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良 罗传军 陈凯华
“8·12”天津港爆炸 救援气象服务回顾及启示
武国良 罗传军 陈凯华
气象应急车在现场开展气象服务
2015年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堆垛发生火灾后引起爆炸。截至9月14日,爆炸共造成165人死亡,8人失联,附近民房损毁严重,大量进口汽车烧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天津市气象局各部门共同努力、协调配合,为爆炸现场救援与危化品处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8·12”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险化学品堆垛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情况汇报。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中国气象局要求局相关职能司组织国家级业务单位,协助天津市气象局做好受灾地区天气预报服务及业务系统恢复工作。国家气象中心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气象局多次开展联合会商,分析降雨出现的时间、量级、影响范围等,为气象服务提出指导意见。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紧急派出技术专家到滨海新区气象局协助抢修爆炸受损的多普勒雷达。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与综合观测司紧急向天津市气象局调拨了现场应急气象服务专用装备。
爆炸地点距离天津滨海新区气象局仅2公里,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造成值班人员受伤,业务大楼断电,内部受损严重。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天津市气象局及滨海新区气象局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Ⅰ级应急响应,派遣局气象应急指挥车奔赴一线,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凌晨1时,滨海新区气象局应急保障组到达事故现场核心位置,在爆炸现场开展气象监测活动,并于1时15分将第一份事故现场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呈送至区应急办,随后每隔一小时发布一期现场天气实况及未来3小时滚动预报,为救援工作提供最新的参考信息。市气象局也派出应急气象服务团队,对爆炸现场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支援。
2.1 气象服务为现场救援指挥调度提供参考
气象服务团队每小时为事故现场指挥部、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提供最新天气实况及未来每1小时的天气预报信息,根据现场观测实况及时开展订正预报服务,随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现场作业进度的安排和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爆炸现场开展气象监测
进入爆炸核心区安装雨量站
向现场指挥部报告天气形势
8月15日爆炸点核心区危化品洗消工作即将开始,风向由西南风转为偏东风,为了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现场气象服务团队建议将现场指挥部转移到着火点上风口,指挥部听取了气象局的建议,将指挥阵地转移到着火点东侧,现场指挥部和武警官兵驻地进行了转移。8月22日、23日根据天气形势变化,预计爆炸燃烧区域可能出现较强降水,降水可能会导致地面化学品挥发有毒有害物质,并有可能造成化学品复燃。为准确掌握降水时间与降水强度,市气象局赶在降水之前,在爆炸核心区布设了一套雨量站,并将站点数据实时传送到市局进行分析显示,将雨情及时报告给现场指挥部。现场服务人员密切关注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变化,保持与指挥部的联系,在强降水发生前及时通知指挥部让现场作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撤离。由于现场预报人员对降水出现的时间、量级、影响范围和停止时间等给予准确预判,现场指挥部根据预报及时调整了作业安排,保障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市领导对降水预报给予高度评价。
2.2 全力以赴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为期一个月的应急响应期间,天津市气象局始终保持着由观测、通信、预报、服务、后勤组成的应急气象服务团队,每天24小时在爆炸救援现场第一线开展气象服务工作。为加强现场气象预报服务的针对性,每天早晚两次参加由市领导组织召开的现场指挥部工作例会,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了解,进而为现场搜救和清理工作提供指导性和参考性更强的预报服务信息。
截至9月14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基本结束,市气象局解除应急响应命令。针对此次爆炸事故,市气象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并持续派出应急现场气象服务工作组坚守一线,共报送《气象服务专报》70期,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分析报告》45期,《天气快报》320期,《应急现场服务专报》294期。天津市领导对市气象局及滨海新区气象局在“8·12天津港瑞海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现场处置工作中提供的各项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
3.1 现代化手段助力气象服务开展
现场气象服务团队利用车载卫星通讯系统与天津市气象局建立起网络链接,使现场团队随时能够通过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市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开展天气会商,利用移动4G网络通过市局VPN网关身份认证后调取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的探测资料与预报服务产品。爆炸点的气象条件将对灭火救援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气象服务团队利用车载气象自动站和单兵气象站迅速在爆炸区域开展起气象监测活动,重点监测爆炸现场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根据天气形势变化及时向现场指挥领导提出建议。气象科研所根据现场气象参数和污染物类型建立了污染物扩散模型,并将分析报告及时交到现场指挥部,为救援指挥调度提供参考。滨海新区气象局职工撤离到市气象局后,在市气象局开辟了一块办公区域,利用VPN虚拟隧道技术,远程连接到滨海新区气象局核心业务服务器,通过虚拟化平台快速恢复业务办公。
3.2 应急气象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爆炸现场开展应急服务
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气象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经过与各部门联合举行的危化品泄露、地质灾害、反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气象部门已经形成了应急气象保障响应流程,并组建了相应的气象服务团队。在前期装备、技术、人才的良好储备条件下,事故发生时气象应急服务保障工作能够做到快速响应,有序开展。服务过程中,气象服务人员主动深入爆炸核心区安装了雨量站,向现场指挥部提供了气象要素实况、天气预报、污染物扩散模型等服务产品,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得到现场指挥部的肯定。此外,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亲临一线指挥,为现场工作的组织协调、决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3 存在的不足与启示
在此次应急气象服务过程中,也暴露出天津气象部门的一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仍需完善。气象站仍然存在一定的监测盲区,站点设置未针对关键行业设施规划进行优化,大气垂直气象观测能力需要加强,未能形成有效的大气垂直气象观测站网。需要进一步完善天津综合气象立体监测网,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气象预报的精细化、准确性仍需提升。目前天津天气预报仍然以站点为主,尚没有开展定量化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客观预报方法的开发。需要加快发展气象数值格点预报技术,建立基于多元资料融合的高分辨率快速更新同化分析和预报系统,完善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追踪分析和预警预报,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满足城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需求。
气象服务手段仍需丰富。目前应急气象服务仍以纸质资料为主,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不够。很多优秀的气象服务材料不能够实时、生动地呈现给指挥部。气象服务的内容、手段、方式等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丰富气象服务手段。积极探索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对气象服务应用系统实施“云+端”技术改造,构建移动APP ,更生动、更便捷地提供气象服务。
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仍需加强。行业之间信息的共享融合将有助于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要积极加强气象部门与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出一条资源共享、长期有效、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合作之路。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与敏感性,提升多元化的气象服务能力。
在为期一个月的“8·12”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燃烧爆炸事故应急响应期间,气象服务人员始终把“责任”二字放在心中,努力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不抱怨,不推脱,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圆满完成应急保障工作。应急气象服务工作结束后,气象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根据存在的不足,确定未来的发展建设方向,努力补齐短板,为今后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更及时、更精准、更生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
[1]天津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凤凰资讯[引用日期2016-02-5].
[2] 碧翰峰.天津大爆炸的五大反思[N].中国船舶报,2015.08.14.
[3]从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反思中国危化品名全管理.《海运纵览》 2015年第9期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