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柳氏的归葬与籍贯迁移——基于墓志资料的考察

2016-12-10 02:37李红
史志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少陵柳氏支系

李红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100005)

河东柳氏的归葬与籍贯迁移——基于墓志资料的考察

李红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100005)

本文主要利用墓志等资料对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河东柳氏的归葬情况进行了统计,对归葬于洛阳、长安、河东原籍以及其他地区的柳氏主要支系族人墓志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河东柳氏的籍贯迁移、合葬等情况,对河东柳氏籍贯地归属及迁徙情况,士族在衰落时期的中央化程度等进行了论证。

河东柳氏籍贯迁移墓志

墓葬地与居住地乃为家族之“根”,利用墓志资料对唐人归葬情况的记载,研究士族籍贯的迁移等问题,毛汉光先生在《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8篇《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就曾进行过探索。本文希望能借鉴前辈学者的方法,根据河东柳氏的归葬地点之不同,能对其籍贯迁移情况有所发现,并根据这些重要资料对河东柳氏籍贯地归属及迁徙情况、中央化程度等进行论证。

柳氏最早居于河东的记录见《元和姓纂》卷七:秦末有柳安,惠裔孙也,始居解县。《广韵》也云:鲁为楚灭,柳氏入楚,楚为秦灭,乃迁晋之解县,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故柳氏于赢秦统一六国时期徙居河东解县。

河东柳氏定居河东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稳固。西晋灭亡后,河东柳氏一部分留守河东,一部分向南迁徙,并且分为两路,“西眷”柳恭一支迁于汝、颖(今河南临汝和安徽阜阳),另外一支由柳卓率领徙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号“东眷”。隋朝建立后,东眷、西眷及其他柳氏支系后裔纷纷北归,许多重要人物在隋朝政权中任职,一直到唐朝。河东柳氏在唐朝时没有进行大的迁移。

根据墓志资料和正史中的资料对河东柳氏归葬情况进行列表分类统计,葬于洛阳的有:柳僧习、柳偘及其妻杜氏、柳永锡、柳顺、柳正确、柳均及江夏李氏、柳怀素及夫人、柳开;葬于长安的有:柳宗元之母卢氏、柳宗元伯祖母李夫人、柳宗元叔父,柳察躬之子柳某、柳宗元婶母陆则、柳宗元之妻杨氏、柳某、柳元方、柳嘉泰、柳老师、柳昱及妻宜都公主、柳昱母和政公主,另,柳机及妻、柳桧、柳御天、宇文逄恩、柳鷟及其母、妻王令妫、柳雄亮、柳子阳、柳保隆、柳璧、柳冲、柳遗爱、柳子夏等的墓志资料据王其祎、周晓薇《新见隋仁寿元年〈柳机墓志〉考释——兼为梳理西眷柳氏主支世系及其初入关中跻身“郡姓”之情形》已有成果,直接汇入后表中。葬于河东的有:柳行满及其妻弘农刘媚与乙弗玉;葬于其他地方的有:柳鋋、柳顗、柳若丝、柳真召、柳延宗、柳□(字本立,其妻薛氏);葬地不详的有:柳明逸。

北归后仅柳僧习一代葬在洛阳,僧习以降子嗣则定著并徙兆于长安。据王其祎、周晓薇《新见隋仁寿元年〈柳机墓志〉考释——兼为梳理西眷柳氏主支世系及其初入关中跻身“郡姓”之情形》中所载:

柳机及其妻李氏“袝葬于雍州万年县之少陵原”;西魏废帝二年柳僧习子、柳虬弟柳桧“权窆小陵原,去长安里”;也就是少陵原;柳虬第六子柳御天“袝于第四叔东梁州剌史万年县开国子桧墓次”;柳虬之子宇文逄恩“附葬于长安小陵原美阳孝公墓次”;柳鷟与母亲、妻自王令妫皆“葬于长安小陵原”柳雄亮“葬于雍州万年县高平乡平泉里少陵原”;柳庆曾孙柳子阳“葬于雍州明堂县少陵原”;柳保隆“葬于雍州明堂县高平乡凤栖原之大茔”;柳璧“终于明堂显国坊里第”,“窆于凤栖原之大茔”,凤栖原亦即少陵原。

