,以方便用户作答。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平台、豆瓣兴趣小组、人人论坛、百度慕课贴吧等社交网站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截止到2016年3月20日,共收到319份,人工剔除无效问卷86份,剩余233份问卷视为有效问卷,纳入数据分析的范围内,有效样本率为73.04%. 问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慕课普及程度: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仅有2/3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慕课,而1/3的受访用户则表示从没使用过慕课,这表明目前我国慕课还远达不到普及的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些许差距。
(2)用户受教育程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慕课学习人群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使用过慕课的受访者约1/2为在校大学生及以上学历;高中生其次,受访者中没有小学生及以下用户。
(3)专业划分方面: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占据约1/2的比例,文史类占约1/4,这也从一方面说明,理工科学生或有理工科背景的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慕课授课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
(4)慕课完成率方面:仅有12.02%的用户坚持完成慕课课程,仅占使用过慕课的受访者人数的1/10左右。这也与其他国家针对慕课完成率所作调查后的比例相似。也就是说,慕课低完成率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的问题。
(5)影响因素方面:针对较高的未完成率,调查表最后一项是选出3项阻碍完成慕课课程的因素,通过统计分析,票数最高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单薄的课程内容、较少的互动、语言障碍;其次是个人时间冲突、缺乏兴趣、考虑个人隐私等。也就是说,慕课教育未来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从本质上提升用户对慕课教育的使用体验。
三、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模型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研究调研结果,为提升慕课教学质量,提升用户对慕课教学的使用体验,笔者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模型。慕课教学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包括课堂中心、虚拟课堂工具、社交互动、学业评估和个性化服务,如图1所示。
1.課堂中心维度
课堂中心维度指的是在线课程相关的材料、资源和活动。学员进行慕课学习的过程主要集中在课程中心维度,教师应从课程设计、授课技巧及后台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以帮助学员更有效率地学习。
(1)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之初,要针对授课对象做一个普及调查,评估该课程的目的及学员接受程度,制定每阶段的课程安排及相应练习题库。将理论知识(可通过小视频)与实践尝试(可通过在线练习)相结合。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提供较为紧凑的内容是吸引学员的一个潜在因素。
(2)授课技巧
尽管慕课的授课视频是提前录制的,但是还是要强调教师的授课技巧,如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语音语调要尽量清晰准确等。因为慕课教学可以面向全世界范围的学员,其中很大一部分学员并不是以授课者使用的语言为母语,这就要求授课者使用标准的语言。此外,热情的声音和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幽默感,不论在真实课堂还是虚拟慕课學习中,都会给参与者带来正向引导。同时,录制视频时也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教授,提高学员对该课程的兴趣[8]。
(3)后台管理
同时,慕课后台管理技巧特别重要,包括助教的管理、课程内容和其他人员管理。当视频录制完成后,相关课程要求和自动分级系统就会确立,这时就要求管理人员从另一个角度来统筹调整学员—学员、学员—老师间的关系。
2.虚拟课堂工具维度
虚拟课堂工具维度是指论坛、测试、互动工具、书签、字幕、标注、邮件和其他共享工具。虚拟课堂工具维度为慕课正常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1)信息技术
信息通讯领域专家建议慕课培训机构人员要加强对信息通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只有界面简洁、友好的慕课课程网站才能让学员有兴趣注册并开始学习,同时要加强对互动论坛,资源库等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为慕课正常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2)网络安全
出于培训认证的目的,慕课学员注册时被要求使用真实姓名并要通过视频和相关证件进行验证,以提高慕课授予证书的真实性。但是,这无疑也在另一方面暴露了学员的隐私,如果课程小组中有行为不端的学员,那么这无疑会对其他学员有潜在的影响[9]。如何能在保证用户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安全维护是未来慕课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3)字幕
是否为慕课课程增添字幕一直都是个争议话题。很多专家认为字幕制作不利于课程的连贯性,同时还制约了讲师的授课发挥,造成资源浪费;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字幕针对于母语非授课语言的学员有很大帮助。因为尽管在视频的下方会有该课程所有字幕的集合,但是针对语言为非英语国家的学员,一边看视频,一边在下方寻找相关字幕,会有一些难度,尤其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往往寻找字幕的同时,方程式的导入过程已经讲授完毕。学员只能暂停视频,寻找字幕,继而重新开始播放。这样的过程或多或少会影响学员学习的热情,一些学员因此而中断该课程的学习。
3.社交互动维度
