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6-12-10 06:53田甜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田甜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一门培养小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科,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过品德和社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爱己爱人爱社会的美好感情和遵守社会规则的美德,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96-01

1.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的社会,时常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当事人在幼年时期人格培养和心理教学缺失导致的。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也没有形成爱他人爱社会的美好情感,导致其在成年之后心理调适能力不足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而会产生心理失衡,做出惊人之举。还有很多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新鲜人" ,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暴露出种种不良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利益,不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以至于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斥,这也是由于这些人在小学时缺失思想和社会教育导致其没有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美德。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社会教学,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美德和爱他人爱社会的美好情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途径

2.1以小事为例,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点,在进行思想和社会教学时,注重从实际出发,通过借鉴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认为借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用一些空泛而不具体的"大道理"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更为实际也更加的有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是非观念并不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难理解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些"大道理" 。教师如果用日常生活中具体而实际的小事来教育学生,更便于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思考,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更加容易。例如,在教学《我学会了》一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学习与成长来展示自我,学种花生、学洗碗、学洗衣服、妈妈的指导下做菜等等,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谈谈学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有第一次,有第一次的喜悦,也有第一次做不好、失败的烦恼。不过,当我们回想起来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勇于挑战自我,不懈努力,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不要只局限于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围绕他们学到的本领或特殊的才能(如生活中的能力,学会的特长等)来展开,要多挖掘出学生自理能力强的优势,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这些本领,也是学习的结果,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让他们为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感到高兴与自豪。同时,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受关注的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或特长都应该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并让这种自信心影响感染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

2.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对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之前, 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加深印象,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学目的。深化课程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容量较大, 这也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深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到全面地掌握,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实际生活, 这也是教学活动具有实际价值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可开展课内补充教学,以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堂较为沉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无明显提升。新课改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以强化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 同时对学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需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华 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12 ( 03)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品德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