根据以上史料分类,统计河东柳氏归葬信息如下:

纵观以上墓志,葬于洛阳地区的十一位墓主,十方墓志(一方为二人合葬墓)中,五方墓志为河东柳氏西眷后裔,一方为河东东眷柳卓后裔,四方为东眷柳懿支系后裔;葬于长安地区的二十七位墓主及其墓志中,属河东柳氏西眷的有二十三位,四位属柳氏东眷“驸马”支系;葬于河东原籍的三方墓志属于柳氏东眷柳卓后裔;葬于其他地区的七位墓主及其墓志中,属河东柳氏西眷的有两位,两位属柳氏东眷柳卓支系,三方墓志支系所属不详;葬地不详的一方墓志属东眷柳懿支系后裔。

根据统计数字制表如下:

“祖茔”迁徙地或原籍的丧葬地,如果不是先祖设定后代必须归祔外,多卜择于山川形势、风水龙脉均佳的地点,洛阳的北邝山、长安的凤栖原等地均为营葬者的首选。河南洛阳北部,黄河之南,邙山以北,自古被视为大阴之地,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在洛阳的归葬地中,西眷后裔葬地有北邙之原、洛阳城南、南阳穰县里、南阳四地,东眷后裔一人葬于邙山之南,柳道茂后裔葬地为邙山北原、榆林北原、洛阳县清风乡张方里三地。

在长安的归葬地中,长安少陵原、凤栖原等地也在风水俱佳之地。西眷后裔二十三人归葬地分别为雍州长安县高阳原、雍州万年县之少陵原、雍州明堂县高平乡凤栖原、乾封县福阳乡高阳原、京兆万年棲凤原、万洪固之原;柳懿后裔一人葬于西安杜城村、驸马支系三人则葬于万年县义丰乡铜人原,反映出此房支是以关中乡里为家族重心的,但其社会关系已经逐渐转移至京城。葬在长安地区的柳氏族人中,主要分为两处,一在长安东南的辖于万年县的少陵原,有十九人葬于此,一在长安西南的辖于长安县的高阳原,有三人葬于此。

柳氏人物中虽亦有流寓江南,卒于江南者,但墓志中极少有葬于江南者,说明柳氏对南方地区的认同性仍然非常有限。

根据以上墓志材料,唐朝建立后,南迁的各个支系的柳氏家族人物大都回归北方,任职于唐朝中央政府,死后葬于不同地点,归葬于河东原籍的仅发现有柳行满及其妻妾三人的墓志,大部分柳氏族人死后未曾归葬,而是葬于两京地区,其中葬于长安的最多,有二十七方,葬于洛阳和河南偃师、新野等地的也有不少,另外还有葬于陕西、山西其他地方的,葬于南方的很少,仅发现有柳氏亲眷葬于南方的。根据前文所统计,柳氏在中央化与官僚化过程中,设籍两京者居多,总共四十八方墓志当中有三十八方葬于两京地区,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九。两京之中,居于长安地区最多,其次是居于洛阳地区的,洛阳与河东之绛州仅一河之隔,往来便利,联系方便,大概是柳氏成员多有迁徙洛阳的原因。

由河东柳氏的墓志来看,很多族人是从原居地迁徙出来,迁徙的原因很多是因为任官地点变化,迁入地一般以长安、洛阳两京地区为主,很多地方大族如果不是担任京官,则迁入任职地城市。士族“设籍或归葬于两京地区,表示其重心已迁移至中央而疏离了原籍。”[1]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八篇”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P330)

死后归葬河东的仅有三方墓志,这说明唐朝以后河东柳氏郡望归属观念已经很淡薄,客死他乡后就地埋葬或者在仕宦所在地埋葬的居多,如《唐代墓志汇编》乾元○一三《唐故朝议郎行忻州司马柳君墓志铭并序》,柳真召任忻州司马,死后葬于山西忻州州城西南三里九原岗。而大部分任职于两京地区的族人死后都就地埋葬。