社交维度是指由博客、wiki、邮件和其他工具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社团。社交互动维度是由慕课教育自身特质决定的。慕课与其他在线学习资源存在差别,首先是慕课有众多潜在的参与者;其次是其在公众论坛的教学公开化模式。目前有两种慕课教育模式,即提倡团队合作的“c慕课”教学模式,以及以视频讲座等教学资源为主导的“x慕课”[10]。但在这两种模式中,传统意义的教师角色都被最小程度的弱化,反之,自动评分、学员互动、论坛答疑是慕课运作时最突出因素。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委员Hélène Fournier[11]强调,提高慕课质量的核心是增强学员间的正向互动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慕课学习环境,集体学习的效率要远远大于个体学习,这也是慕课鼓励学员建立兴趣小组的因素。
4.学业评估维度
学业评估维度是指跟踪用户学习情况形成的评估过程。鉴于自动数据处理工具日渐成熟,系统有能力整合额外的即时反馈环路。系统可以提供以下反馈功能:自动评分、邮件自动回复、系统提醒以及学员间回答提示系统等。对于慕课授课教师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教学研究和真实课程授课中,因此他们参与学员间的互动和问题解答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助教的配合,助教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在课程相关板块回答绝大多数学员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助教也可以通过在论坛上与学员的互动了解课程进展情况并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参与用户学习情况的评估。
5.个性化服务维度
个性化服务维度是指通过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环节,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系统可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记录学员学习成长的过程,并在学员完成课程后以PPT的形式发回学院的邮箱里。让学生体会到完成课程的成就感,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还有推送服务,可定期发送视频加上相关练习,还可以提供邮箱提醒功能,提醒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另外,还可建立个人学习资料库,在开始新的一个学习时,系统自动提示,是否要复习上一节课做错的题目,以帮助学员更直接地实现课程过渡。慕课网络设计师曾设想建立一个24小时的服务站,解决学员间的时差问题[12]。此外,慕课教育机构还可以设置针对特定群体的短期培训计划,如针对特定群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学时更紧凑的课程,如JAVA培训,电脑绘图,平面设计等,了解学员选择慕课的原因和他们要达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13]。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及网上调研,得出影响用户接受慕课教育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课堂中心维度、虚拟课堂工具维度、社交互动维度、学习评估维度及个性化服务维度为一体的五维虚拟学习环境模型,以帮助学员更有效率地使用慕课,体验慕课教育的优势。如何能提升慕课教学的质量,如何能让众多注册学员更有质量地参与慕课学习仍是需要众多学者重点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avind,S.The emergent role of the MOOC instructor:A qualitative study of trends toward improving future practice.International Jounal. On E-Learning.Special Issue.2015,14(3):331-350.
[2]Cormier,D.,&Siemens,G.Through the open door:Open courses as research,learning,and engagement.Educause,45(4):30-39.
[3]邱伟华.高等教与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40-45.
[4]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5]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72-81,100.
[6]林萍,陈永明.“慕课”教学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新校园:上旬刊,2015(2):131-132.
[7]俞师.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5(19):49-50.
[8]Riviou,K.,Barrera,C,F.,&Domingo,M.G. Design principles for the online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J]I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ICALT),2014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p.727-731).
[9]J.Tapson,Moocs and the gartner hype cycle: a very slow tsunami,23 september,2013,http://pandodaily.com/2013/09/13/ moocs-and-the-gartner-hype-cycle-a-very-slow-tsunami.
[10]R. Hernandez,A. Pardo and C.Delgado, Creating and deploying effective eLearning experiences using. LRN. IEEE Trans. on Education,50(4),2007.pp.345-351, november.
[11]Yuan,L.,Powell,S.MOOCs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eLearning Papers, In-depth,2013,33(2):1-7.
[12]J.J.Lee and J. Harmmer, Gamification in Education: What, How, Why Bother? Academic Exchange Quaterly,15(2),2011: Accessed 3 Feb 2013 from.org/files/Lee-Hammer-AEQ-2011.pdf.
[13]Phil Hill .Emerging student patterns in Moocs: A (Revised) graphical view, E-literature, March 10,2013 http://mfeldstein.com/emerging-student-patterns-in-Moocs-a-Revised-graphical-view.
(編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