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分区地理复习中的应用探析**

2016-12-10 01:29钟华胜梅国红
地理教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分区案例区域

钟华胜梅国红

(1.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2.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300)

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分区地理复习中的应用探析**

钟华胜1梅国红2

(1.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2.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300)

区域地理是系统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本文以中国分区地理为例,介绍了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分区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对同行有借鉴作用。

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中国分区地理复习

一、问题的由来

1.教师开发区域地理教材的能力普遍缺乏

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下现象大量存在:高中地理教师对初中课程标准及地理教材很不了解,因而地理教学在初、高中衔接方面造成脱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由于初中地理教材对区域地理内容的缩减,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的存量知识可想而知;加上缺乏统编的高中区域地理教材,导致不少教师大多依赖市面上的教辅材料,选择某一版本,师生人手一册,照本宣科。以上现象极大地制约了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法僵化单调,学法单向静态

目前,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表现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教师习惯地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大量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内在联系,描述区域内的地理变化过程等等。诚然,传统教法有其合理的一面,在开始学习某一区域时甚至是必需的。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教师从世界各大洲、各主要国家到中国各大分区,自始至终都千篇一律地搬用这一“八股式”教法,导致教法僵化单调,教师依然以传授区域知识为主,学生依然是以单向静听为主,师生缺乏交流互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所学内容和教法呆板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课后负担重、成效差,造成教学效果低下。

3.近年来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区域地理内容的新动态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Ⅰ卷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并不仅仅是考查区域地理的知识本身,而是以一中一外的区域为背景,以区域的某一“主题 ”为中心,考查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如2013年的“冬季温暖之都——攀枝花”和“尼罗河鲈鱼”、2014年的青藏高原“冬春季风沙活动”和西亚“磷酸盐矿石加工”、2015年的“青藏高原冻土”和“大盐湖卤虫产业”、2016年的“广西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和“堪察加半岛的熊”,每一题组的三个或四个设问都以主题为中心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全国新课标I卷多年来的综合题命题走势,即呈现“小口切入、链式追问、引向纵深”命题特点,体现了新高考要求由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的态势,旨在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思维。为此,高中区域地理复习必须顺应这一变化,笔者认为,采用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某个区域时,以该区域的某个典型特征或现象为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解释或论证探究该现象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1]。它是一种摒弃了传统“八股式 ”的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2.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的区别

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目标导向上,传统教学是八股式的知识呈现,是按部就班式的、由因推果的知识串联;而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为目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层层深入,逐步解释或论证探究该现象,是执果溯因式的探究过程;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选择某一区域最突出、最典型的地理特征作为主题,设计若干个以主题为中心的问题,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而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是以教师讲解区域地理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两种教学方式采取的策略迥异,教学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三、中国分区地理复习中采用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中国区域地理作为重要的地理模块之一,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空间背景。对于中国这一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可选主题很多,每个主题都可作为一大专题进行中国地理的复习。但鉴于复习时间短、课时紧,必须精选唯一的大主题来统揽全局,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高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向来是我国的重大问题。选择农业这一大主题,涉及自然、人文、农业历史等诸多领域,时间空间交替影响,宏观微观相互转换,各个层次的综合性都很强;因而确定以区域农业为中心内容,包括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途径等内容,作为中国各分区共同探究的大主题。从表1可发现,农业这一主题可以很好地带动其他所有地理要素的复习,能够起到很好的核心统领作用。

表1 东部季风区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措施比较

四、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分区地理复习中的应用策略

1.案例的精心选择

采用区域最典型的农业案例,通过对其深入剖析,可以带动农业问题乃至所有相关地理知识的深入复习和探究。一个个案例就好像小主题,折射出区域农业的特点,并最终为区域农业这个大主题服务。因此,案例的精心选择事关探究的质量和课堂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是选取案例的基本原则:

(1)注意典型性案例与非典型性案例的有机结合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典型农业类型为种植业,因此主要选取当地种植业的成功案例(见表1)。西北地区有大面积草场,以畜牧业为主,必须选择一个畜牧业典型案例。鉴于系统地理中讲述过大牧场放牧业的案例(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与我国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对比),不必再选内蒙古温带草原案例,但可选新疆地区的山地牧场案例,并且与内蒙古温带草原作对比。

除此之外,也要考虑选取富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和非典型性的农业案例,如: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成因及其意义、新疆的绿洲农业、宁夏和内蒙古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伊犁谷地的有机水稻种植业分布等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和复杂性交织并存,螺旋式提升其思维品质。

(2)注意中国内部各分区之间、中国分区与世界分区之间的比较和案例穿插

如:同样是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之间成因上有何差异?

同处在东部季风区的农耕区内,华北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和珠三角的基塘生产模式有何异同?两地的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又给当地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又如:我国的西北地区与中亚的自然特征类似,与西亚热带沙漠的干旱特征在成因、特点上存在差异。天山山地草场夏季在云杉林之上,春季、秋季在云杉林之下,冬季在山麓圈养过冬,春、夏、秋之间存在垂直转场的现象,促使它转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而非洲中部赤道两侧的热带草原的转场呈水平状态,促使它转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又是什么?

(3)所选案例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开展探究活动的主题要有趣味性和适当的思维含量,如果探讨的主题或话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或者思维水平要求过高,都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阴山为什么北坡的植被会比南坡植被长得好?贺兰山以西为腾格里沙漠,以东的银川平原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而蒸发量达1600mm,却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贺兰山

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新疆地区种植业为什么灌水越多农作物产量反而越低等等,这些与学生的惯性思维和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话题,最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探究活动的开展与精心设计

(1)问题链的精心设计——以西北地区山地牧场为例

思考1:读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见图1),分析为什么天山北坡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而南坡却没有? 天山北坡云杉林为什么只分布在半山腰?林上林下皆为草场,这两种草场的成因有何区别?

图1

材料:读图2,新疆的草场类型属于山地草场,山上、山下实行季节性轮牧:冬季在山麓地带的草场放牧(2000米以下),夏季在山地林带(2000米以上)草场放牧。

图2

思考2:新疆牧场主要为山地牧场,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山麓地带?请分析其原因。

迁移应用: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图3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3

(1)图3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思考3: 图4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4,回答(1)~(2)题。

图4

(1)该游牧活动( )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2)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迁移应用:比较新疆山地牧场与东非高原赤道两侧草场转场原因的差异。

思考4:我国西北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见图5)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见图6),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图5

图6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问题链设计应围绕大主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各小主题的内容和思维含量要求总体均衡,切忌太难或太容易。否则,不利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编成的学习小组的主题分配和表现评价。

(2)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课堂上,学生按探究内容和任务,分若干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上述问题(建议先编制好导学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讨论结束后,各学习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展示各自的探究结果,各小组之间可以先进行互评;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及阶段性表述进行点评、追问、纠错,使答案不断趋于完善。

(3)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表达探究成果——以西北地区为例

综上所述,在中国分区地理复习中采用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能有效破解区域地理复习中“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难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1] 汤国荣.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J].地理教学,2014(8):22.

* 本文系福建省普教室2016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二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MJYKT2016-143。

猜你喜欢
分区案例区域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分割区域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浪莎 分区而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区域发展篇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