以上墓志中,“合祔”的合葬墓有六对,柳偘及妻杜氏、柳均及妻江夏李氏、柳怀素及夫人、柳鷟及其母与妻王令妫、柳行满及妻弘农刘媚与乙弗玉、柳□字本立及妻薛氏。唐代普遍的有合葬习惯,以夫妻合葬为主,但并不完全限于夫妻,夫妻之外的家人合葬也颇有所见,如亲子、兄弟姊妹、婆媳等。在唐代,夫妻合葬不但在事实上是流行的葬法,而且具有相当强的正统性。在唐代,不只是一夫一妻合葬,还颇有一夫二妻、甚至一夫三妻合葬的情事,如柳行满及妻弘农刘媚与乙弗玉如。但是夫妻合葬并不是绝对的规律,不合葬的情况也有很多。

根据史料及墓志资料,我们可以大体勾勒一幅柳氏族人迁徙图:秦末时柳安始居解县,西晋灭亡后,小部分族人留守河东,其他柳氏则南迁,并且主要分为两路,永嘉之乱时,“东眷”柳卓一支徙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至卓七世孙柳彧之父柳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士”;“西眷”柳恭尝任西燕河东太守,后投降后秦,乃率民南徙,居于汝颖之间(今河南临汝和安徽阜阳),后柳恭四世孙柳僧习于魏景明中与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州归于后魏。隋末唐初时柳卓后裔柳庄、柳楚贤、柳冲一支,“先仕江左,世居襄阳。陈亡,还乡里”。

根据墓葬情况看,归葬长安的西眷柳氏数量远多于其他支系,亦即其中央化也比其他支系要更早更多些。西魏、北周与隋代,西眷柳氏多有居于统治核心的人物出现,即其中央化势力比其他支系更加雄厚。根据西眷柳氏主支柳僧习诸子归葬地来看,西魏北周时期就已经有柳氏主支西入长安,并由此逐渐发展壮大。直到隋唐,西眷柳氏在长安逐渐发展成为“关中郡姓”之首。

据《旧唐书》卷七七《柳亨传》、《新唐书》卷一一二《柳泽传》介绍唐初柳亨、柳泽时说,柳亨、柳泽皆为蒲州解人,但到了介绍唐末柳公绰时,《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绰传》、《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却说柳公绰为京兆华原(今陕西富平县)人,《旧唐书》卷一二五《柳浑传》也说,“柳浑字夷旷,襄州人,其先自河东徙焉。”其先祖是从河东迁徙去的。可见河东柳氏在唐中晚期士族中央化以后,已经有重要分支居住在长安北侧不远的陕西富平县,并认同此地为其籍贯。

和往昔相比,那种世家大姓于动乱中率宗亲、聚流民、筑坞壁以割据一方的景观已成历史,乡村不再是士族的根据地,而只是临时避难所。由此可证,士族长期徙居城市后,与乡村宗族同舟共济的关系已经基本消失。而乡村的宗族因精英的不断流失,也已经无法发挥太多的社会政治影响。城市士族无根化、乡村宗族庸俗化,这才是士族门阀政治走向全面衰落的根本原因[1]韩昇.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03,(4).。

纵观整个唐代,一直都有士族大量迁入城市的情况发生。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繁荣,乡村士族中的文化、政治精英不断聚拢,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公立学校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P19)的状况,确立了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并持续到后世。根据墓志等资料考察士族迁居状况与本籍地宗族的关系及对双方的影响,可以看出这种迁徙是如何造成士族政治社会的衰落的,进而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讨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

(责编:高生记)

李红(1973—),女,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研究部馆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女性史、女性文化。

猜你喜欢
少陵柳氏支系
出入少陵:沈周与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手法的离合关系
不是没碗
论边疆哈尼族支系语言
——以云南墨江自治县为例
广西凌云地区背陇瑶的支系研究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拜谒杜甫草堂
苗族支系服饰色彩探析
柳氏家 因韩剧走红的铁板炒鸡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